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历程和成熟过程,本篇解析二十四节气的涵义和特点。
首先看看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即“四立二分二至”。
两个“分”,分就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就表示了春天或秋天过了一半的时间;“二分”也是是昼夜平分线,昼和夜等长,各占一半,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阴阳交替,生生不息,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两个“至”,简单理解为“到头了”,也没有错误,意思应该是太阳向北或者向南到头了,接下来该回头了,而不是季节到头了。就本意而言,“至”是极的意思,夏至的意思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要回头了,但是夏季这个季节还没有完,而是刚刚到季节的中点而已;同样,冬至的意思就是说太阳向南走到极点,要回头了,但是冬季这个季节还没有完,而是刚刚到季节的中点而已。“二至”,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短或极长,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华夏祖先从自然现象中,体会到了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规律,这一思想日后成为了华夏思辨哲学的核心思想。
本质上说,四时八节的意思是四季的“四始四中”。
还有一个问题要回答,夏季热冬季冷,为什么冬季、夏季的末尾才是大寒、大暑?会不会古人把季节定错了?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冷和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太阳的照射,但是感受到的冷和热,还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地球的吸热散热等,冷和热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也是根据人们的直观感受,当人们要制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把四季纳入历法时,发现仅仅根据气温定四季是不够的,同一时间各地的气温不同,同一地方不同年份气温也可能差别很大,所以,要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四季标准。我们的祖先很有智慧,找到的这个标准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然不能唯一决定当地的气温,但能大体确定这一年的气温变化,因此这个方法是很有实际价值的。
直接感觉气温确定四季称为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为历法四季,只有天文四季才能作为历法四季。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八节,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样就说明了为什么大寒、大暑不在冬季和夏季的中间了。
四时八节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也是天文历法的骨架。其他十六个节气是骨架上的枝条或筋肉,枝条或筋肉的作用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再看看其他十六个节气。
春季。在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描述了春季早期的气象和生物特征,下雪转为下雨了,冬眠在地下的小生命听见自然的召唤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清明时节天清地明,绵雨不断,是地里的庄稼需要雨水促进生长的季节。
夏季。立夏和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北方小麦灌浆成熟的阶段,芒种是小麦收割和夏种的大忙季节;夏至和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从炎热到酷热。
秋季。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的阶段,在早晚可以看见初秋路边小草的露珠了;秋分和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天气开始出现寒意,有些地方田野里开始有霜降林了,天气进入了深秋。
冬季。立冬和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气温降低,雪花代替了雨水,地面结冰,冬天的物候和气候明显显现了;在冬至和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进入了数九寒冬,寒冷一天盛似一天,严寒彻骨,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
总而言之,在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华夏民族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物候的,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各地的气候和物候特征,模仿者十六个节气取适合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时区时的关系一样。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全世界使用的。
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意义,就知道以二十四节气为准绳对于历法的重要性。
廿四节气分类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
第一类名称,表达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和进程,在二十四节气中具有核心和骨架地位,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第二类名称,反映气候温度的极度状态,指导普通民众生产生活,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第三类名称,反映当时时段的气候特点,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第四类名称,反映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本篇分析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北斗八节,也称为四时八节,下一篇介绍七十二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