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牍 西汉 敦煌市博物馆藏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著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欣赏敦煌壁画,这10幅精品你一定不要错过~
摩诃萨埵舍身饲虎
第254窟 南壁 北魏
与莫高窟第428窟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相比,第254窟南壁这幅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出现的更早。这幅故事画采用“异时同图”的形式,将所有的故事情节都置于一幅画面中,紧紧抓住萨埵饲虎这个主题,重点描绘了“刺颈”“跳崖”“饲虎”这三个场面。“饲虎”是高潮,使人一目了然。特别是“刺颈”“跳崖”两幅画面,把萨埵勇敢地刺破喉咙,跳下山崖,躺在老虎旁的过程完整地表现了出来,加强了这幅画的悲壮气氛。
观无量寿经变
第217窟 主室北壁 盛唐
莫高窟第217窟是盛唐时期的重要代表洞窟之一。北壁整个壁面所绘观无量寿经变,画艺精湛,殿堂四周赋以红、青、绿等重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再现了唐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飞天和各种神异飞翔空中,并于门窗廊柱之间往来穿行,如无阻隔。为了渲染天国世界的壮丽,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又作了艺术的夸张。我国现存唐代建筑遗迹为数不多,第217窟保留的唐代建筑为我们了解唐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鹿王本生故事
莫高窟第257窟 西壁 北魏
这幅壁画内容据三国吴支谦译《佛说九色鹿经》所绘。九色鹿故事画采取横卷式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描绘九个情节,画面安排一端为:
①溺人呼救;②鹿经过水边;③鹿救溺人;④溺人向鹿跪谢发誓;⑤鹿酣睡中,画面的另-端表现:⑥王后说梦,国王悬赏:⑦溺人告密:⑧溺人向导,国王乘马车捕鹿;⑨九色鹿直立向国王控诉溺人。
画面中央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画面上象征性的山水和宫阙,不仅说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且发展了汉代画像的平面装饰美。说梦和告密的场面最为精彩,将王后娇娆作态,急切促使国王为她捕捉九色鹿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说法图
莫高窟第57窟 主室南壁 初唐
这幅说法图主尊阿弥陀佛居中,于宝盖、双树下结跏趺坐,作说法相,坐双狮座,前设薰炉供养。左右侍立迦叶、阿难弟子和观世音、 大势至等十菩萨,又有二力士守护两侧。主尊身后的观世音菩萨,细眉长目,鼻直唇红,肌肤细腻,体态婀娜,形象秀美,神情恬静,是菩萨形象中的佼佼者。
此图画面人物众多,构图紧凑,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头冠和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略施晕染。显示出由隋代“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画风向盛唐的富丽灿烂的过渡风格。
张骞出使西域图
莫高窟第323窟 主室北壁 初唐
张骞出使西域图是一幅佛教史迹画。自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把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获得匈奴人“祭天金人”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加以演绎。此图共有三个场面,右上为汉武帝甘泉宫礼拜金佛,下部是汉武帝送别张骞,左上为张骞持旌节远赴大夏。
舞乐图
莫高窟第220窟 主室北壁 初唐
中央则为舞蹈表演的空间,由两位舞者相对而舞,一脚垫尖、一脚屈膝,从飘带翻飞与旋卷的姿态,可知为唐朝时非常流行的胡旋舞。原本表现的是天上净土中歌舞的景象,却也反映出当时宫廷乐舞的风貌。
莲花飞天藻井图案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这是初唐藻井的代表作之一。此窟覆斗形顶,莲花飞天井心。中心画莲花,花心呈五色转轮。四身持花飞天,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飞旋。边饰卷草、方格、联珠纹样及垂角幔帷,以深、浅红色为主,配以白、赭石、黄丹、色彩热烈,变化丰富。
佛龛
莫高窟第45窟 西向龛 盛唐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龛内的塑像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已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形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
人物的表情变化及内心状态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雕塑既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
维摩诘
莫高窟第103窟 主室东壁南侧 盛唐
水月观音(两幅)
榆林窟第2窟 主室西壁门南/北 西夏
水月观音
榆林窟第2窟 主室西壁门北 西夏
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据记载,水月观音坐于大海中之岩石上,垂左足,右足竖膝,与左膝相又,面部微仰,作思维之相。在敦煌壁画中,五代始见存在,开始多为小幅,到西夏晚期成为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