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 第二篇 黄帝
第五章 黄帝轩辕氏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黄帝——古黄人之帝
1、黄帝的三个世代——天鼋、有熊、轩辕
2、黄帝轩辕氏
二、轩辕出身的历史记载和传说
1、神农、黄帝、蚩尤、炎帝之间的关系
2、神农氏是伏羲女娲族群的后裔,是仰韶文化的继承者,龙山文化的开创者
3、轩辕族群是黄人——黄人是红山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4、列山氏是西北姜姓族的一支
5、蚩尤氏是神农氏的分支
四、三氏之争
1、万氏分争
2、轩辕崛起
3、诛杀两昊
4、收服炎帝
5、击杀蚩尤
6、贵为天子
7、题外话
五、从历史记载看黄帝轩辕氏时期的国家制度
1、“修德振兵”
2、“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3、“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4、“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5、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生死之说,存亡之道”
6、“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7、“获宝鼎,迎日推策”
六、黄帝氏族的存在
七、轩辕黄帝城
八、黄帝出生之谜与黄帝出生时的历法
主题词 黄帝 轩辕氏
正文如下:
黄帝轩辕氏
研究华夏起源历史,必须明确,中国族群的发展,有自己的独特的发展历程,在远古时代,血缘是远古华夏族群形成和融合的首要前提,铁血征伐和认祖归宗是根本的融合方式,氏族统治是根本的统治手段。在进入国家时代后,很长时间,中国古代国家的族有性质依然十分深厚,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宗法制度和血族统治,即宗族(宗主氏族)对支族(同一氏族的分支)和其他外氏族的统治。
在史前时代,从血缘伦理上讲,华夏先民主要经历了无系群阶段(猿人群阶段、无伦人群阶段)、姓族人群阶段、氏族人群阶段、民族人群阶段;从组织形态上讲,经历了原始群、姓族(姓族婚姻联邦)、氏族(氏族联邦)、氏族国家(氏族国家联邦)、民族国家阶段。两者是互为联系的。
中国的历史记忆,是从距今6000~5000多年前的氏族时代开始的。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是从陶唐氏国联邦帝尧时代开始。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开始。中华文明的考古历史,以玉的使用和龙的制作为标志、有8000年。
夏商周的国家形态,本质就是氏族国家联邦,所统治的万千国家,实际就是氏族国家。
一、黄帝——古黄人之帝
1、黄帝的三个世代——天鼋、有熊、轩辕
黄帝是黄人对自己最高首领的称呼。
在距今5000年以前(公元前3000年),黄人生活于东北的黄水流域(西拉木伦河)。
在黄水流域时期,黄人崇拜黄能,黄人的最高领导人的世系可能是黄能世系。
黄人南迁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黄人主体迁移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800年之间。黄人先后在河北东北部的迁安县(今迁安市)的黄山和河北东南部的束鹿县(今辛集市)的黄丘一带生活,于公元前2800年再迁到山东,因在山东不被凤鸟少昊所容纳,黄人在山东居住不到30年时间,于公元前2770年左右再西迁到河南和山东交界处的寿丘(寿张地区)。黄人在鲁西豫东交界处发展了近100年。
由于凤鸟少昊势力太强,黄人避开凤鸟少昊势力向西发展到豫中地区。在中原地区,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黄人之有熊氏崛起,有熊氏被立为黄帝。有熊黄帝在新郑建立了有熊氏国。
在中原地区时期,黄人之少典氏通过与女娲后裔有蟜氏建立婚姻关系,融入神农集团,成为神农氏族国家联邦一个组成部分。
黄人南下后,黄人的最高领导人为黄帝。黄帝的名号使用了多个世代,轩辕黄帝是其中的一个世代。
从目前的资料看,天鼋黄帝可能是黄帝在南下中原的第一代男黄帝,出生于寿丘,天鼋黄帝开始发动了对两昊的战争,并以泰山为根据地,后进入曲埠为都,在公元前2697年被拥立为黄帝。天鼋氏族是黄人在黄水流域和南下中原的初期的黄帝家族。
有熊黄帝西迁河南新郑,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立有熊国。此为有熊黄帝世系,此期间黄帝由黄人之有熊氏族担任。
轩辕黄帝和炎帝、杀蚩尤,于公元前2495年代神农为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在逐鹿之阿建立都城,此期间黄帝由黄人之轩辕氏族担任。
本文主要记述的是轩辕黄帝。
2、黄帝轩辕氏
轩辕,是少典之子,姓姬,又因其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故号轩辕氏。后来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称黄帝。
轩辕,是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人物。轩辕出现的时候,正值“神农氏世衰”,当时作为农耕氏族国家联邦共主的神农氏,一代比一代衰弱,逐渐失去了统治力和号召力,天下进入到“万氏纷争”的年代,各氏族之间相互进行兼并战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危局下,轩辕氏开始整军备战,对不服从神农氏统治的氏族进行讨伐,在轩辕氏的征讨下,氏族之间的战争得以平息,都回到神农氏的统治下来,神农氏族的统治秩序得以恢复,但还有一个称号为蚩尤的氏族,因为力量强大,轩辕氏没有能力征讨他,没有回到神农氏的统治下。
后来,轩辕在板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欲“侵凌”诸侯的炎帝,将炎帝烈山氏族联邦纳入神农氏族联邦的统治范围里。在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击杀蚩尤。由于轩辕氏的功劳超过了神农氏,所以在天下各氏国的支持和拥戴下,代神农氏为天子,登黄帝位,成为天下万氏的共主。轩辕黄帝定都于涿鹿之阿。
轩辕,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而不是创始人。轩辕的功绩,是把各地人群的创造(特别是南方人群的创造)大力在中原华夏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并用武力的手段,平息了中原地区原始居民神农氏族群内部的纷争,融合了北方而来的炎帝族群,形成了新华夏氏国联邦集团,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人种基础。
二、轩辕出身的历史记载和传说
轩辕,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二说姓公孙。《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
不少人怀疑黄帝的存在,恐怕是因为“公孙”这个姓,一般认为,“公孙”姓起源较晚。作为现代汉姓,公孙起源较晚是事实,但是,作为“氏”,公孙氏的起源就很早了,这就跟中国远古的氏族国家的历史和姓氏的起源和姓氏的合并历史有关系了,不考虑到中国固有的历史,就会产生歧义。
作为姓,其实代表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女性社会——西方称为母系氏族公社,中国历史上就称为“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姓族,是由同系母系血缘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姓是这一社会组织的对外称号。所以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是中国远古母系社会存在的证据和遗物。姓是母系血缘的标志,是能否交配和行婚的标志,所以在姓族社会和氏族社会里,姓是不能变更的。(见本人所著《华夏母姓》一文)。
作为氏,起源于父系社会时期,是由共同父系血缘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氏是父系组织的对外称号,是中国古代存在父系社会的证据和遗物。氏是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可以改变和赏赐的。
中国远古的氏族社会,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氏族组织很快就演变成了国家组织——氏族国家, 但姓族向氏族的过渡期很长,大约有1000——2000年的时间。公孙作为氏的称号,应该起源于氏族国家时代,所以公孙不可能是姓,只能是氏。
公孙氏完全有可能形成于氏族国家时期。因为氏族国家的统治者一般自称为“公”,以“公孙”为氏并不奇怪。
在氏族时代和氏族国家时代,人都是有姓的,氏却不是人人都有的,有国者和有权力地位者,才拥有氏,因为氏代表的是社会地位,是君权和贵族的象征,所以当时的贵族,既有姓也有氏,当然,氏也有高低的区分,不同的氏,社会权利和地位是不同的,奴隶没有氏。
姓氏不分,或是以氏为姓,是在战国末期,由于历史上的氏族国家都被灭绝了,这些被灭绝的氏族国家的后人,纷纷以氏族国家的国号为“姓”,来自母系时代的“原始祖姓”,逐渐地被淘汰,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在秦统一中国后,氏族国家被彻底消灭,至汉代,人们就姓氏不分了。比喻秦始皇,本姓嬴,其祖封为赵氏,《史记》说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就是姓氏不分的例子。同样的原因,轩辕氏的“公孙”应该是氏,在这里被当成了“姓”。就中国的汉字造字法方看,来自母系时代的姓,大都带有“女”字旁。轩辕氏的“姬”,应该是其母姓。
对于以上传说的理解,我认为,轩辕本是名字,后来由于轩辕的历史功绩,被当时的人称作“轩辕氏”,所以轩辕氏在当时不是一个氏族的名字,而是对轩辕本人的尊称,轩辕崛起后形成了轩辕氏族。轩辕本人,应该是姬姓、公孙氏、轩辕名,其父亲为少典,少典是少典国君。少典,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和《秦本纪》记载都涉及“少典”,提及时期相差几代,《史记》《五帝本纪》的少典是指有熊氏的父亲,轩辕氏也混为少典之子,我这里认为有熊和轩辕均为少典之子,少典是不同时代的少典国君;而《史记》《秦本纪》的少典,是指少典氏族,可能是少典的直系后代承袭少典的称号一直延续下来的氏族。根据历史记载,我认为秦是少典氏族的后裔,所以秦尊炎黄。
1、神农、黄帝、蚩尤、炎帝之间的关系
从《史记》来看,“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暴,莫能伐”。接着说:“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传说中,轩辕黄帝最初的神职是雷神。《春秋·台诚图》称轩辕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苗族古歌也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
从传说可以看出,轩辕、风伯、雨师、蚩尤等都是神农氏所管辖的诸侯, 轩辕可能是担任司雷职务的巫师,跟风伯雨师一样,是农耕氏族最重要的司职。
《墨子》言:“黄帝合鬼神(各部落首领)于泰山之上。”《韩非子》记:“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在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作清角之音。”,栩栩如生的描述了黄帝率各氏族国家君主封祀泰山时的威严气派,其中,太昊氏族中归顺于黄帝的蛟龙,少昊氏族、蚩尤氏族归顺于黄帝的毕方,神农氏族归顺于黄帝的鬼神等,都团结在黄帝的周围,俨然是一曲黄帝时期的族群大合唱。
从历史记载,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是神农氏族,包括了神农本氏族、轩辕氏族、蚩尤氏族及其他诸氏族。由于神农氏族自己的力量逐代衰微,没有力量控制其所统治的各支氏族,所以各支氏族之间相互进行兼并战争。在这种危局下,轩辕氏族开始整军备战,对不服从神农氏统治的氏族进行讨伐战争,在轩辕氏的征讨下,氏族之间的战争得以平息,都回到神农氏的统治下来,神农氏族的统治秩序得以恢复,但蚩尤的氏族,因为力量强大,轩辕氏没有能力征讨他,没有回到神农氏的统治名下。可见,神农势力范围,包括了神农氏族、轩辕氏族、蚩尤氏族及其他诸氏族,轩辕氏族和蚩尤氏族是两个实力最强大的氏族,而且,蚩尤氏族比轩辕氏族还要强大。
二是炎帝并不在神农氏族集团里,所以不是神农氏族联邦成员。炎帝是在轩辕用武力恢复神农氏族国家联邦内部安宁后出现的威胁到神农集体安全的外来力量。无论轩辕也好,蚩尤也好,神农也好,跟炎帝扯不上关系。而且,炎帝在出现时,就已经称“帝”,可见炎帝不仅力量强大,而且文明的程度,并不比中原的华夏系统低,“三战,然后得其志”就是炎帝军事实力的最好写照。
三是在不同的时代,诸族群之间的地位或者统属关系是变化的。氏族君主被灭,氏族不一定被灭。如蚩尤被灭,蚩尤氏族在新体系内依然享有相应的地位。
2、神农氏是伏羲女娲族群的后裔,是仰韶文化的继承者,龙山文化的开创者
在三皇五帝文化的研究上,对于伏羲文化,有西部仰韶文化说、西部马家窑文化说、东部大汶口文化说、中原说、中原裴李岗文化说、长江流域说。炎帝文化,有黄河上游说、中原说、黄河下游说,有长城以北红山文化说,有长江中游湖南、湖北说;黄帝文化,有陕北说、渭水流域说、中原说、华北说、长城以北红山文化说,也有黄河下游说。
仰韶文化是公元前3000~5000年(距今5000年—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说明女人的地位高于男性,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时期的文化。
在文化上,仰韶文化与传说中的伏羲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同的是,伏羲被认为是父系氏族制度的创始人,而仰韶文化被认为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没有矛盾,我在《华夏母姓和华夏姓族时代》及《华夏父氏和华夏氏族时代》等文中论述过,伏羲作为氏的开端,是在女性社会中建立了男主双亲家庭,氏作为男系家庭符号被遗传下来,即在姓族社会中开始有了氏族家庭存在,但社会的性质依然是女性社会,从大约公元前4300年左右伏羲创立父系氏族家庭开始,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父系氏族制度普遍确立,用了1300年左右的时间,这个1300年,可以看作是女性社会时期,也可以看作是姓族向氏族过渡时期。
神农文化的早期处于姓族社会向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即姓族家庭和氏族家庭共存时期,神农文化的后期,则是处于氏族社会的早中期。
华崇拜、皇崇拜、牛崇拜、龙文化、八卦文化和鬼神文化,是神农文化的基础。
3、轩辕族群是黄人——黄人是红山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姓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姓族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显著特征是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还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是蛇形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的崇拜物之一。
红山文化的龙,其本质是蛇,而黄帝族群,直到尧时期,所信仰的龙实际还是蛇的造型,而红山文化的衰落及黄帝族群之中原地区兴起,都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之间的事情,所以黄帝族群与红山文化有紧密地联系,红山文化是黄帝文化的源头,是黄帝族群的先祖创造的文化。黄帝文化,是南迁后的红山文化、东移的仰韶文化、西进的大汶口文化在河南中部融会后形成的新文化。
蛇(龙)崇拜、兽(虫)崇拜、玉文化、黄崇拜是黄帝文化的基础。
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轩辕所在的黄人集团建立了有熊氏国,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六个支氏族,也就是说,有熊氏国,是由熊、罴、貔、貅、貙、虎六个支氏族组成的氏族国家。
黄人本来生活于辽河流域,是红山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之间。气温进入短暂的寒冷期,以粟作农业为主的黄人在东北难以生存,大概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前后向南迁移到河北,生活了700年到800年。在距今4800—4600年期间,在彗星撞击地球形成的“小冰期”的影响下,被迫继续南下。黄帝族群活动的范围,在古黄河南河南抵新郑、北达涿鹿,西靠近渭水河洛地域活动的华夏神农氏族,东跟东部太昊少昊相邻。
轩辕黄帝于公元前2500年前出生。到轩辕黄帝出生前,黄帝族群在中原地区生活了1000多年。由于跟神农氏族有长期的姻亲联系,黄人建立的氏族联邦成为了神农氏氏族联邦的组成国家。
4、列山氏是西北姜姓族的一支
对于炎帝烈山氏(历山氏、连山氏),其先祖可能农牧于祁连山下和河套地区,是牧羊人的一部分,烈山所在的姜姓姓族,也是在距今5600年~5300年时期的“小冰期”期间,由西部的祁连山脉向东迁徙,到达今山西历山(历儿山)一带定居,成了山地农耕渔猎族群。公元前2500年前后,炎帝族群向北发展到古涿鹿地区,与黄帝族群的北部分支发生矛盾;向南发展到古运城地区,遭到蚩尤族群的强烈抵抗,炎帝由此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火崇拜和羊文化是炎帝文化的基础。
5、蚩尤氏是神农氏的分支
蚩尤氏是神农氏的分支,距今4600后神农氏一部重新回到中原发展的结果,蚩尤氏属神农氏联邦,接受神农氏族的统治,在后来实力成长后,开始与神农氏分庭抗礼,并想夺取神农农耕联邦的领导权。
蚩尤氏和神农氏,在氏族人口的结构上,有根本性的变化。蚩尤氏在向北、向东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族群。有记载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兄弟81人”,说明蚩尤氏是由81个子氏族组成;“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说明蚩尤氏族人以猛兽为图腾,并有戴面具的习惯,说明他们融合了兽崇拜族群;“食沙石子”,这是鸟的本性,人是不可能的做到的,说明蚩尤氏族也融合了鸟崇拜族群。可见蚩尤族群属性的多样性。
龙(鳄鱼)崇拜、虫(兽)鸟崇拜,是蚩尤文化的基础。
四、三氏之争
1、万氏分争
轩辕黄帝崛起地——涿鹿
氏,在姓族社会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作为对在女性社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男人的尊称,但氏没有作为人群的称号继承下来,因为在女性社会中,男人没有直系后代。在姓族社会的晚期,姓族里的杰出男人开始组建以男人为主的双亲家庭,氏作为姓族社会里的父系家庭的标志,被继承下来,氏才开始作为同源父系血缘人群的标志得到社会的认可。
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考古资料看,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4800─前4300年的半坡文化,都处于母系社会时期,如果把伏羲看作是父系家庭的开始的时代(公元前4300年——3000年左右),结合考古和传说,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华大地上的主体居民,可能已经完成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可能在女娲神农伏羲氏时期,氏族已经演变成了氏族国家(所谓的古国)。
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在以大别山为中心,西巴秦、东江淮、南江汉、北中原已经形成了以农耕种族“神农氏族”群为主体、以天下万氏为基础的氏族联邦,氏族联邦的主体氏族就是神农氏。在各氏族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神农氏族却一代比一代衰弱,逐渐失去了维护天下诸氏和平共处的力量,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导致“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的历史局面的出现。
经过若干年的兼并战争,在神农氏国联邦内部,形成了轩辕氏国与蚩尤氏国对峙局面,而炎帝烈山氏族联邦趁机东进和南下,“欲侵陵诸侯”。
炎黄坂泉之战、炎黄蚩涿鹿之战前各自运动示意图(两战均发生在涿鹿地区)
2、轩辕崛起
正如后来的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以卫周室”的口号而获得天下霸主的地位一样,公元前2500年左右轩辕的崛起,也在于轩辕采取“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的政治策略以维护神农氏的领导地位,从而获得了有利的政治地位,拥有了发动兼并战争的正当理由。
史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在这种情况下,轩辕整训军队,发动了对不服从神农氏统治的各氏族国家的讨伐战争。在轩辕强大的军事打击下,除了实力强大的蚩尤氏族之外,其他诸氏之君重新回到神农氏的领导之下。因为讨伐战争的功劳,轩辕成为了神农氏的第一功臣,其地位自然在神农一人之下,诸氏之上;也由于轩辕的武力,诸氏与其说是臣服于神农氏,不如说是臣服于轩辕,联邦的权力,开始向轩辕转移。
3、诛杀两昊
黄帝与太昊、少昊的战争,始自黄帝天鼋氏。当黄人进入山东时期,太昊势力衰落,山东强族是少昊氏族,太昊氏族依附于少昊氏族生存。黄人在山东居住时期为少昊氏族所不容,黄人向西迁徙到河南和山东交界处,此时黄人之天鼋氏崛起,天鼋氏居黄帝位。黄帝天鼋氏发动了对东部势力的战争,首先被攻击的当然是势力相对微弱的太昊氏族。天鼋黄帝占据太昊氏族的生活地——泰山周边地区,把太昊氏族创建的大汶口文化消灭和吞并掉了,太昊率领残余力量转移到少昊氏族生活地。天鼋黄帝继续追击,占领少昊之都曲阜,以曲阜为都建立国家。但是天鼋黄帝没有完成消灭两昊的任务。
轩辕黄帝崛起后,继续开展对两昊的战争,直至诛杀两昊,彻底把两昊遗民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盐铁论》说“黄帝杀两昊、蚩尤为帝”。
4、收服炎帝
处于黄河北历山地区的姜姓烈山氏族,力量也在飞速膨胀中。姜姓烈山氏是山地族群,也是山地农业“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创始人,他们以山地农业为主业,辅以丛林狩猎和养殖羊为副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非常强大。比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烈山氏首领已经称帝,进入到个人英雄主义时代。
烈山氏把侵略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北部神农集团所属的涿鹿地区各氏族。在烈山氏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将要被侵略的诸氏族纷纷向轩辕求助。史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烈山氏与轩辕的战争,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中。
为了化解烈山氏的威胁,轩辕积极备战,在政治上推行德政,安抚天下民心,在农业生产上顺应五方的自然气象,种植五谷,在军事上整治军队,训练以凶猛著称的熊氏、罴氏、貔氏、貅氏、虎氏的战士,组成轩辕联军,进军河北,在板泉与烈山氏决战,通过多次战斗,战胜烈山氏。在战败的情况下,为保全氏族的生存,烈山氏首领炎帝与轩辕结为兄弟联邦,烈山氏作为轩辕氏的兄弟被纳入到神农氏的统治下。
炎帝对神农集团的威胁只是潜在的威胁,这体现在“炎帝欲侵凌诸侯”的“欲”字上,一个“欲”字说明,炎帝并没有主动发动战争,所以炎黄之间的战争,实际是由轩辕发动的。
5、击杀蚩尤
板泉之战胜利后,轩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黄河中游的蚩尤氏族。蚩尤的问题,是神农集团的内部问题,是由于轩辕实力不够而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吸纳了炎帝烈山氏族的力量后,轩辕也具备了解决蚩尤氏族的军事力量。
从战争的地理位置看,板泉之战后,轩辕的军队主力应该位于涿鹿地区,处于蚩尤的中心位置东北较远的距离,距离轩辕的根据地有熊(今河南新郑)距离更远,轩辕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蚩尤和轩辕的战争,蚩尤的军队是主动北上寻求决战。蚩尤的目的就是要在轩辕从涿鹿重回河南前就歼灭轩辕的军队。史书上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可能在轩辕发动对炎帝的战争前,动员过蚩尤一起参加对炎帝的战争而蚩尤没有听命,蚩尤就等轩辕与炎帝两败俱伤后一举消灭他们,夺取华夏氏国联邦的最高统治权力。无论怎样,轩辕的军队与蚩尤的军队,在涿鹿之野遭遇,决战不可避免了。
传说中的涿鹿大战,十分惨烈。大战开始,轩辕预备用大水淹杀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刮起大风下起大雨,轩辕请来女神魃使天气放晴,蚩尤又造起弥天大雾,使轩辕的军队迷失方向,轩辕命人造出了指南车辨明了方向,最后打败蚩尤。涿鹿之战,流血万里,蚩尤联军几乎全部覆没,蚩尤战败南逃,被轩辕擒杀。
蚩尤的余众东走南逃,促进了东夷文明和苗蛮文明的发展;蚩尤余众也有北走的,荤粥是也。蚩尤多数还是归于黄帝系统,成为黄帝新华夏的一部分。
6、贵为天子
在收服炎帝、击杀蚩尤后,整个古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入轩辕的占领之下,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神农氏失去了作为天子的存在的实际意义,氏族国家联邦的最高权力,自然就要转移到轩辕氏族,所以在诸氏国君的拥戴下,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轩辕被尊为天子,替代了神农氏的统治,号称“黄帝”。
7、题外话
炎帝和蚩尤两人不同的命运,是与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同室操戈,是你死我活的性质。历代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都以骨肉相残结束,而且干净利落,斩草除根,不留忧患;历代统治者进行的对内战争,也很少有原则性的妥协,对农民起义,对少数民族的反抗,对内部的分裂势力,大都以杀戮告终。而对待外来威胁,坚决抵抗屈指可数,委屈求全和妥协却写满了历史。唐代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时代,但正是因为唐太宗的妥协,引胡入室,导致中华在此后的数百年里动荡不安。蒋介石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在东北丢失的情况下,还在举全力围剿共产党人,导致日本人在中国长驱直入。
回过头看历史的开端,炎帝烈山氏族是华夏之外的族群,所以能跟轩辕结盟而保全下来,而同为华夏族群的蚩尤,却被近乎灭绝,原因就在于,外来者,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生存空间,而非统治权,内部崛起者,要争夺的是天下的统治权,非彻底解决不可。
由于黄帝代替神农氏,是氏族统治的更换,而不是人种和血缘的清洗,所以,黄帝可以代表神农氏族在内的所有老华夏氏族血统;而炎帝是外来者,他所带来的族群,是华夏以外的种族,所以黄帝不能代表炎帝系血统,作为扩展后的新华夏血缘,就有“炎黄”两个系统,我们今天的汉人(包括一部分少数民族),自称炎黄子孙,就是这样来的。
五、从历史记载看黄帝轩辕氏时期的国家制度
1、“修德振兵”
黄帝以“德”施教天下,以“道”为治国思想,惟仁是行,修德立义,教养百姓。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
振兴军力,以军师为营卫,是黄帝统治的基础。
2、“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在黄帝称帝前,华夏国家体制是存在的,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氏族国家制度、天子制度、氏族统治制度(见本人写的《华夏古代国家》) 。国家的结构形式类似如今天的联合国,氏族国家是基本单位,氏族国家联邦对属国拥有统治权力,氏族国家联邦最高权力掌握在实力最强的氏族手中,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临天下。这种国家体制,一直延续到西周。
3、“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即以“云”作为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氏族公职名称(云官)。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
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氏族国家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国家公职,到黄帝成为天子之后,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氏族国家联邦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
青云、缙云、白云、黑云、黄云,可能是黄帝时期五官的真实名称,“当时”、“禀者”、“土师”、“司徒”、“司马”、“李”可能是黄帝时期五官的真实职责。
黄帝时期,没有春夏秋冬的划分,以云明事是划分职务和责任的需要,也是中国古老哲学象事的体现,象事是中国哲学的基础。
“左右大监”就是东西大监,黄帝时代的方位是坐北朝南看,以南方为贵,画地图和看地图的习惯是上南下北,与现在的坐南朝北看是相反的。东西大监是黄帝王朝的二级管理机构,负责对东方和西方的管理。“左”“右”即“东”“西”。
4、“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一是在黄帝统治的氏族国家联邦中,属国达1万多个,根据当时的人口推算,一个氏族国家的人口规模,少的可能几百人,多的也就上千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级单位的人口,可见,氏族是国家基本的自治单位。二是鬼神山川的祭祀成为国家职能,表明军权、君权、神权归于最高统治者一人,可见黄帝时期的联邦不是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是部落联盟,而是我所说的国家联邦。
5、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生死之说,存亡之道”
我一直认为,黄帝的治国思想,是后来的道家思想的源泉。
“幽明之占”,幽是黑暗,指代“夜”,明是光明,指代“昼”,这是人类对昼夜规律的认识,也是中国古老哲学——阴阳学说思想的源头。中国哲学的根本,就是阴阳变化,道法自然。
“生死之说”,就是制定养生送死的人道制度。
“存亡之道”就是研究国家存亡的道理。
6、“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他们是:姬、酉、祁、己、滕、蒧、任、荀、僖、佶、儇、衣。
在黄帝的时代,“封建”已经是一种国家制度,目的是为了捍卫宗主氏族的统治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在黄帝的时代,人们所拥有的姓,应该是祖姓,继承自母系姓族时代,姓的主要功能是“婚姻的标志”,为了不扰乱婚姻,祖姓当时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这里的“得姓”,应该是“得氏”,代表获得土地和人口,建立氏族国家。
由于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所以,黄帝被称为华夏族的始祖。
7、“获宝鼎,迎日推策”
“获宝鼎”作为大事记载,说明宝鼎不是黄帝族群使用的器物,据考古资料,鼎在红山文化没有发现。这也证明了黄帝先祖确实来自红山文化地区。
“迎日推策”,说的是历法,黄帝的历法,特点是根据日的运动来推算日历,而没有参考月亮和其他行星的运动。也许在黄帝的时代没有月亮,黄帝之后的帝尧,也只有观测日和星的记载,没有观测月制历的实质记载。关于月的神话夏代产生。什么原因,有待考证。
六、黄帝氏族的存在
黄帝三百年的传说,宰我是从荣伊那里听到的, 问孔子, 孔子也不信, 孔子回答是“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
黄帝的氏族是一直存在的,到周武王时被封在祝地。
神农的氏族也是存在的,在周武王时封于焦。
七、轩辕黄帝城
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收服炎帝、击杀蚩尤后, “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第一都城。
黄帝城为不规则方形夯土城,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残存城墙高5——10米,底厚约10米,顶厚3米左右。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与黄帝所处时代相一致。
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坟、上下七旗等远古遗存至今保存尚好,为研究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八、黄帝出生之谜与黄帝出生时的历法
《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怀孕25个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跟伏羲被怀孕12年是一样的道理,都跟当时的纪时纪日方法有关。
我们知道,远古人是“不识四时昼夜”的,说的就是远古人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远古人对黑暗的恐惧,就来自对黑夜来临的恐惧,由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有黑夜。所以在远古人类,的确是没有工夫观念的。据传说,在距今约一万二千年的时分,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人们才开始建立工夫观念。成纪的来历,跟伏羲时代当时的记日历法相关。
我们从“日”“旬”“日历”等词语可以揣测,人类认识历法是从认识“日”开始的,人类记录日历也是从“日”开始的,“日”累计起来后,才认识到对“日”进行分段,每一段“日子”,人们称作“一年”,“年”是“连续”的意思,表示“相连接”,“纪”就是“计”的意思。
我们知道,在古代历法学中,“天干”是纪日和年的,“地支”是用来纪时和月的,刨弃后人的历法发展成就,“天干” 在伏羲的时代,就是用来纪日的。
结合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及在历法上的运用,我认为,“阴阳”学说起源于古人的“幽明之占”,而“幽明”来自远古人对“昼夜” 的认识,远古人在构成了“昼夜的认识”后,就建立了原始的“幽明两分法”,具体体现在“日”的认识上,一天被分为昼夜。在对“十天干”的运用上,就是将“十天干”认为分成“甲、乙、丙、丁、戊”和“乙、丁、己、辛、癸”两部分,以与幽明的天道相对应。“甲、乙、丙、丁、戊”和“乙、丁、己、辛、癸”五五相配,构成幽明对应的25个纪日单位,用于对日子的记录,循环往复。每记录日子一周,就是“一年”,远古人类的“一年”,实际就是25日,12年为“一纪”,远古人的“一纪”,实践是300天,相当于如今的10个月,是孕妇怀孕的正常周期。
在黄帝的时代,运用的日历手腕还是“迎日推策”。 一个日历年(为年纪)的日子共计被确定为360天,一年纪被分成幽明两个部分(即后的春秋两季)。日历年和自然年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历法上,5、12、60、360是古人发现的“天数”,幽明(阴阳)是古人发现的“天道”,这些,都被不断的运用到历法上去。黄帝时期也是一样。
黄帝时期以前,华夏祖先曾经发明了“10天干”纪日和“12地支”记时,人们知道了把一天12等分,一天等分成12个时辰。
黄帝时期的成果,是把10天干和12地支阴阳相配,构成60干支,用60干支纪日,用12地支纪时,12时辰为一“日”,60日为一“历”。
具体纪日方法如下:
十天干,其陈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陈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 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5阳干对6阳支,5阴干对6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日一周期的甲子轮回。
这样,一个日历就是60天,6个日历为一年,一年纪就是360天。
问题是,以60天为一个纪日单位,太长,不方便记忆,在一日和一历之间,就需求设立一个中间单位,这个中间单位就是旬,一个日历被分成5旬,每12日为一旬,一年被分成30旬。黄帝时代是没有月的历法观念的,所以传说中黄帝被怀孕25月,应该是25旬,每旬12天,共计是300天,也是如今的10个月工夫,是孕妇的正常孕期。
所以,伏羲孕期12年和黄帝孕期25月,实际就是对当时的纪日方法的笼统记录。
对于天干地支的起源,有很多看法。我认为,天干是纪日的需求,地支是计时的需求,都是人们基本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人类有一定的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开始,就存在,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进步,这种需求就一定会得到满足,所以,计时和纪日的创造,不会等到夏代人和商代人来发明。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12地支存在,从河图洛书看,5、10的概念在远古就曾经存在了,可见古人在远古时代,就曾经发现了5、10、12这些天数了,并运用于纪日和纪时,可能只是表达这些内容的符号不同,比如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只能运用契刻符号来表达,有文字后,就用相应的文字来表达,而本质内容没有变化。
《世本》曰:“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造历和作甲子,基础是“天干地支”,可见,在“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之前,“天干地支”就曾经存在和运用了。“大桡作甲子”是指大桡创造了天干地支的阴阳配对方法得到60甲子,“容成造历”是指容成创造了日历。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残缺的六十甲子,该当就是当时的日历, 这也阐明在商朝时曾经成熟运用干支纪日了。容成创造的日历,可能就是日历牌。
黄帝时代的两季划分,可以从文字上找到证据(次要造字时代是黄帝时代)。“春”字,由“三”“人”“日”组成,表示“人能够外出从事消费劳动的三个日历”的工夫就是“春”。而“秋”,从“禾”从“火”,是烧火取暖的季节。春秋就是两季划分;“年”,从“禾”从“千”, “禾”表示草木生长的季节,“千”可以看作是没有根的禾,即是被收割的禾,也是两季划分的表现。可以推知,在黄帝的时代,中原地区有冷暖两季之分,这种天气,在中原地区,也许不断延续到夏商时代,由于夏商没有出现表示“夏”“冬”季节的文字。古气候学家们也认为,经过仰韶文明直到安阳殷墟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处于暖和期达3000多年,这种气候,极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比如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只需求大致的时间就可以了,需求纪录的是外出多少天,每天什么时间工作、什么时间休息和吃饭就可以了,所以只需求一天12个时辰的粗略划分即可,只需求对日子进行纪录而已,也不需求精确到年月,所以对日子的划分段,是人为的按照所谓的“天数”进行划段,不一定符合自然年的运行规律。
很显然,黄帝时代的一年纪360天的历法,跟自然年还有5天4分之1小时的差距,大约73年后,相差一年的距离,自然春秋和日历春秋正好相逆。
在唐尧时期,古人才建立了“四时”的日历学观念,日历年和自然年才相对吻合上来,一个日历年被确定为366天,并建立了四个地理观测站,确立四时来调整日历,以保证日历年和自然年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