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篇

前文为大家介绍了蒸汽时代7个主要海军国家所建造的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的情况,然而在那个时代并非只有这些国家有现代化的海军。在欧洲,一些没落的昔日海上强国也保留着一支颇具实力的新式舰队,这其中最好的代表就是西班牙和丹麦。西班牙在16世纪曾盛极一时,在征服美洲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海洋帝国。可惜好景不长,其在16世纪末与英国的争斗中败下阵来,并逐渐滑向深渊;而丹麦则曾长期称霸北欧,在与瑞典的斗争中逐渐衰败。至于一些边缘国家,如早已衰败不堪的奥斯曼帝国、第一代殖民帝国葡萄牙、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希腊,也都曾装备过一些零星的铁甲舰。本章将对前文没有提到的这些欧洲国家所建造的此类军舰进行介绍。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西班牙由于国力衰退,很难自行建造大型军舰,故其装备的主力舰多依靠从国外进行购买。“努曼西亚”号便是由西班牙向法国订购的首批铁甲舰之一。该级舰为典型的船旁列炮布局,属于早期的“装甲巡航舰”,采用铁质船壳加木衬外敷铁甲的较为先进的设计,并且在侧舷炮位有额外的铁甲作为保护。该舰设计有40个炮位,但建成时实际只搭载了34门68磅前装炮。“努曼西亚”号的服役历程很长,并且在其生涯内多次变更武装。该舰在使用风帆作为动力时最高航速为12节,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时则可以达到14节,在那个年代属于不错的水平。

“努曼西亚”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完成了环球航行的铁甲舰。不过由于续航力有限,该舰在环球航行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用风帆作为动力。“努曼西亚”号在建成后被派往发生在1864至1866年的西班牙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努曼西亚”号作为西班牙舰队的旗舰和舰队中唯一的铁甲舰参加了卡亚俄战役。尽管西班牙舰队在海战中获得胜利,但最终却还是撤出了秘鲁。在1873年的西班牙第一共和国内战中,“努曼西亚”号撞沉了一艘炮舰并且自身受损严重。在1897至1898年,该舰进行了全面重建,将火力升级为4门203毫米炮、3门150毫米炮、8门140毫米炮和12门47毫米速射炮,同时增设2具鱼雷发射器。1914年,该舰被改为火炮训练舰,没过多久便退出现役。1916年,该舰在被拖往拆船厂的途中沉没。

“特图安”号是由西班牙费罗尔造船厂建造的船旁列炮铁甲舰。该舰于1861年5月开工建造,1863年3月下水,1866年1月完工(同年6月服役)。

“特图安”号为西班牙本土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该舰采用铁质船壳和类似风帆时代巡航舰的主炮排列方式。在设计上与“努曼西亚”号接近,但是具备两根烟囱。该舰的武备与“努曼西亚”号相同,但由于船体尺寸的减小而减少了数量。该舰为远洋航行而设计了较大的煤仓,载煤量可达1219吨,但续航力没有被记载。

“特图安”号参加了1873年西班牙第一共和国内战,当时革命者占领了卡塔赫纳港,而地中海舰队的大部分舰只,包括“特图安”号与“努曼西亚”号都停泊在港内。在冲突中,“特图安”号受损严重不得不接受修理,12月30或31日,该舰被反对势力放火烧毁,后于次年报废。

“阿拉皮莱斯”号为纪念拿破仑战争期间同盟国在西班牙萨拉曼卡的阿拉皮莱斯对法军获得胜利而命名。该舰原本设计为木质螺旋桨轻帆船,但当其还在船台上时,就被改造为一艘船旁列炮铁甲舰。该舰和之前介绍的两艘铁甲舰一样在炮位处有铁甲保护。由于敷设了铁甲,该舰的排水量也增加了200吨以上。

“阿拉皮莱斯”号在位于伦敦的布莱克沃尔造船厂建造,服役后该舰被派往南美洲,其在1873年初于委内瑞拉海岸搁浅,不得不前往纽约的布鲁克林船厂维修。当年晚些时候,美、西关系因美国汽船“弗吉纽斯”号在古巴外海被西班牙巡洋舰扣押而变得恶化,因而中断了维修。后来,该舰被认为舰况太差不值得再修复,遂于1883年被废弃。

停泊在锚地的“阿拉皮莱斯”号

“维多利亚”号的出现显示了西班牙铁甲舰正从最原始的船旁列炮向船腰炮室转变的进步。该舰由西班牙向英国订购,设计为铁质船壳,虽然设置了很多炮位,但并没有全部布置火炮。该舰的舯部有一个较小的突出性装甲堡,里面安放比主甲板火炮更高一层的两门火炮。此外,“维多利亚”号还是第一艘具备船艏冲角的西班牙铁甲舰,具备实施当时流行的冲角战术的能力。

“维多利亚”号在建成时由于吨位较大,将西班牙在1860年末期推至世界第五海军的位置。排在其前面的分别为: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维多利亚”号在其服役期内主要担负训练任务,其在1897至1898年间接受了重建,加装了一批速射炮,但是由于舰型已经完全过时,该舰仅执行一些次要任务。1912年,该舰退役并被拆解。

“维多利亚”号装甲防御区域及布局示意图

“萨拉戈萨”号原本是作为木质蒸汽巡航舰来设计的,但在建造时却被敷设装甲改成了铁甲舰。该舰的舯部有个具备铁甲保护的中央炮室,4门280毫米炮和3门220毫米炮都安装在这里,而在突出的炮座上也安装了两门68磅炮。该舰在使用风帆作为动力时,航速能达到11节,至于使用蒸汽动力的速度和续航力则没有被记载。

“萨拉戈萨”号在服役后被编入加的斯舰队,曾经短暂作为旗舰,于1869年被派往西印度群岛。该舰在古巴待到1873年,由于西班牙第一共和国内战的爆发而返回本土,负责将关押在卡塔赫纳的囚犯转移走,但是并未参战。之后直到1892年,“萨拉戈萨”号一直在一线服役,服役生涯末期该舰被改为训练舰,最后在1897年报废。

“萨贡托”号的前身是西班牙原本计划建造的木质蒸汽战列舰“唐·阿方索亲王”号(Principe Don Alfonso),但是在下水之后被削减了上层建筑并敷设铁甲改装为铁甲舰。该舰在舯部有得到铁甲加强防御的中央装甲堡。由于工期拖延长达14年之久,该舰在服役时已经完全落后。

“萨贡托”号在建造过程中几度更名。1868年,“唐·阿方索亲王”号更名为“萨贡托”,阿玛迪奥一世在位期间该舰被更名为“阿玛迪奥”,但是在国王退位后又恢复成了“萨贡托”。1877年该舰正式服役后由于已经完全落后,只进行了小范围活动,后于1887年被认为不适合继续服役而被封存,最终于1896年被拆毁。

“萨贡托”号的彩色侧视图

“门德斯·努涅斯”号原本是木质蒸汽轻型巡航舰“决议”号(Resolución),但在完工后于1867年被重新设计改造为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的改装工作仅仅是在木质船壳外敷设铁甲,并且在舯部安放火炮的部位加装一层铁甲形成中央装甲堡。该舰的所有火炮都集中在舯部,相对于一艘较小铁甲舰来说威力不俗,然而由于船体增重而动力未变,该舰机动性较差,巡航速度仅为8节/小时。

“门德斯·努涅斯”号在完成改装后被派往地中海。1873年,该舰被卷入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的内战中去。当年7月12日,叛军占领了卡塔赫纳,而包括“门德斯·努涅斯”号在内的大部分铁甲舰都在港内。8月,该舰曾被叛军操控参与了炮击阿利坎特的行动。后来,卡塔赫纳被政府军收复,叛乱得以平息,这些铁甲舰都重新为西班牙海军服役。“门德斯·努涅斯”号在1886年退役,最后于1896年被拆毁。

停泊在锚地的“门德斯·努涅斯”号

“佩拉约”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西班牙海军装备的唯一一艘战列舰,同时也是该国最强大的军舰。该舰因而获得了一个“孤独者”(Solitario)的称号。“佩拉约”号在法国拉塞纳造船厂建造,以当时法国建造的最强铁甲舰“马尔索”级(该级舰建造工时较长,在“佩拉约”号完工时尚未服役)为蓝本设计,但是弱化了武器,主炮改为2门320毫米炮,而在舯部炮座上则安置了2门280毫米炮(“马尔索”级均为340毫米炮)。该舰的装甲与“马尔索”级相同,为克勒索(Creusot)钢材质。该舰的动力系统为由12座锅炉驱动的立式复合式蒸汽机,输出功率为9600马力,理论上能给为近万吨的军舰提供16.7节的航速,但实际航行时只能达到16.2节。总的来说,该舰在建成时属于不错的水准,是1880年最有威力的铁甲舰之一。

与装甲巡洋舰编队一起航行的“佩拉约”号

“丹纳布罗格”号最初是作为一艘72门炮木质蒸汽战列舰来建造的。但是在1860年早期,随着英、法等列强开始建造铁甲舰,丹麦人将该舰木质船壳外敷铁甲升级为“装甲巡航舰”。由于主机功率仅为1150马力,该舰在改造为铁甲舰后明显动力不足,最高航速仅为每小时8节。

“丹纳布罗格”号的服役生涯颇为宁静,其在1875年之前主要担负训练任务。由于新式炮塔舰的出现,这艘临时拼凑的铁甲舰被迅速淘汰。1875年,“丹纳布罗格”号退役并被改为住宿船,1896年,该舰沦为靶舰,后于次年被拆毁。

“罗尔夫·克拉克”号排水量仅为千吨级别,在极其有限和简陋的船体上安装了2座可供旋转的铁壳炮塔,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炮塔型铁甲舰(美国内战时期的“莫尼特”号只能算为浅水重炮舰),同时该舰也是丹麦专门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罗尔夫·克拉克”号采用木质船壳外加铁甲的方式建造,主炮为安置在2座旋转炮塔内的4门68磅前装滑膛炮,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任务武器了。该舰安装有一台小型蒸汽机,输出功率为700马力,最高航速为10.5节。

“罗尔夫·克拉克”号以丹麦传奇英雄罗尔夫·克拉克之名命名,由罗伯特·纳皮尔设计建造。由于结构相对较为简单,该舰在下水后很快便完工入役。7月18至20日,该舰进行了海试并得到认可。“罗尔夫·克拉克”号在第二次普丹战争中曾参与了部分行动,但此后就再无服役记录,最后于1907年退役并被拆解。

1863年时的“罗尔夫·克拉克”号

“丹麦”号原本是美利坚联邦海军向苏格兰造船厂订购的铁甲舰,属于最原始的“装甲巡航舰”,全舰配备28门火炮。由于该舰尺寸过大,联邦在欧洲的代理试图将其卖给当时处于扩张中的俄国政府,但是也没有成行。联邦代理在1863年底正式宣布放弃了对这艘船的求购。后来由于普丹战争的爆发,丹麦海军购买了该舰,但是该舰建造速度缓慢,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完成试航,因此并没有参战。1869年6月,“丹麦”号终于服役,从6至10月,该舰一度是丹麦仅有的现役铁甲舰。“丹麦”号在1893年被降为预备役,后于1900年被拆毁。

航行中的“丹麦”号

“皮得·斯克拉姆”号在开工建造时仅仅是一艘木质蒸汽巡航舰,但在建造过程中,其船壁外侧被敷设铁甲升级为船旁列炮铁甲舰。该舰的主要武器为6门203毫米前装线膛炮,其威力和精度较老式滑膛跑有所提升。此外,该舰的装甲厚度和航速也较先前船只略有提升。

“奥丁”号是丹麦第一艘被去除了帆具的主力舰,其建成服役时间与英国“蹂躏”号接近,属于世界上最早的纯蒸汽动力铁甲舰。但与“蹂躏”号不同的是,该舰由于船体较小未有设置炮塔,4门254毫米主炮被安放在中央装甲堡中,可以通过炮窗向舷侧射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舰还是首艘具备装甲甲板的丹麦军舰,尽管其厚度仅有1英寸左右。

“奥丁”号取名自我们所熟知的北欧之神。该舰在其服役生涯内仅见于训练和海岸警戒任务,该舰在1883和1898年两次接受升级改造,主要更换了武器和增设了小型指挥塔。“奥丁”号最后于1912年退役并被拆解。

“赫尔戈兰”号是作为岸防铁甲舰来设计的,但该舰拥有较高的干舷。其唯一的305毫米主炮被安置在船艏的旋转炮塔内。该舰采用铁质船壳外敷铁甲的防御结构,水线处最厚达到315毫米,同时,该舰也具备装甲甲板。

“托登肖尔”号作为一艘岸防铁甲舰属于“小船扛大炮”的典型。其主炮为一门安装在可旋转炮座上的具备半球形炮罩的355毫米重炮,口径比当时大多数标准铁甲舰都要大。该舰在主炮后有一个简易小巧的指挥塔,装甲厚度仅为31毫米。在动力系统方面,该舰采用双轴推进,主机功率为2600马力,最高航速可达13节。

“托登肖尔”号以北方战争中丹麦英雄皮特·托登肖尔之名命名,该舰在其服役期并没有参与任何行动的记载,最后于1908年退役并被拆解于斯特庭(今天的波兰什切青)。

“梅苏迪耶”号是英国为奥斯曼帝国建造的一艘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于1872年开工建造,1874年下水,1875年12月完工。

“梅苏迪耶”号是唯一一艘在其生涯中只为奥斯曼帝国服役的主力舰。该舰在建成时是船体最长的船腰炮室铁甲舰之一,其中央装甲堡中装备了12门254毫米前装线膛炮。该舰在1898至1903年间接受了彻底的重建,摇身一变成为一艘前无畏舰,其武备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改装后的“梅苏迪耶”号拥有2座230毫米单装主炮炮塔(实际从未安装过),12门安装在炮廓中的150毫米副炮以及一些小口径火炮。由于动力系统也被完全替换,该舰的最高航速升至13.7节。

由于奥斯曼帝国长期处于与俄国的战争中,“梅苏迪耶”号在其早期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缺乏维护。到了1890年后期,该舰的舰况已经十分糟糕,但由于是本国唯一的铁甲舰,该舰得到了重建的机会。在热那亚,“梅苏迪耶”号参考当时主流的前无畏舰设计被改装为名义上的前无畏舰。该舰在外观上颇为类似当时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级战列舰。1912至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该舰表现活跃。随后在与希腊争夺克里特岛的冲突中,该舰被炮弹命中受损严重被迫撤退。一战爆发时,“梅苏迪耶”号停泊在纳拉(Nara)保护雷区,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12月13日,英国B11号潜艇穿越雷区发射鱼雷将“梅苏迪耶”号击沉,不过该舰的大部分船员都幸运地获救了。土耳其人将该舰的部分火炮打捞上岸装备了一座名为“梅苏迪耶”的炮楼,后来协助击沉了法国战列舰“布韦”号。

“瓦斯科·达·伽马”号是由英国泰晤士钢铁公司为葡萄牙建造的小型船腰炮室铁甲舰,是一艘紧凑而强大的舰艇。其在有限吨位上安置了尽可能强大的武器。该舰的2门260毫米炮被安装在明显突出的装甲堡中,另有一门150毫米炮在甲板上。“瓦斯科·达·伽马”号于1901至1903年间在意大利利沃诺接受了重建,几乎成为一艘焕然一新的岸防铁甲舰。该舰的主要武器被替换为射速更快的203毫米炮,并且改为单发炮塔式;同时增加了速射炮以提升近战火力。除此之外,该舰的航速也被提升至每小时15.5节,排水量升为2972吨。

“瓦斯科·达·伽马”号在其生涯内主要担负里斯本的港口警戒任务。1897年时,该舰参加了维多利亚女王在斯皮特黑德的阅舰式。1907年,该舰发生煤气爆炸事故导致多名船员受伤。1915年,该舰被卷入一场兵变,控制了军舰的船员杀死舰长后炮轰里斯本,造成100多市民伤亡。由于葡萄牙海军预算的拮据,这艘早已过时的老爷舰一直服役到1935年才退役并被拆解。

“荷兰的亨德里克王子”号采用了类似英国“君主”号的设计,但其建造完工时间却比“君主”号还要早。该舰的吨位和武备均远逊于“君主”号,可以看成是后者的缩小版。该舰在两座可供旋转的炮塔中安置了4门229毫米前装线膛炮,4门120毫米炮配备于甲板上用于自卫。和其他早期铁甲舰一样,由于蒸汽机并不可靠,该舰还是配备了全套帆具。

“荷兰的亨德里克王子”号在建成后被配属给登海尔德港作为港口警戒船,后被配属给荷属东印度群岛。1881年,该舰抵达印度尼西亚并成为巴达维亚的警戒船。1885年,该舰加装了舷侧鱼雷发射器。1887年,该舰与另一艘铁甲舰“荷兰国王”号一起在望加锡进行演习。直到1899年退役之前,“荷兰的亨德里克王子”号似乎一直在东印度群岛服役,之后被改装为仓库船,该舰最终于1925年被废弃。

航行中的“荷兰的亨德里克王子”号

与“荷兰的亨德里克王子”号一样,“荷兰国王”号也是一艘有桅炮塔舰,与建造于英国的前者不同,该舰为荷兰本国造船厂所建。不过“荷兰国王”号在设计上并无创新之处,基本只是“荷兰的亨德里克王子”号的放大和武备升级版而已。该舰将原本的229毫米炮升级为279毫米炮,装甲也得到了加强。不过由于动力系统提升有限,该舰的设计最高航速与“荷兰的亨德里克王子”号相同,但在实际试航时仅能达到11.95节。

“荷兰国王”号在最初建成时在波罗的海进行试航,随后就被派至荷属东印度群岛。该舰与“荷兰的亨德里克王子”号是当时荷兰在远东最强大的军舰。不过两舰基本上只担负训练和警戒任务。1890年,“荷兰国王”号对武备进行升级,增加了75毫米速射炮以提升近战火力。1895年,该舰退役并被改为住宿船,后又成为补给船。二战爆发后的1942年3月,“荷兰国王”号被凿沉,以防止落入日军之手。

“艾弗森”级是荷兰近海防御海军思路的体现,该级舰在较小的船体上安装了重炮,体现出较好的经济性。该级舰装备的210毫米主炮是当时德国装甲巡洋舰上的武器,因此其火力并不强于当时的巡洋舰,不过这对于只需完成近海防御任务的荷兰来说已经够用。该级舰的水线处皮带式装甲带的最大厚度为150毫米,也与装甲巡洋舰相似。它的主机功率为4700马力,最大航速16节,则与当时主流前无畏舰相当。

“艾弗森”级以荷兰海军史上著名的三位将领科内利斯·艾弗森、艾格伯特·科顿艾尔与皮特·海因之名命名,以纪念荷兰海军的那段光荣时期。“艾弗森”级在建成后主要用于训练和海岸警戒,并未参加过任何战斗。该级舰曾在1898年前往里斯本参加庆祝达·伽马发现前往印度航线400周年的纪念活动。该级舰在1913至1920年间陆续退役并被废弃。

“摄政女王”级是荷兰海军在蒸汽时代最为强大的武器,尽管它还仅仅只是一级5002吨的岸防铁甲舰。与“艾弗森”级相比,该级舰将主炮加强至240毫米,已经与当时德国、奥匈帝国装备的前无畏舰相当。对于仅以近海防御为目的的荷兰海军来说这样的火力已经足够。此外,该级舰还将150毫米副炮数量增至4门,以加强对中近距离敌舰的打击。

“摄政女王”级在建成之初主要担负海岸警戒任务,但在1906年曾被派往荷属东印度群岛执行护航任务,并镇压了当地的叛乱。1909年,该级舰曾航行至当时的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等地。一战后期,该级舰也参与了运输协约国军队回国的任务。“摄政女王”号和“德鲁伊特尔”号分别在1920和1923年退役并被拆解,而“亨德里克公爵”号则在二战中被用作浮动炮台,战后直至1968年才被拆毁。

“摄政女王”级装甲防御区域及整体布局示意图

“马尔滕·特罗姆普”级在外观上与“摄政女王”级差别并不明显,水线处装甲带高度得到稍许增加,不过炮座和炮塔装甲却被削减。同时,该级舰还设置了略微突出的副炮炮座,其装甲与水线连为一体,增加了防御效果。除此之外,该级舰的武装和航速都与“摄政女王”级完全一致。

“马尔滕·特罗姆普”级以荷兰历史上著名海军将领老特罗姆普和范·希姆斯克尔克之名命名,“马尔滕·特罗姆普”号在建成后成为荷兰舰队的旗舰。从1909年开始,该舰随另两艘荷兰战舰一起启程前往远东进行巡游。在远东,“马尔滕·特罗姆普”号一直待到1920年。该舰终其一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最后在1927年退役并被拆解。“雅各布·范·希姆斯克尔克”号的寿命相对而言就要长得多了。该舰在二战时被凿沉,但随后由德国人打捞后改装成浮动炮台。战后,该舰回到荷兰海军被改造为住宿船,一直到1974年才被拆毁。

“七省”号由于采用了大口径的283毫米主炮,在外观上已经可以算是一艘小型战列舰,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荷兰最强大的军舰。与前几级岸防铁甲舰相比,“七省”号在外观上的显著区别是拥有两根烟囱,这也使得它看上去更像是一艘“前无畏舰”。值得一提的是,该舰是首艘具备装甲甲板的荷兰主力舰,尽管这一配备在其他海军国家早已得到普及。由于诞生时已处于无畏舰时期,该舰在技术上没有优势,并且航速也偏慢,但对于以海岸防御为主要任务的荷兰海军来说已是绰绰有余。

“乔治国王”号虽然被称为“装甲轻型巡航舰”,但实际上是一艘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采用木质船壳外敷铁甲的设计,在舯部设有一座扁平而突起的装甲堡,全部4门火炮皆安置在此。该舰的水线处装甲从舯部的178毫米逐渐削减至船艏、船艉的114毫米,装甲堡也有152毫米厚铁甲保护,其通力系统较为简单,仅为单轴,输出功率为2100马力,设计航速为12节。

“乔治国王”号以希腊国王乔治一世之名命名,其承建商为英国泰晤士钢铁公司。该舰在建成后基本只担负海岸警戒任务,后来逐渐成为海军学员训练船。在1897年的希土战争中,该舰由于舰龄过老没有参战。1912年,“乔治国王”号退出现役,最后在1915年被拆毁。

“乔治国王”号的侧视图

“奥尔加女王”号采用铁质船壳,其船壁铁甲厚度为120毫米,并且在船艏具备明显的冲角,这也与当时奥匈帝国的造舰理念相符合,撞击战术为该舰的主要作战手段。该舰采用3根桅杆,长宽比明显高于同时代其他铁甲舰,但由于动力系统的孱弱,其最高航速仅为10节,没能利用这一先天的优势。

“奥尔加女王”号由奥匈帝国的蒂利亚斯特技术工厂建造,该工厂承担了包括奥匈帝国终极战舰“特格特霍夫”级战列舰在内的大批主力舰的建造,工艺精良。“奥尔加女王”号在服役后没有任何执行任务的记载,其在1897年时被改装为学院训练船,但是一直到1925年才被拆毁。

“奥尔加女王”号装甲防御区域及帆装示意图

“长蛇座”级是法国为希腊所建造的一级炮塔式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长蛇座”号、“斯柏特塞”号和“普萨拉”号。“长蛇座”号大约在1885年后开工建造,1889年下水,1892年交付希腊。“斯柏特塞”号大约在1885年后开工建造,1889年下水,1892年交付希腊。“普萨拉”号大约在1885年后开工建造,1890年下水,1892年交付希腊。

“长蛇座”级是一级设计奇特的铁甲舰,其兼具装甲堡和炮塔,并且唯一的炮塔位于船体艉部。该级舰装备3门274毫米炮,其中两门34倍径火炮被并列置于船艏指挥塔两侧的装甲堡中,而剩下的那门28倍径火炮则被安装在船艉单装的炮塔中。该级舰的装甲成分较为复杂,混合了克勒索钢和钢面铁甲。其水线最厚处达到300毫米,但在船艏、船艉两侧锐减至100毫米。皮带式装甲带在水线以上高度仅为0.76米,防御效果有限。此外,该级舰还是希腊首批具备装甲甲板的军舰。“长蛇座”级的主机输出功率为6700马力,最高航速为17节。

“长蛇座”级最初为法国替奥斯曼帝国建造的铁甲舰,但在1892年被希腊得到,成为当时希腊海军的最强军舰。该级舰共3艘,在其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起度过的。1897年,希土战争爆发,但由于海军总体的劣势,该3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巴尔干战争时期,该级舰曾在利姆诺斯岛战役中参战,但由于其航速缓慢没能与奥斯曼帝国舰队交手。一战爆发时,“长蛇座”级已经退居二线,被用作海军学员训练,在战争中有时也担负海岸警戒任务。战后,该级舰被改为海军住宿船,最后在1929年被全部拆毁。

THE END
0.中国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多远?林毅夫:有些差距并没有在GDP中反映林毅夫: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人均收入都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这在东部沿海城市也许看不出来,因为中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很大。东部沿海城市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人均GDP相对比较高,加上我们的基础设施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建的,比较新,也会给外国人一种幻觉,似乎中国人的生活比美国、欧洲还要好。 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6/263338iqe/olo‚fcye6:7;7680yivvq
1.卡佳·霍耶:二十世纪欧洲的浩劫与德国的新生|专访希特勒的并不是唯一的法西斯政权,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崛起就是例证。反犹主义在欧洲各地都有其追随者,甚至包括后来与纳粹德国作战的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毒害德国的各种因素并不完全都可以归因于在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体系,所以“特殊道路”的说法对于解释近代德国在历史上造成的灾难过于简单化。jvzq<84o0dpog€x0eqs/ew4fgvgjn8689776;=6738>17;3jvor
2.1990年世界杯冠军:德国队不过此后德国队成绩大不如前,在2002年世界杯,德国在总决赛以0:2不敌巴西,失去了冠军奖杯;2006年世界杯也不过取得季军。而2000年和2004年欧洲国家杯,德国皆在分组赛出局。而出产的球星中,也只有有守门员简尼和中场波历克两人受各欧洲顶级俱乐部斟介。 2008年欧洲国家杯上,德国轻松击败夺冠大热门葡萄牙以及黑马土耳其jvzquC41yy}/rlfwvq4dqv3ep1€u1|mklkkcgr4jqvtfy|4322<03:;;88=/j}rn
3.2014年巴西世界杯H组比利时国家队简介与名单至于欧洲国家杯表现也不俗,曾夺得他们主办的1972年欧洲国家杯的第三名,并在1980年欧洲国家杯成为亚军。比利时曾夺得1920年奥运会和1900年奥运会足球项目的金牌和铜牌。 主帅:威尔莫茨 马克-威尔莫茨现年45岁,2012年5月成为比利时国家队主教练,球员时代作为前腰,曾经是比利时历史上的世界杯最佳射手。比利时国家队近几jvzquC41yy}/i~fpejg/ew4urqxuu87236e18h64a4998?80ujznn
4.1900年侵华的八国联军地图VS2020年反对国安法的国家分布图1900年侵华的八国联军地图 VS 2020年反对国安法的国家分布图 辉煌大中华 1900年侵华的八国联军地图 VS 2020年反对国安法的国家分布图 站务 国内 军事 科技 文娱 体育 游戏 影视 社会 生活 教育 财经 历史 文艺 ACG 段子 伊朗局势 春运 公益 新型冠状病毒 法律 港澳台 科学技术 电视剧jvzquC41wuks0pzcpenb0ls1ycv0exsvgpz@kmB566<67
5.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精选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ej{zkunujk5d3><36;6/j}rn
6.那些年被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坑过的国家新自由主义新浪财经在改革中,阿根廷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不仅向外商卖光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而且几乎卖光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所有国有企业,连金融银行领域的国有企业也未能幸免,国际金融投机超级大庄家蜂拥而入。 截至2001年,阿根廷最大的10家银行中,被外国资本控股的银行竟达8家,致使外资银行能够在阿根廷全面经营阿根廷比索和美元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tvxhm1wytvxhm1e532:;/283248iqe/ogz|occ799>=970yivvq
7.当年联合入侵我国的8个国家:有的已经永远消失,有的活成笑话!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一页,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给我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重创伤。 这支由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组成的8个国家的强大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对北京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掠夺和破坏。 颐和园、天坛、嵩祝寺、銮驾库等都未幸免。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656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