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选个吃的不容易,天气忽冷忽热,不是今天感冒就是明天过敏,或是后天拉稀,你也不知道该吃点啥增强抵抗力。
所以我们今天来说说一个食物,现在菜场可以随手买到,又可以解决你和家人的一些小毛小病。
主角就是菜场里的芋头。
你别看它长得矮矬穷,但是实力强啊,在中医里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味药。
比如《济世养生集》里大名鼎鼎的验方“蹲鸱(chī)丸”,就是用好香梗芋艿制成的;还有健儿止泻颗粒,也是用芋头提取精制而成的。。。
放眼望去,芋头在中医的作用不能小觑,疗效也是没得话说,所以,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
那,第一个问题,芋头有啥用?
《名医别录》原话:“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
《滇南本草》原话:“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
意思是:芋头入胃、大肠两条经,有益胃宽肠、添精益髓的作用,吃下去对胃好,对肠好,对肝肾也好。
具体怎么个好法?
首先对胃。
芋头有一个描述叫“充肌肤”。以前米饭不多吃不饱饭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芋头当主食。
因为它的淀粉含量很高,能补充热量,有饱腹感,拿它当主食的人,发现自己肌肉长起来了,所以说它能“充肌肤”。
然后芋头之所以能“充肌肤”,是因为脾胃主四肢,芋头能提供能量就来源于它益胃的功能。脾胃好了,四肢就能强健。
再说把芋头的皮削掉,会发现它表面有一层滑不溜秋的黏液,和山药很像。
这层黏液叫做黏液蛋白,经过消化吸收后会产生免疫球蛋白,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也能保护我们的胃黏膜。
所以芋头对脾胃的好处和山药有类似之处。
但它和山药还有一丢丢不一样,山药偏向脾,芋头偏向胃,它以入腑为主,而不是入脏。
胃相比于脾,功能更倾向于接纳食物,做初步的腐蚀消化,然后将腐熟过的水谷下移到小肠。
等小肠把好东西、坏东西分类后,坏东西继续下移到大肠,最后变成便便拉出。
也就是说,芋头对待胃的擅长点在:
一,给胃黏膜提供保护。
二,帮助胃消化,能缓解吃多了积食不化,气滞不通,胃部胀闷不适,肚子胀等问题。
那为什么古人还说芋头能“宽肠”呢?
从经络循行顺序看,大肠经和胃经是“火车前后两节车厢”的关系。
大肠经和胃经属于同一辆火车,它们都在阳明经上,是相通的,如果一节车厢出现问题,十有八九另一节也会出现问题。
有的人胃胀、气胀、不降气的时候,你掐住大肠经的合谷穴,这个气立刻就降下去了,毛病通过排气就好了,通过大肠可以调理胃部的疾病。
芋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它既入胃经,又入大肠经,功能是相通的,所以芋头既能助消化,也能润肠通便。
再从成分上来看,芋头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双向调节肠蠕动,能润肠通便。
里面的黏液皂素又能像我们胃中的黏液一样,保护胃肠、润滑肠道,防止便秘。
所以,不敢吃主食的爱美女性,芋头就可以冲一冲!不仅仅热量低,还有润肤美容的好处哦。
但养脾胃、润肠的食物太多了,我们说第二个问题,芋头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就是解毒、化痰、散结。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芋煮熟甘滑利胎,补虚涤垢。丸服散瘰疬,并奏奇功。捣叶罨毒箭,及蛇、虫伤。
“瘰疬”就是现代医学里的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这些都是身体内的痰湿凝聚,使得气机受到阻滞,是痰气郁结的产物。
芋头与半夏、天南星同属化痰药,在药食同源的食物中,芋头算是化痰里的扛把子。它的优点在于性质平和,化痰效果适中。
用芋艿做的丸药叫“蹲鸱丸”,民国名医陈存仁在《津津有味谭》中就说:此丸仅由一味小芋芳制成,实际即为芋头丸。
因为多数人认为芋头是寻常食物,不信它有任何消核的功能,医者深知病人心理,故不惜多费心血制成丸剂,病人乃信其为良药。
可见芋头化痰散结作用之好。
除了瘰疬,小孩的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也属于需要化痰的有形之物。耳鼻喉名家干祖望有个经验方,可以调理小孩子喉咙痛、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
把芋艿晒干收藏,每天用半斤煮熟,根据孩子的喜好调配成各种口味当零食,连吃4个月,帮助化痰散结。
具体怎么做呢?
这道汤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养心安神的功效,可以增强免疫力,3岁以上的小朋友也可以放心食用。
不过,还要提醒一下,芋头富含淀粉,一次不能吃太多,以免滞气。有食滞胃痛,以及糖尿病患者也需慎食。
想不到小菜场里几块钱的蔬菜,还有如此多的功效吧,丑丑的,却能养胃、润肠,防治结节和肿瘤的芋头,你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