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①反映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②反映太阳高度: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春分、秋分白昼、夜晚时间各半。
③反映寒热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④反映降水现象: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⑤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寒露、霜降。
⑥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小满、芒种。
⑦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清明。
【七十二候】
万物应节候而异,称为物候。
七十二候为一种物候历,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古书记载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一个候均有一个物候现象相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