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240字 | 阅读需11分钟
敦煌莫高窟
它本应无人问津
因为那里如此荒凉
只有一片沙石
(莫高窟区位示意,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然而
却有无数人来到这里
他们组成了长达千年的人间画卷
从十六国贯穿到元
他们是谁?
经历了什么?
为何会来到这里?
这是关于苦难与美好共存的故事
在人世的悲伤与困苦中
幸好,还有莫高窟
可以寄托万千美好
而了解莫高窟的故事
我们需要回到1600多年前
那时,世上并无莫高窟
01
宁静的山崖
- 第一重空间 -
敦煌城外东南是一片流沙瀚海
目之所及处鲜有生命的痕迹
但在僧人乐僔看来
这里却是理想的圣地
(请横屏观看,风沙来袭的鸣沙山,摄影师@汤海磊)
此时是公元366年
敦煌作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来往两地的高僧常在此停留
拥有极为浓厚的佛教氛围
乐僔在云游四野后
于鸣沙山上看到万道金光,如佛化现
他认定是自己虔诚修行得到了感应
便毅然决定在这里停下脚步
而这里也恰好有一处
理想的栖身之所
(鸣沙山望向三危山,摄影师@徐海洋)
这里距敦煌古城二十五公里
一边是流沙覆盖的鸣沙山
一边是重岩叠嶂的三危山
对乐僔而言
这是一处完美的山崖
山崖下有宕泉河缓缓流过
对面便是金光闪现的三危山
同时这里又远离市井、足够清静
(请横屏观看,鸣沙山与三危山交界处的莫高窟, 摄影师@徐海洋)
乐僔就在这处山崖上
开凿了一个洞窟
山崖如同屏障
隔绝了烈日风沙
也隔绝了红尘纷扰
乐僔攀入山崖,虔心修行
乐僔不会知晓
自己打开了一场延续千年的洪流
它会产生出足够壮阔的力量
裹挟起无数人的命运
冲出这片沙漠戈壁
直到震惊世界
1600余年后的今天
这处山崖分布大小洞窟735个
总长度达1680米
人称莫高窟
(请横屏观看,莫高窟洞窟分布示意,莫高通“漠高”,意为沙漠的高处,制图@张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是谁 做出了和乐僔一样的选择?
答案就在这重屏障背后
在寂静中
这里容纳着千万颗心灵
02
神圣的洞窟
- 第二重空间 -
莫高窟开凿之初
不过是僧侣的修行之所
他们在里面禅修、冥想
寻找着终极意义上的解脱
进入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
里面幽闭、昏暗,又极狭小
小小的禅室只能容纳一人
这个洞窟供僧人禅修使用
即禅窟
(禅窟空间示意,268窟建于北凉,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石窟,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
僧人也在莫高窟礼拜、讲经、生活
有的僧人死后也埋葬在洞窟里
然而就算僧人们长居于此
也不足以形成如此浩大的规模
在漫长的岁月里
莫高窟还吸引了大量的世俗信众
对世俗信众而言
直接阅读佛经十分困难
因此人们通过各类礼仪接近佛陀
在中心塔柱窟内
信众在引导僧带领下绕行塔柱
彩塑、壁画以特定的组合顺序
逐一映入信众们的眼帘
人们看到佛陀护卫众生
帮助众生渡过艰难困顿
静静地感受着佛教教义
(中心塔柱窟空间示意,制图@龙雁翎&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公元六世纪
来自中原的元荣
让莫高窟发生了改变
元荣是敦煌的地方长官
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元荣不仅带领着世俗群众开窟造像
也让莫高窟注入了中原的营造技术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
洞窟开始采用一种新的形态
窟顶如同倒置的斗
即为覆斗顶
覆斗顶洞窟没有塔柱支撑也不会塌陷
可以拥有更大、更完整的空间
能容纳越来越多的信众
(覆斗顶受力示意,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随着经验技术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洞窟应运而生
并以极为开放的姿态
接纳着芸芸众生
(莫高窟部分洞窟类型示意,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有世家大族
唐时,当地家族大多建造佛殿窟
他们将佛像全部置于墙上的佛龛
在洞窟内留下完整、宽敞的空间
可以满足一家人共同礼佛
有一方领袖
归义军时期,统领敦煌的曹氏家族
建造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佛坛窟
神佛群像安置在中央佛坛上
并带有直通窟顶的精美背屏
有中原帝王
武周时期,敦煌本地人以武则天为原型
塑造了35.5米高的巨型佛像
并为此像特意开凿大像窟
(大像窟空间示意,制图@王天怡&张靖/星球研究所)
当地人家的奴婢喜和母女
也出资参与了莫高窟的营建
她们的形象也留在了洞窟里
像喜和母女一样的百姓还有很多
有人组织起家庭
有人以个人名义参与
还有更多平民结成民间社团
如亲情社、兄弟社、女人社等
集体参与莫高窟的营建
纵观整个莫高窟
它的营造正是依赖于社会力量
正是当地的世族和百姓让它经久不衰
从敦煌城来到莫高窟
要在黄沙中走上四五个小时
但这并无法阻止人们涌向这里
吸引他们的并非是幽闭的洞窟本身
而是洞窟中所承载的内容
这里
是属于他们的美好世界
03
美好的壁画
- 第三重空间 -
公元925年
敦煌人翟奉达来到了莫高窟
翟氏先祖斥巨资修建翟家窟
洞窟如同家庙,由翟氏子孙世代守护
到了翟奉达已是第九代子孙
他要继续守护这里
有着长安情结的翟家人
在壁画中放入了让他们骄傲的盛景
大唐的上元节灯会
壁画之中
手握长巾的乐伎
跳起风靡长安的胡腾舞
不同肤色的乐伎
演奏不同的乐器
一派祥和
为了还原上元节灯会
舞台正中还安放了华丽的灯楼
两侧有天女点燃西域式的灯轮
如同唐代诗人描绘的长安盛景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翟家人心中美好的上元节灯会
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壁画
用以描绘佛国世界
人们向往充满美好的世界
让莫高窟内的壁画大放异彩
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不断投影在壁画中
组成佛国世界
(观无量寿经变,位于莫高窟第217窟,高台、楼阁、庭院等均能体现盛唐建筑的恢弘,莫高窟内有45000余平方米壁画,题材大体分为尊像画、佛教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像以及装饰图案,用以展现佛经内容的经变画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神佛之外
大量普通人也融于画中
壁画也投影着人们的生活
有的壁画
展现着平凡而生动的日常
还有的壁画
记录着人生重要的阶段
在敦煌人张议潮眼中
唐王朝的繁华太遥远了
他能见到的只有陷入吐蕃暴政的敦煌
当地人民被强制断绝和中原的联系
被迫接受吐蕃化的改造
胡服编发,讲吐蕃语
张议潮年少誓心归唐
他不断积蓄实力,蛰伏至年过半百
自公元848年起
张议潮率领当地民众起义
为唐王朝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
他接受朝廷加封的时刻定格在壁画中
在长达8.3米的巨幅出行图里
张议潮身穿唐装,策马前行
他率领的这支队伍名为
归义军
像张议潮这样
留下自己形象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是营建莫高窟的“金主”
被称作供养人
在莫高窟壁画中
现存供养人像有8000余身
这些供养人真实存在于历史
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
有门阀贵族,也有市井小民
在出资开窟造像后
他们的名字与形象会留在壁画里
不同于出资的供养人
营建莫高窟的工匠们
鲜少留下自己的身影
他们大多没有家园与财产
且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工匠
都是一日两餐,一餐两三块胡饼
但他们把造窟视为一种功德
愿少报工价,甚至义务劳作
不计回报地投入于此
壁画也投影着他们的艺术追求
(夜半逾城图,为佛传故事画,位于莫高窟329窟,讲述释迦牟尼做太子时有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痛苦,为了寻求解脱诸苦的方法决定舍弃王族生活,于一日夜间乘马逾越毗罗卫城入山修行,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他们用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
创造着画中的美丽世界
使之洋溢欢乐
无限神圣
融合四方
进入壁画中的美好世界
似乎能够摆脱种种悲戚
但在这种美好世界之外
还有人们要走过的现实
04
纷乱的敦煌城
- 第四重空间 -
长安城的上元节早已曲终人散
翟家窟中的上元灯会还是歌舞升平
翟氏子孙已守护这场灯会三百多年了
但这里同样要落下帷幕
公元1036年,党项族崛起
敦煌变更为西夏统治
王朝变更之际
敦煌的世族们走向了衰落
翟氏子孙世代守护的家族窟内
为后来者中意的千佛图完整覆盖
敦煌曾借地理优势连接四方
成为极负盛名的西北都会
但和平与辉煌并未持续
这里紧邻阳关与玉门关
西出阳关、生还玉门
都提示着边疆才是敦煌的主要身份
(敦煌玉门关,摄影师@瞿晓峰)
生活于敦煌的人们
不断经受着现实的纷乱
经受着杀戮、屠城、兵变
(敦煌历史变迁示意图,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没有一个时代没有苦难
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悲伤
长期处在边疆的敦煌更为悲壮
佛教认为人自出生就与苦相伴
要面对着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以及五取蕴苦
这些苦
在敦煌展现的淋漓尽致
莫高窟在抵达今天之前
见到了无比漫长的悲凉
它见过对家国安定的
求不得
张议潮费尽一生心血
只为河西之地能回归唐王朝
但终是飞蛾扑火
唐廷始终忌惮张氏归义军
不断分割其地盘、削弱其势力
使张议潮兄弟先后入长安为质
继而导致张氏内部相互屠戮
使河西地区继续陷入纷乱
(请横屏观看,玉门关以东的戈壁,摄影师@傅鼎)
它见过权力斗争中的
爱别离
为在夹缝中生存
掌管敦煌的曹氏家族
选择以持续的政治联姻获取安定
回鹘公主李氏
便是嫁到敦煌和亲的第一人
通过联姻等和平手段
敦煌在乱世中获得了百年安稳
但李氏公主的个人生活却极为不幸
在曹氏清理内部回鹘势力时
她的儿子全部被杀
丧子之痛使她最终双目失明
在曹氏家族窟内
那些身着华服的女眷们
还有很多都是为了政治出嫁
它见过民族冲突下的
怨憎会
敦煌人阴处士心中
自己活得左右为难
阴氏先祖曾勠力战场、为国驱驰
却因遭受猜忌而漂流他乡
鉴于先祖的教训
阴氏一直善于攀附统治者
(阴氏家族主持下为武则天修建的大像窟,“怨憎会”为佛教八苦之一,意为要与憎恨讨厌的人相处在一起,无法摆脱,摄影师@徐海洋)
安史之乱后
中原王朝势力跌落
为能在动荡的环境中自保
阴氏家族开始追奉吐蕃统治者
他们本是忠君尽孝的汉族世家
憎恶着欺压汉民的吐蕃统治者
却还是为了保全家族屈膝吐蕃
在阴处士心里,自己像是一个“活死人“
它也见过人人都要面对的
老病死
女子真净,是一介平民
对她而言
父母双双过世就是人生中的大事
她出资在此绘制佛像为双亲祈祷
将莫高窟视为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然而
包容众生、抚慰众生的莫高窟
又何尝不是生于苦难
16世纪中叶,当明王朝封闭嘉峪关后
敦煌基本上成为了关外的废弃之地
兴盛千年的莫高窟就此陷入沉睡
等待着一场场盗窃将它唤醒
它本来只有无边的茫茫
却盛下了那么多的美好
它那么美好,命运却那么令人心碎
让人叹息着“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唐代彩绘鎏金泥塑供养菩萨像,原位于敦煌莫高窟第328窟,现藏于哈佛大学萨克勒博物馆,自1900年后莫高窟文物不断流失海外,仅藏经洞流失文物数量便高达3万余件,上文转引自陈寅恪,摄影师@动脉影)
1943年
常书鸿放弃了优渥的生活
伴着凛冽的寒风来到敦煌
为挽救支离破碎的莫高窟
他在此固执守护了四十年
(面朝莫高窟的墓地,安葬着常书鸿、段文杰两位院长,以及敦煌研究院早期的同仁,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与常书鸿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沙漠戈壁
治理风沙、抄绘壁画、整修洞窟
埋身卷帙浩繁的文卷
守护着先人们的愿望
复活着普罗大众的创造
幸好,世上还有莫高窟
在敦煌饱受苦难的人们
还能有精神上的寄托
它映射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尽管人们经受过命运的无常
辉煌过、沉沦过、期待过、煎熬过
笑过、痛过、爱过、恨过
依然能在这里寄托美好
幸好,世上还有莫高窟
它让芸芸众生穿透历史
继续向我们诉诸着
能超越诸多苦难的
是我们自己内心中
美的召唤
(俯瞰莫高窟,摄影师@徐海洋)
1600米,物是人非
1600年,呼啸而过
它有什么吗?
从星河到人间皆有所想
它有什么吗?
最初不过一片沙石
(请横屏观看,与鸣沙山融为一体的莫高窟,摄影师@徐海洋)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叮叮编辑:所长
图片:余宽地图:吴昕恬
设计:王天怡&郑伯容&龙雁翎
审校:撸书猫&野庐&洪鹤&陈景逸
特别鸣谢
孙志军老师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敦煌研究院主编. 敦煌石窟艺术全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01.
[2]樊锦诗,赵声良著. 灿烂佛宫 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08.
[3]赵声良.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9.09.
[4][美]巫鸿. 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2022.01.
[5]荣新江著. 敦煌学十八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6]郑炳林,李军著. 敦煌历史地理[M]. 甘肃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3.11.
[7]荣新江著.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3.
[8]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以龟兹和敦煌为中心[J].敦煌研究,2006(06):43-53.
[9]杨富学,路虹.甘州回鹘天公主再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1):91-101.
[10]沙武田.一幅珍贵的唐长安夜间乐舞图——以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乐舞图中灯为中心的解读[J].敦煌研究,2015(05):34-44.
[11]张景峰. 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D].兰州大学,2014.
[12]马德.敦煌的世族与莫高窟[J].敦煌学辑刊,1995(02):41-47.
[13]马德. 敦煌历史上社会力量对莫高窟的贡献及意义[C]//.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文集.,2016:71-82.
[14]马德.敦煌工匠与敦煌石窟[J].上海视觉,2018(01):25-30.
[15]杨际平,郭锋等著. 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M]. 长沙:岳麓书社, 1997.10.
[16]孔令梅. 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
[17]李国,沙武田.莫高窟第156窟营建史再探[J].敦煌研究,2017(05):49-56.
[18]范鹏.曹氏归义军初期敦煌洞窟营建中折射出的价值观——以莫高窟第98窟为例[J].敦煌研究,2016(02):1-7.
[19]施萍婷.敦煌经变画[J].敦煌研究,2011(05):1-13+125-129.
[20]杨明.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J].伦理学研究,2010,(06):71-7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