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 目 录
第一篇 黄人
第一章 黄人的演变:黄人、黄帝和黄夷
一、黄人原始种来自江汉地区
二、黄人——佩玉之人为黄人
三、黄帝——黄人之帝为黄帝
四、在夏代,黄帝降格为黄伊,黄人降格为黄夷
第二章 被遗忘的远古族群——黄人
一、被遗忘的远古族群——黄人
1、黄人——佩玉之人
2、黄人发源地——黄水(西拉木伦河)
3、玉器文化与黄人的定位
(1)兴隆洼文化是黄人文化的发端,红山文化就是黄人文化
(2)河姆渡原居民是日鸟(胡)
(3)良渚文化原居民是鸠尼,是尼尸(华尼尸)和日鸟(胡人)的融合体
(4)大汶口文化原居民是昊鸟——为太昊、少昊之族
(5)西北玉文化受东南和东北玉文化的影响,但是是独立的玉文化
(6)仰韶文化主要是石器,为中原尼夏人(华尼夏)文化
(7)结论
4、黄人的主体崇拜是黄能崇拜,基本图腾是黄蛇和黄鸟
5、黄人在东北形成以黄人为主体的诸族共同体:玄黄联合体
6、黄人的黄能时代和黄帝时代
二、黄人后裔——黄姓、黄国与黄氏
(一)历史上的黄国有三
(二)赐姓为黄有二说
(三)江夏黄
(四)澴川黄氏——我的本族源流
第三章 红山文化的主要创立者是黄帝族群的祖族——黄人
3、对于什么是黄人,我早就在我的《皇皇者华.黄帝王朝》系列中进行过界定。
(1)黄人是以黄为贵的佩玉之人。
(2)黄人是最早的佩玉之人,他们以黄为贵,崇拜一切黄色的东西。
4、我还有一个论断,就是“黄帝是黄人之帝”
5、黄人的来源,是淮水流域的上游河南的贾湖文化居民。
(1)贾湖人迁移的四个方向,北迁的就进入古黄水。
(2)对于贾湖文化居民的来源,这我也说得很清楚。
(3)距今8000年到距今6000年之间是冰后期中的又一个高热期,导致东北黄水文明兴旺发达起来。
(4)红山文化在距今5500年进入到衰败期。
(5)向西分流。
(6)天鼋崇拜和天鼋黄帝横空出世。
(7)距今4800年前后,老天给了黄人一个继续南迁机会。
6、关于距今6000年的地震和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
7、我说 “距今5300年中国古文明进入新时代”,就是基于这个史前的小冰期。
8、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对东北黄水流域有没有影响呢?
9、还一个就是郑州西山古城的问题。
10、网友评论的回应
第四章 黄帝族群是农业族群而非游牧民族
一、《红山文化考古负责人雷广臻:“黄帝并非中国人的祖先”》又造说:黄帝是阿尔泰民族,汉族并不是黄帝的后裔。
二、黄帝是不是游牧民族呢?评价这个东西,要有共同点。没有共同点无法讨论。讨论的共同点:红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证明红山文化是农耕性质,非游牧性质。
四、《史记》没有一处记载黄帝部族是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更没有记载黄帝族群是入侵族群。
五、“轩辕”一词是古汉语词汇,在黄帝轩辕氏之前,“轩辕”一词就早已存在,“轩辕”并非黄帝的专有名词
1、“轩辕”的来历,在中国古籍上来源明确。
2、“轩辕”作为氏族的名称,出现在“黄帝”称号出现之前。
3、作为古国名称,“轩辕之国”在《山海经》中有明确的记载。
4、“轩辕”一词从来就没有“可汗”的内涵
六、用“轩辕”一词来确定黄帝的游牧民族身份,是毫无道理的,造车不是游牧民族的专利,也不是游牧民族的族属标签
1、黄帝轩辕氏的“轩辕”的得名,有多种记载和说法。但是似乎“轩辕”与发明造车也没有直接的关系,用“轩辕”一词来确定黄帝的游牧民族身份,也是没有道理的。
2、把轩辕与造车联系在一起的记载是《路史》。造车不是游牧民族的专利,也不是游牧民族的族属标签,农耕族群造车是很正常的生产活动
3、用“轩辕”作为名字,这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不是专有词
第五章 蒙古族是上古黄人或黄帝的后裔,也有蚩尤的血脉,更早可以追溯到庖牺氏
1、没有“上古蒙古语”,只有上古华夏语(古汉语)。上古草原语言是上古华夏语的一个分支语言
2、没有“上古蒙古人”,草原族群的族源主流是上古华夏族
3、蒙古族是上古黄人或黄帝的后裔,也有蚩尤血脉
4、草原是另一个华夏,不是新造的阿尔泰
5、蒙古最早的血缘,可以追溯到庖牺氏
第六章 黄能崇拜
一、黄帝的姓——姬
二、追溯上古,姬由“女”+“巳”组成——巳是蛇,说明黄帝族群源自蛇系族群
1.巳、虫、蛇
2.黄帝族系的基本崇拜——继承自姓族时代并一直坚持的蛇崇拜
3.再说蛇和鳄向龍的进化
三、天鼋崇拜
1.鼋甲可作战士的护胸盾牌。
2.天鼋不是轩辕。
3.天鼋崇拜是黄崇拜。
四、熊崇拜
1.“臣”在甲骨文中的含义暗示了黄帝族系失去氏族统治权力的历史
2.“臣”在金文中的含义是其原始含义——熊
3.有熊就是熊
4.熊崇拜也包含了北方族群一直存在的基本崇拜——火崇拜
五、黄帝的族徽--熙
六、云与龙
七、黄帝族系的崇拜的实质是黄能崇拜
第七章 红山文化历法彩陶记录的七十二候农历
一、红山文化之历法彩陶图
二、红山文化历法彩陶图是“七十二候农历”的说明书
1、云气图案共计“12”个,上下“2”个为一组,组数是“6”。
2、山谷形之图案每组“4”个,共计“12”组,“12”组山谷形图案共计“48”座山。加上两组“12”个云气图案,云气和山谷图案之数之和获得数字“60”。
3、天干
4、二十四节气
5、七十二候
6、72侯应是否在红山文化之日历中存在呢?这就要看“5”之数是否存在。
7、总结:红山文化七十二候历法
三、红山文化彩陶图的意义
1、七十二候历法,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是实用历法了。
2、红山文化后期,已经进入氏族国家(古国)时代。
3、黄帝族群是先进的农业族群,黄帝战胜炎帝、蚩尤和两昊,代神农氏为天子,是其先进性的体现,不是野蛮战胜文明。
4、红山文化是华夏文化,是汉族的族文化之一。
5、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时期
6、六芒星在大地湾一期已经存在,红山文化七十二候历已经付之于应用,古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也是应用,原创在大地湾一期(距今13000年前)
四、红山文化七十二候历法的地域特色
第八章 黄人南下与黄帝王朝的建立
一、黄人南下
二、黄人和凤少昊有短暂的姻亲关系,但黄人没有凤少昊族的血缘
1、黄人与凤少昊存在姻亲关系
2、黄人与风少昊的姻亲关系,是不平等的姻亲关系
3、为什么黄人不融合于凤少昊?
4、风少昊和青阳少昊
5、黄人没有融入风少昊族,黄人没有风少昊的血缘
6、黄人脱离凤少昊西迁豫东北(古河内)
三、黄帝王朝的建立
1、黄帝天鼋氏与黄帝有熊氏国的转换
2、黄帝轩辕氏的兴起
3、黄帝族群是黄人的证据——黄能崇拜(黄崇拜)
4、黄帝文化上升为中原主体文化的证据:《女娲补天》
四、黄帝王朝的权力结构:黄帝为天子君临天下,两昊摄政监察东西方
1、炎黄后代的矛盾——共工和颛顼争帝
2、黄帝后帝位在玄嚣、昌意两系之间平衡,这种平衡是黄帝王朝不稳定的根源
第九章 黄人南下时期的北中原局势与神农天子体制
一、距今6000年上古中国范围内,主要族群的分布
二、距今5600年到5300年北中原诸族分布
三、距今5300年以后,女娲神农伏羲氏分裂与神农天子体制的建立
1、这个时期,是神农伏羲氏向神农氏过渡的时期。
2、神农胜利的关键,就是西王母的战斗氏族蚩尤氏族“归附于谁”。
3、古夏王国及古夏王朝,是以女娲神农族群建立婚姻关系而建立的,作为女娲夫婿之族的神农氏,承袭伏羲称号,就是神农伏羲氏。
4、神农恢复北中原秩序,建立北中原神农天子体制。
5、神农氏南归,从实质上统一两湖地区。
6、距今4800年的彗星撞击事件,再次给东迁的炎帝姜族和南下的黄帝黄族创造了发展壮大的天机。
7、距今4600年到4500年之间,炎黄和蚩尤两昊之间再次爆发决战,蚩尤、两昊联盟战败,黄帝登上上古华夏天子之位。
第二篇 黄帝
第一章 红山文化女神是“神女而帝”的女黄帝,女神庙应是女黄帝庙
1、红山文化女神庙和女神
2、红山文化女神亦为女娲信仰的体现,红山文化女神是黄女娲,也是女黄帝
3.女神庙是女黄帝庙,女神是女黄帝
4.《汉书·律历志》中关于黄帝的记载可以与红山文化考古发现相映证,黄帝称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7年
第二章 黄帝天鼋氏
一、文献记载的黄帝文明要素与红山文化高度契合,所以我认为黄帝族群(古黄族)起源于东北红山文化
二、黄帝天鼋氏是姬周的祖先
三、黄帝天鼋氏引领黄族南下、驱逐太昊氏族、在豫东鲁西立国,都曲阜
四、牛河梁遗址五号地区中心大墓中手握双龟的老人,就是天鼋黄帝,玉龟就是天鼋,是老人的身份证
五、黄帝三分的历史根据
六、补充:黄帝的称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7年
第三章 少典奉伏羲为祖先与少典即帝俊
一、少典奉伏羲为祖先
(一)少典氏是女娲后裔有蟜氏的夫婿之族
(二)少典氏的起源——黄帝之典礼官
(三)少典氏族是某一代炎帝和某一代黄帝的父族
二、少典即帝俊
(一)《山海经》不会记载一个与黄帝无关的谱系,帝俊谱系即少典谱系
(二)少典即帝俊
(三)帝俊原本是上古东方与两昊一样强大的谱系,天鼋黄帝征伐东方,把帝俊体系纳入少典体系。帝喾在登帝位前也担任过帝俊
第四章 黄帝有熊氏
一、黄玄两族关系的演变和炎黄历史观的建构
1、黄鸟(黄人)与玄鸟(商人)的联盟关系经过了多次联合和分离,殷商不祭祀炎帝黄帝帝尧等很正常
2、殷商祭祀的“夋”是少典,少典是殷商的宗祖
3、“契”是殷商王业的开基祖,即契是殷商的王祖
4、李元星先生破译的甲骨文中,大量出现了关于盘古、王母、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及“夏”“禹”字,所以说甲骨文中没有“黄帝”也是过气的观点
5、黄帝出现于历史记载,首先从秦国开始,六国达成共识,黄帝重回宗祖地位
二、黄帝有熊氏
三、黄帝有熊氏与炎帝烈山氏是兄弟关系,同是少典之子
四、三代黄帝的帝位禅让
五、有熊氏与涿鹿和新郑
第五章 黄帝轩辕氏
一、黄帝——古黄人之帝
1、黄帝的三个世代——天鼋、有熊、轩辕
2、黄帝轩辕氏
二、轩辕出身的历史记载和传说
三、黄帝、炎帝、蚩尤、神农氏族的关系和种族来源
1、神农、黄帝、蚩尤、炎帝之间的关系
2、神农氏是伏羲女娲族群的后裔,是仰韶文化的继承者,龙山文化的开创者
3、轩辕族群是黄人——黄人是红山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4、列山氏是西北姜姓族的一支
5、蚩尤氏是神农氏的分支
四、三氏之争
1、万氏分争
2、轩辕崛起
3、诛杀两昊
4、收服炎帝
5、击杀蚩尤
6、贵为天子
7、题外话
五、从历史记载看黄帝轩辕氏时期的国家制度
1、“修德振兵”
2、“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3、“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4、“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5、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生死之说,存亡之道”
6、“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7、“获宝鼎,迎日推策”
六、黄帝氏族的存在
七、轩辕黄帝城
八、黄帝出生之谜与黄帝出生时的历法
第六章 伏羲、黄帝孕育之谜和伏羲、黄帝出生时的历法探讨
一、伏羲、黄帝孕育之谜
二、远古人对历法的认识
三、由“成纪”来考察伏羲的孕育之谜和伏羲时代的历法
四、由“孕二十五月”考察黄帝孕育之谜和黄帝时代的历法
五、黄帝的真实年龄可能是49.3岁
六、中国远古时代历法的发展和进步
第七章 黄帝之德是黄能之德
1、黄的释义
2、黄的书写的变化和黄的本义及延伸义
(1)“黄”作为人群的称谓时最早是指佩玉之人——佩玉之人为黄人
(2)“黄”的演变——在天鼋黄帝时期“黄”指身佩鼋甲的战士
3、黄帝之德的实质是黄能之德
4、天鼋是大龟,而非乌龟
5、中原及东方的崇龟风俗不是天鼋崇拜
6、红山文化是黄人文化,黄帝是黄人之帝
第八章 黄帝是“天子”而非“龙”或“龙子”
1、龙崇拜在黄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黄帝崇龙,但黄帝非龙或龙子
2、“公孙”是地道的汉姓,在古汉语中就存在,并非现代蒙古语的“旱龙之牙”
(1)对于“公孙”这个姓,是一个地道的汉姓,本身就在古汉语中存在,不是源于蒙古语。
(2)距今5000年前上古中国域内就已经是氏族国家(古国)林立,有“公孙”的氏不足为奇。
(3)既然古汉语中本身就存在“公孙”一词,“公孙”一词的意思表达就是“公之孙”,转个弯用后起的蒙古语去解释,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4)象“公孙”这样的古姓,古籍记载的也很多。
第九章 黄帝是上古黄人之帝 非上古蒙古人 上古也无蒙古人
一、黄帝族群是黄人,统治黄人之帝当然号称黄帝。
二、我给出了黄帝文化再造中原文化的证据:《女娲补天》
三、黄帝统治中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很清楚。
四、黄帝的事业,是从东北南下到山东河南,从统一东部开始的。对于黄帝在成为天下共主前,统一中国东部,我也给出了如下证据:
1、《帝王世纪》的记载
2、武王封黄帝之后于“铸”的记载
3、《盐铁论》的记载
4、黄帝对良渚文化的影响
第十章 黄帝当然是汉族的祖先
1、有人热衷于拉长蒙古历史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造谣黄帝非中国人或非汉族祖先
2、猃狁(xiǎn yǔn)即犬戎,东汉明帝时期归属东汉,与蒙古没有交集,不能归属于蒙古历史
3、黄帝是地地道道的种田人的首领
4、黄帝不出生于内外蒙古,出生于汉地。内外蒙古在汉代称大漠,大漠又分成漠北漠南,匈奴人居大漠
5、黄帝的墓地在汉地
6、黄帝是汉族的祖先吗?当然是
第十一章 桥山不是象桥的山,而是有熊黄帝母家有蟜氏之祖山
一、兵剑说:象“桥”的山,叫“桥山”,所以黄帝葬在古埃及的一座象桥的山
二、中国典籍中的“桥山”,是有蟜氏的祖山
1、女娲氏的后裔中,有一支演变成了有蟜氏,有蟜氏由“夭虫”发现了“天虫(蚕)”
2、桥山实际是“蟜山”,有蟜氏之祖山,而不是“象桥的山”
三、有蟜氏之所以重要,在于黄帝、炎帝甚至神农的母系血缘,都可以归集到有蟜氏
四、“黄帝崩,葬桥山”,说的是有熊黄帝
五、总结
第十二章 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 登封王城岗大城是黄帝天鼋氏城
一、河南登封古城大城距今4700年的测年没问题,但判断该城是大禹城是错误的,该城是黄帝天鼋氏城,也是中原地区第一座黄帝城。据此,我也增补了天鼋黄帝在登封建立天鼋城的遗漏。
二、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炎帝共工氏继承之,所以又是共工氏之台
三、上古制历和授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逻辑
1.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
2.伏羲“观天制历授时”新创造
3.天文历法的文字记载
第十三章 黄人、黄帝与夏、商、周、秦关系的综述
一、黄人与玄鸟及殷商
(一)黄人从两湖经贾湖到东北,与东北玄鸟氏结成黄玄联合体
(二)玄鸟是燧人氏后裔
(三)黄玄联合体的分裂
(四)玄鸟重归黄帝系统,被归宗于少典氏族,少典即殷商所崇拜的帝夋
(五)黄人的兴衰
(六)在夏代,玄鸟演变成殷商,黄人演变成黄夷降格为殷商的附庸
二、黄人与夏人及夏后氏
(一)古夏人与夏后氏
(二)夏后氏是古夏人的一支,在黄帝统一时代纳入黄帝系统,成为昌意的子氏族
1、古华夏崛起于庙底沟文化,是女娲氏族与神农氏族合作的结果
2、夏后氏
3、夏后氏归宗入黄帝系统昌意体系
三、黄帝天鼋氏是姬周的祖先
四、嬴秦是黄帝的后裔
五、黄帝是宗主,万族归宗于黄帝,基因学说不懂也解决不了以“黄帝为祖”的人类学问题
附录1《诗.商颂.玄鸟》:
附录2《诗·商颂·长发》:
附录3《山海经.海内经》:
附录4关于祭祀的记载
附录5关于四夷的记载
附录6黄人、黄帝及其与夏商种族关系的演变
第十四章 复旦基因研究成果:牛河梁五号地区中心大墓主人可能就是黄帝
第三篇 黄帝王朝
第一章 黄帝对上古中国的统一从东部开始,西部是对神农统治的接管
一、黄帝之前,神农对上古中国中、西部的统一和少昊对上古中国东部的统一
二、黄人主要活动于上古中国东方,黄帝对上古中国的统一是从东部开始的
三、中国诸文化的第一个统一时代,就是神农时代,神农的统一的标志性器物就是黑陶。这个在以前就说了。黄人成功的地方,就是从神农天子手中取得了“征伐权”
四、黄帝跑到西方是后人的造说
五、综合典籍记载,这里对黄帝的统一再次归纳如下
第二章 黄帝杀两昊及黄帝对两昊遗民的改造
一、《盐铁论》关于“轩辕黄帝杀两昊”的记载
二、对轩辕黄帝杀两昊的理解
(一)轩辕黄帝杀的太昊和少昊是东部传统统治氏族太昊氏族和少昊氏族的末代首领,末代太昊和少昊正好与黄帝同时。
(二)太昊和伏羲原本是两个人和两个氏族体系,西汉末年刘歆把太昊和伏羲合二为一。黄帝族进入中原后“奉伏羲为祖”,杀两昊没有心理和宗法障碍。
三、大汶口文化与两昊
(一)大汶口文化是两昊文化
(二)在大汶口文化陶文中,可以找到太昊和少昊的图腾
1、太昊之昊——“飞鸟负日”图腾
2、少昊之昊——“鸟立杆头”图腾
(三)两昊的关系和少昊对上古中国的统一
1.两昊关系
2、太昊、少昊氏族的来源
3、黄帝之前,少昊对上古中国东部的统一
四、黄帝迁移两昊遗民到颛臾,并把两昊遗民改造成了“颛民”
第三章 黄帝迁移两昊遗民到颛臾的考证
1、颛臾和凫山是一个地方,是少典祭祀伏羲祖之地
2、黄帝迁太昊遗民至凫山,以奉伏羲之祀,太昊遗民却借机祭祀太昊和济水之神
第四章 黄帝杀蚩尤
一、蚩尤与西王母和神农的关系:初是西王母的军事首领,后为神农氏的子氏族
(一)在研究汤家岗古城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蚩尤氏族在汤家岗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汤家岗古城找到了蚩尤的原点
(二)西王母与东神农的对峙的结果,是西王母被东神农兼并。以西王母成为东神农的附庸的合并形式,神农完成了对两湖地区形式的统一。蚩尤氏族由此转变成神农天子的战斗氏族
(三)神农在形式上统一了两湖地区,着手恢复古夏王国的北部疆域。这才有神农重回北中原,蚩尤氏族作为神农天子的战斗氏族,才与炎帝、黄帝、两昊等北部集团发生关系
(四)北中原天子体制的建立和神农再次南归
二、黄帝与蚩尤的战与和
(一)距今5000年后某一年,蚩尤与赤帝、黄帝之间进行过第一次战争
(二)黄帝炎帝“杀蚩尤于中冀”(绝辔之野),蚩尤氏族成为黄帝的子氏族,这是黄帝与蚩尤的“和”。蚩尤氏族成为黄帝子氏族不久,黄帝再次诛杀蚩尤,蚩尤氏族重归神农
(三)距今4600年,蚩尤氏族奉命北伐,重新恢复神农氏对北中原的统治。蚩尤在北伐中壮大,逐渐脱离了神农氏的领导,注定了自己再次失败的命运
三、黄帝与玉 蚩尤与铜
问:你为什么坚持青铜冶炼技术发源于两湖地区?
问:中国古籍明确记载,黄帝“以玉为兵”,蚩尤“以铜为兵”。为什么有些人要拼命说黄帝西来而不说蚩尤西来?
附录1石兵、玉兵与铜兵的记载
附录2《清华简.五纪》
附录3黄帝与蚩尤的战争的其他文献记载
附录4关于蚩尤冢的记载
附录5黄帝与穷桑的历史记载
附录6关于称号的多世代承袭的理解
附录7关于秦晋高原的大夏与昆仑域名的问题
附录8秦始皇东巡不拜黄帝?
第五章 良渚古国由有虞帝国到成鸠王国的蝶变和黄帝对上古中国东部的统一
一、韩非子的“虞、夏二千余岁”,是说“虞夏之际到现在(韩非子生活的年代)2000多年”
二、对于全域中国来讲,“虞”不是一个朝代,但是虞舜是五帝之一;对于东南一隅,“虞”可能是一个史前氏国,对应的是良渚古国前期
三、良渚古国的蝶变和诸氏族在良渚古国的地位变化
四、良渚古国的法制:“王鈇”
五、良渚古国的历史,以有虞氏帝舜的形式纳入上古中国体系
第六章 黄帝代神农为天子
一、黄山遗址是罕见的史前玉石器加工与制作中心
二、黄山遗址居民是玉石工匠族群,即斧燧氏
三、南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阳注定是一个文明通道,也是文明熔炉
四、神农伐斧燧
五、黄帝代神农
第七章 黄帝设两少昊为东西大监,监于万国
一、齐家文化是西少昊金天氏的开基文化,齐家文化是农耕性质非游牧性质
二、黄帝设东西大监,我考证东西大监就是东西两少昊
三、西少昊是金天氏昌意
四、追踪西少昊
五、石家河时期的西少昊
(一)共工氏之乱是西少昊流亡南下的主要原因
(二)鬼脸双头鹰玉人头像——西少昊在石家河时期的图腾
(三)西少昊带领石家河诸族北上支援颛顼争帝、打败共工氏,导致石家河在距今4300年以后突然走向衰败
(四)从“石家河”的发音看“夏”音的转化:晚期石家河古城是夏城
第八章 西少昊昌意与上古中国西部的“眼睛(凸眼)”崇拜
一、眼睛(凸眼)崇拜超时空地贯穿于上古中国西部
二、眼睛崇拜起源于汤家岗文化,即汤家岗文化族徽上的“眉眼纹”
三、西少昊金天氏昌意西迁,接受并发扬了西部的眼睛崇拜
四、关于昌意
五、昌意之“昌”就是眼睛崇拜的产物
1、夏后氏禹与上古中国西部的关系,在《史记.夏本纪》的注释中可以看到。
2、“昌”的造型太像两只眼睛了,“昌”的起源可能就是“眼睛”
3、昌意文化的本色与增色
六、三星堆人是昌意后裔的证据:三星堆青铜人帽子上的图徽,就是“昌”字
七、关于眉眼纹和人面中的人眼与天文观测和远距离远测工具的发明
1、为什么在距今6000年前,人的眼睛处于突出的地位呢?我想可能与这个时候古人重视天文观测有关
2、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3、考古中出现的“人眼突出”造型,绝不是一种病态的记录或者是外来人种或者外星人进入地球的证据。而是远古人延伸人的视力的强烈愿望在远古艺术中的表现
附录1关于昌意的历史记载
《尚书·禹贡》关于华阳的记载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罗泌《路史》:
常璩《华阳国志》:
扬雄《蜀王本纪》:
李白的《蜀道难》里描写古蜀国传说的写照
附录2黄饮冰关于蜀人是昌意后裔的论述:三星堆人物是昌意后裔,大禹直系
第九章 九黎乱德、共工霸九州和颛顼再造华夏
1、黄帝余威
2、九黎乱德
3、历法之误——逆天时
4、共工霸九州与颛顼退回东北
5、颛顼推行宗教改革“绝天地通”以平九黎之乱
6、颛顼与共工争帝
7、黎民百姓
第十章 帝喾与帝喾对帝俊称号的承袭和对帝俊遗族的兼并
一、高辛氏崛起,是为帝喾
二、帝喾
(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帝喾
1、帝喾的谱系:黄帝之曾孙也
2、谁是帝喾呢?
(二)《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帝喾
(三)帝喾与帝挚、帝尧、殷商和姬周
三、帝俊((dì qūn)的原本面目:昊天上帝
1、 《山海经》和《楚帛书》 里的帝俊和帝俊族群
2、从以上记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四、华夏大一统的需要——帝喾承袭帝俊称号接力进行对帝俊族群的兼并
1、少典承袭帝夋之称号
2、有熊黄帝对帝鸿氏的兼并
3、帝喾对帝俊称号的承袭和对帝夋遗族的兼并
4、帝尧使大羿灭“十日”中的“九日”,彻底完成对帝夋遗族的改造
第十一章 陶唐辉耀
一、陶唐的光辉
1、历法进步——四时和调历
2、设立四岳
3、用禹治水
4、用舜摄政
二、陶唐的德行
1、聪明文思,光宅天下
2、建章立制,推行民主和法治
三、《尧典》《虞书》《皋陶谟》是重要的法律文书,是成文法,不是散文
四、民主和法治,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国5000年国家文明延续的支柱
第十二章 尧的悲剧——禅让制度下帝位实力传承
1、帝位的传承
2、尧的失误
用鲧治水。
让权四岳。
未有分职。
3、光鲜的禅让讳言了实力的对决
第十三章 有虞氏和史前平民革命的受益者虞舜
一、虞和舜两字的解释——虞、舜并非帝舜所造,帝舜只是承袭了虞、舜
1、关于金文“虞”的解释
2、关于篆文“舜”的解释
3、对虞舜没有甲骨文之说的解释
二、“虞”和“舜”不是为虞舜创造的专有名词,“虞”是有虞氏,“舜”是帝号,“重华”是其名,因生于姚墟所以姓“姚”
三、有虞氏的来历:可能是良渚古国的一个掌握神权的子氏族
四、虞舜起自平民,这可能与“帝挚不善”期间邦国内部发生了平民革命有关:老统治贵族被推翻,新贵族从贫民中崛起,新贵族扶持陶唐氏尧代高辛氏帝挚为天子。虞舜是新贵族的首领
1、从唐尧朝中的新老势力可以窥见平民革命的影子
2、关于平民革命,可以从尧舜禹时期三苗被征伐找到线索
3、姚重华成虞舜,同样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4、姚重华孝悌弥谨,但父弟不遗余力地谋害他,根源可能也在贫民革命
五、虞舜的帝德(帝功)
1、未登用前就有号召力和亲和力
2、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3、通过考察而不自居,礼让丹朱的戏作的很到位
4、摄政功绩
(1)通过“齐七政”“祭祀”“辑五瑞与班瑞”“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形成国家制度。
(2)设立上古中国地为12州,十二牧统领十二州。
(3)建立国家刑罚大典。
(4)四罪而天下服
(5)举八恺八元流四凶
5、天子之功
(1)对12牧发布训令,强化行政权,弱化封建权。
(2)对“十贤人”正式委任官职,【使宅百揆亮采】(使居百揆之官辅佐政事)。
(3)建立考绩制度。
(4)分北三苗。
(5)舜的一生。
六、唐尧虞舜剪夏未遂,大禹乘机崛起
第十四章 尧舜禹时期的“冀”在晋南而不在古埃及第八州
一、对兵剑的几张图的对比分析结论:象并不等于一样
二、“冀州”是帝尧的希望之州
三、尧舜禹时期的中国是“冀州”,冀州的范围萎缩到“晋南”
四、“冀”的本意是“两山共一川”,就是“表里山河”的意思
五、山西不称“冀”而称“晋”的原因在“晋国”
第十五章 黄人的衰落和黄人到黄夷的演变及东夷世系的解析
一、黄帝王朝没有“夷”的称谓
二、颛顼与共工争帝,导致黄人在中原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为事实上的少数族群
三、黄夷出现于历史舞台,是在夏朝帝相的时代
四、黄夷是黄人后裔——黄夷是夏朝称谓,而非黄人自称
五、东夷在族谱上的世系遗迹解析
第十六章 黄帝王朝的终结和东夷西夏的分裂与再统一
一、大禹动摇黄帝王朝
二、启终结“族天下”,开启“家天下”时代
三、启和益权力之争埋下华夏分裂,太康失国后形成东夷、西夏两个文明体系
2、夏夷对立的实质是夏与华的对立,夷人本质是华人
3、启和益权力之争埋下华夏分裂阴霾,太康失国后形成东夷、西夏两个文明体系
四、华夏分裂与再统一——东华(诸夷)西夏(诸夏)的对立与统一之历史追溯
1、在有夏中晚期,上古中国实际上有两个统治中心。
2、从有夏一朝向上追溯,中国的城国历史,要追溯到距今9000年的两湖地区的彭头山时期。
3、上古中国人种的源头,是华原始群和鵠(胡)原始群,所以追到源头,就是华和鵠(胡)。
4、从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上古中国的分化趋势开始停止,兼并趋势逐步加强,最终形成黄帝时期的大统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