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拉手模型它有哪些常见结论

手拉手模型是指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顶角顶点重合,左底角顶点互连,右底角顶点互连所组成的图形。如果把等腰三角形顶角看作“头”,左底角看作“左手”,右底角看作“右手”,则可以描述成:头对头,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这也正是手拉手模型名称的由来。

图1-左手和右手

左右手是根据顶角在上时的位置来说的,并不是绝对的左右,可类比自己的左右手,无论站着躺着还是倒立,都是指的同一只手。

图2-手拉手模型

1、结论

常见的结论有4个:

①拉手线等长BD=CE

②与腰构全等△ABD≌△ACE

③夹角为顶角∠BFC=∠BAC

④连线分夹角AF平分∠BFE

注意③④所说夹角不同,互为邻补角。

4个结论都与拉手线有关,核心结论是②,其它三个结论都可由②推出,所以说“大手拉小手,全等必须有。”

2、证明

(1)证明△ABD≌△ACE(SAS,加公共角)

∵∠BAC=∠DAE

∴∠BAC+∠CAD=∠DAE+∠CAD,即∠BAD=∠CAE

在△ABD和△ACE中,

AB=AC,∠BAD=∠CAE,AD=AE

∴△ABD≌△ACE(SAS)

(2)证明BD=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BD≌△ACE,∴BD=CE

(3)证明∠BFC=∠BAC(8字模型)

∵△ABD≌△ACE,∴∠ABD=∠ACE

又∵∠AOB=∠COF(对顶角相等)

∴∠BFC=∠BAC

(4)证明AF平分∠BFE(角平分线的判定,等面积法)

正难则反:直接证明两个角相等(定义)很困难,因此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间接证明。

图3-作辅助线

过点A分别作AM⊥BD,AN⊥CE,垂足分别为M、N.

∵△ABD≌△ACE,∴S△ABD=S△ACE

又∵BD=CE(已证)∴AM=AN

∴AF平分∠BFE.

手拉手模型是由2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连接拉手线构造出2个全等三角形,反过来看,也可以看作是由2个全等三角形连接对应点构造出2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而2个全等三角形又可以看作是由1个三角形旋转而来,后者通常称作旋转出等腰或旋转构等腰。

THE END
0.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我们的几何教学中,给学生建立几何模型也是很重要的,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之后,特意给学生们安排了一节专题课—手拉手模型。 专题:手拉手模型构造全等三角形 【专题说明】 两个具有公共顶点的相似多边形,在绕着公共顶点旋转的过程中,产生伴随的全等或相似三角形,这样的图形称作共点旋转模型;为了更加直观jvzq<84yyy4ycniw{wt/ew4u48se1jhqoouocyu1euoug8fdnqm0ekqqi1scnxlDtq}tg7iqAdrpiri?4e?1:::h:329::362h22n6e
1.正三角形中的手拉手模型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问题的背景是正三角形,然后又会出现一个正三角形绕着原正三角旋转,这时往往会出现全等三角形,从而出现等角或等线段。我们形象地将这两个等边三角形称为“手拉手三角形”。 如上图所示,手拉手三角形不仅仅存在与共顶点等边三角形中,只要两个图形(正三角形、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285819<3::652a?:6A;966?/uqyon
2.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之——手拉手模型知识精讲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之——手拉手模型知识精讲 1、等边三角形类 2、等腰直角三角形类 同学们记住常见结论,掌握原理,难度不大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73;87415<18?56a3618=;93:;/uqyon
3.手拉手模型手拉手模型是初中几何经典模型,在校内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甚至在中考考试中一直都是考察的热点和重点。 手拉手模型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当我们在题目当中看到两个等腰三角形,共用一个顶点,顶角相等,这就会出现手拉手模型,出现两个旋转形的全等三角形。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3:;649Ad;:2739>>8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