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1952年秋,中国正式开始了,以苏联模式为基本实验的大规模高等教育改革。首先,按照苏联的大学体制实行了院系调整,接着在教学制度方面,也全面实行了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国家包揽的大一统教育体制。教育纳入了计划经济的轨道,为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支持,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和精英教育的价值。
凤凰卫视3月17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历史沿革:教育大革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今天说的教育大革命是指1958年教育革命,1964年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大革命当中的教育革命。它们曾经彻底改变了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经验的高等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数年的准备,包括恢复学校的秩序,接收教会学校,改造私立大学,开展向苏联学习的试点工作等。
1952年秋,中国正式开始了,以苏联模式为基本实验的大规模高等教育改革。首先,按照苏联的大学体制实行了院系调整,接着在教学制度方面,也全面实行了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国家包揽的大一统教育体制。教育纳入了计划经济的轨道,为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支持,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和精英教育的价值。
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天津大学时所说的,高等学校要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教育革命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的,教育大革命中教育“坚持以阶级斗争作为主课”,“革命大批判”、“学习毛泽东思想”成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强调教育要面向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
各级学校缩短了学制,从而使中小学教育从12年减为9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由17年减为12年。从小学进初中起废止各级的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教学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取消了考试,并大大降低了学科教学、理论教学和基础教学的地位。增强了实践性教育的活动,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工、学农、学军,参加生产劳动。
1972年提出农村要普及五年小学教育,提倡群众集体办学和多种形式办学,大学免试推荐具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上学,还大力发展了非正规的厂办大学,就是“七二一”大学,还有业余教育、民办教育,培养赤脚医生之类,实用的初级专业人才。
1973年后,大学大量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短训班,为工厂、农村、部队培养技术骨干,理论骨干和各种实用人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经验和实践环节,理工科大学实行厂校挂钩,开门办学。
许多改革措施在今天看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教育革命的结果呢,并没有提高中国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水平,教育完全从属于政治,而且经常受到政治的干扰,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