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翻中国简史(插图版)》新增了数百幅匠心独具的插图,“马氏冷幽默+独到历史剖析+精美图解”的组合,精准击中了读者对“轻松读史”的需求,使得该书登上多平台畅销榜。
“尽管仍有部分读者秉持‘图画书更像童书’的固有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图文共生’模式是当下出版物突破受众边界的关键创新,它让书籍在传播场景上拥有了更多可能性,口袋阅读、碎片化阅读等方式也因此有了更多实现的机会。”文化学者齐飞说。
从科普角度看,动漫一直是极具趣味和表现力的形式。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便以水墨动画的独特形式,科普了蝌蚪变青蛙的过程。1995年,海尔集团出品的《海尔兄弟》,通过讲述海尔兄弟和朋友的历险故事,传播科学与人文知识。
随着时间推移,科普向动漫拓展到平面书籍领域,“图说知识”更已超越童书范畴——《我是不白吃》用漫画解读食物背后的起源发展、名人轶事,还贯穿了生物学、植物学等百科知识;《那年那兔那些事》《无聊诗社》《餐桌上的世说新语》等高品质科普向漫画作品,也在各自领域为知识传播贡献力量。
图说历史,百花齐放
在图说历史的浪潮中,不同创作者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路径,既有对历史知识的轻量化普及,也有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可谓百花齐放。
漫画类历史第一名、畅销2500万册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系列,以漫画为核心表达形式,将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萌化”“趣味化”处理: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比作“班级里的同学”,用“班主任”周王室的衰落,调侃诸侯争霸的开端;将楚汉相争形容成“刘邦和项羽的创业PK赛”,用夸张的漫画形象展现两人的性格差异——项羽的“霸气侧漏”、刘邦的“草根智慧”都跃然纸上。这种表达方式彻底打破了历史的“严肃滤镜”,让读者在捧腹大笑中轻松掌握历史脉络。
而“图说中国史”系列则走了严谨路线。这套书以正史为依据,坚持“图文互证”的原则,精心搭配了与内容对应的历史图片——既有出土文物的照片,也有历史地图、古籍善本中的插图。每一张图片都经过学者的严格审核,确保与文字内容高度契合,确保读者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还有一类书将图像作为挖掘历史细节的“钥匙”。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浙江大学教授余辉所著的《图像考据通论》,通过分解式研究山水画、肖像画及少数民族图像,结合外交史、民族学等多学科验证鉴定结论,提出“图像—文献—实物”相互印证的研究路径。书中选取了十余幅传世名画作为案例,每幅画都配有高清局部图与文献史料截图,形成完整解读链条。例如,在分析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时,通过比对文献记载,区分出南唐原作与北宋摹本的细微差异,进而指出,北宋摹本的诞生与宋太宗赵光义面临的继位合法性问题直接相关——画作中兄弟对弈的场景,实则是为了传递“兄终弟及”的政治合理性。
精准投喂也要拿捏分寸
图说历史出版物的走红,也是对快消费节奏下文化需求的“精准投喂”。阅读低门槛、年龄全覆盖、提供情绪价值和解压,也让纸质书再生魅力,让更多人能够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从而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而这一赛道并没有降低对创作的要求。比如,为《笑翻中国简史(插图版)》执笔插图的是上海美协常务理事、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的知名艺术家施晓颉。他融合汉代画像砖、白描、连环画等多种传统画元素,形成了独特又有趣的插画风格。施晓颉还特意在书中埋了一个彩蛋:快速翻动页脚,会看到一个手动动画,这个小惊喜必定会让读者们爱不释手。
这类“软科普”也须极具专业性。《如果历史是一群喵》《我是不白吃》等热门作品都对书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细致考究。“混知历史”的创始人陈磊曾指出,创作中要一直保持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我从某一事件出发,不断向前溯源,最终把人物、年代、细节穿成一条线,这就是历史脉络。看清来龙去脉,历史不再枯燥,每个点都是水到渠成。”
如何拿捏好科普与趣味之间的分寸,极为考验创作团队的实力与毅力。“不白吃”团队告诉记者,在创作《山海经》系列的前期阶段,他们搜罗、查阅了市面上所有的《山海经》版本,还参考了中国史系列书目;而编剧团队则会从“不白吃”的角度撰写故事。“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价值观来讲述故事,并与情节融合,这种转换会让现在的读者更容易接受,也是未来的趋势——以自己的风格讲传统文化。”
“不过,创作者也应有所注意与警惕,部分作品首要弊病即是严谨性不够,依赖于夸张的故事情节,在知识的传播上却有所疏忽,看似是在向大众普及知识,实则是对专业知识与历史文化进行阉割和简化处理。”齐飞说,图解配文也要注意恰当、合理地使用网络用语,删除其中低俗、庸俗、恶俗的倾向,避免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