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围的风景欣赏教案docx

认证主体:惠州市共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381MA56MC4BXU

下载本文档

我周围的风景欣赏教案一、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我周围的风景欣赏2.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授课对象:[具体年级和班级]4.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风景,如自然风景(山川、河流、森林等)和人文风景(建筑、古迹、民俗等)。掌握风景摄影的基本构图方法,如三分法、对称构图、引导线构图等。学会运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平视、仰视、俯视)来表现风景的独特魅力。了解风景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原则,能够分析优秀风景绘画作品中的色彩搭配。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欣赏大量的风景图片和绘画作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感知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风景拍摄和绘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风景欣赏和创作的技巧,提高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周围风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鼓励学生在风景欣赏和创作中展现个性和独特视角。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不同类型风景的特点和审美价值。熟练掌握风景摄影和绘画的基本技巧,如构图、色彩运用等。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风景,并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2.教学难点能够在风景欣赏和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和独特创意,形成具有个性的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准确捕捉风景的神韵,并用恰当的艺术语言进行表现。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风景欣赏的基本知识、构图方法、色彩运用等理论知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教学内容。2.演示法:通过展示优秀的风景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以及现场演示拍摄和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学习。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风景的观察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4.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地风景拍摄和绘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包括壮丽的山川、宁静的湖泊、繁华的都市街景等。引导语: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景的世界里,这些图片中的风景有没有让你们心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周围的风景欣赏”之旅,去发现身边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又无比美妙的景色。案例: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一次外出游玩时,只是匆匆走过一片花海,没有仔细欣赏。后来在学习了风景欣赏课程后,他再次来到那片花海,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发现了花朵的娇艳色彩、花瓣的细腻纹理,以及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构成的美妙画面。他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瞬间,还创作了一幅绘画作品,这幅作品在学校的艺术展览中获得了好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观察,身边处处都是风景。2.新课讲授(25分钟)风景的分类讲解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的概念。通过展示更多图片,分别介绍自然风景中的山川、河流、森林、海洋等,以及人文风景中的建筑、古迹、民俗活动等。举例说明不同类型风景的特点和魅力。比如,以故宫为例,讲解古建筑的对称美、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黄山为例,描述山川的雄伟壮观、奇峰怪石和变幻莫测的云海。风景摄影构图方法运用PPT展示采用不同构图方法的风景摄影作品,如三分法、对称构图、引导线构图等。结合作品讲解每种构图方法的特点和效果。例如,三分法是将画面分成九宫格,把主体放置在四个交叉点上,能使画面更加平衡和吸引人;对称构图通过将主体置于画面中心,呈现出庄重、稳定的感觉,常用于表现建筑、倒影等;引导线构图则利用线条引导观众视线,增强画面的吸引力和深度感。现场演示如何在拍摄风景时运用这些构图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拍摄角度介绍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拍摄角度及其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展示从不同角度拍摄同一风景的图片,对比分析不同角度的特点。例如,平视角度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仰视角度能突出主体的高大、雄伟;俯视角度则可以展现广阔的场景和丰富的层次。3.课堂练习(20分钟)小组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在校园内选择一处风景进行拍摄,要求运用刚刚所学的构图方法和拍摄角度,拍摄至少5张不同的照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每张照片的优缺点,选出最满意的一张,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拍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拍摄姿势、构图问题等,解答学生的疑问。4.课堂小结(5分钟)请各小组代表展示并分享小组拍摄的最佳作品,简单介绍拍摄思路和运用的技巧。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风景欣赏的重要性,以及构图方法和拍摄角度在风景摄影中的应用要点。第二课时1.导入(5分钟)展示上节课学生拍摄的优秀作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风景摄影知识。引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相机捕捉了校园里的美丽风景。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风景欣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绘画。让我们一起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风景吧!2.新课讲授(25分钟)风景绘画中的色彩运用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风景绘画作品,讲解色彩在风景绘画中的重要性。介绍色彩的基本原理,如色相、明度、纯度等,并结合作品分析如何运用色彩来表现风景的氛围和情感。例如,暖色调(红色、橙色、黄色)通常给人温暖、热烈的感觉,适合表现日出、秋天等场景;冷色调(蓝色、绿色、紫色)则传达出宁静、凉爽的氛围,常用于描绘夜晚、森林等。讲解色彩搭配的方法,如同类色搭配、邻近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等,并举例说明不同搭配方式在风景绘画中的效果。风景绘画的步骤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仪演示一幅简单风景绘画的创作过程。第一步,确定构图,用铅笔轻轻地勾勒出画面的大致轮廓,包括地平线、主要景物的位置等。第二步,铺设底色,根据画面的整体色调,选择合适的颜料平涂在画面上,确定基本的色彩基调。第三步,深入刻画,逐步添加细节,如描绘景物的形状、纹理,表现光影变化等。第四步,调整完善,对画面进行整体调整,检查色彩是否协调、构图是否合理,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3.课堂练习(20分钟)小组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校园外的风景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如画一条街道、一片公园等。要求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和绘画步骤,完成一幅风景绘画作品。小组协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构图设计,有的负责色彩调配,有的负责细节描绘等。教师指导:教师在各小组间穿梭,观察学生的绘画进展情况,针对学生在色彩运用、构图、绘画技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4.课堂展示与评价(10分钟)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小组成员介绍创作思路和运用的技巧。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从色彩、构图、创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出优点和建议。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作品中的亮点给予表扬,同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5.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风景绘画知识和技能,强调色彩运用和绘画步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眼睛去发现身边的风景,用相机和画笔去记录和表达美好的瞬间。六、教学内容分析1.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节课“我周围的风景欣赏”是美术课程中关于风景主题的重要内容。它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本绘画技能基础之上,又为后续深入学习更复杂的风景创作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现力奠定基础。通过对周围风景的欣赏和创作,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风景的特点和审美价值,掌握风景摄影和绘画的基本技巧,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情感态度。这部分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将美术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热爱,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七、教学反思1.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风景欣赏的基本知识,包括风景的分类、摄影构图方法、拍摄角度以及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和绘画步骤等。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品创作中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风景拍摄和绘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上,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了观察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对周围风景的热爱之情明显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所提升,达到了一定的情感教育目标。2.问题分析部分学生在风景创作中仍然缺乏个性和创新,作品较为模式化。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对个性表达的鼓励和引导,以及自身审美视野不够开阔,缺乏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分工不明确、合作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反映出教师在小组组建和任务分配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小组合作的效果。在教学时间把控上,课堂练习环节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作品,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完善。这可能是由于对学生绘画速度估计不足,以及在指导过程中过于注重细节,导致整体教学进度受到影响。3.方法效果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讲授法使学生系统地获取了知识,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学习了技巧,讨论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实践法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然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在演示绘画步骤时,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演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而不仅仅是被动观看。4.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普遍认为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对风景欣赏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部分学生表示在小组合作中收获颇丰,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但也有学生反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和练习机会。5.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风景,尝试用独特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定期展示一些具有创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人教版选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学设计+课件(2份打包2重点难点 评论(0)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评论(0) 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jvzquC41yy}/|}m0eun1\thv1;62@6;:0nuou
1.厦门家教厦门家教网金老师家教部分旅游景观的最佳观赏位置的选择: 2、把握观赏时机 3、抓住景观特点 欣赏景观要了解景观特点,重点要了解景观产生的地理背景。例如,赵州桥是人文景观,但它是建立在自然条件——河流的基础之上的。欣赏赵州桥要从地理角度理解其充分发挥桥的功能又与环境和谐的设计特点。 jvzq<84yyy417B7ll0ipo8|cpi~jcx4icqks1mj131jbvj4295727<82255SGh]5aFR`4;d23a6158WGaZ9`FUd44a62a9551kteg3jvor
2.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6篇(全文)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山峰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2ss:py>=0jvsm
3.旅游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论文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按照,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知识的学习,逐渐掌握审美的规律,建立起审美的观念,把旅游当中的山水美、风景美、景观美和建筑美以及人文美等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学方式不同,在审美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当中积极地投入其中,踊跃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以jvzq<84yyy4vpsx0eqs0n~sygp€icr~cq1pjcx~wlkgpz~jnwp}fp8723:732:7248:9a:<:66980qyon
4.《黄山奇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黄山奇石》优秀教学设计 3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文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文本资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石“趣”。因此,我们能够按照“知一说一悟”的主线,jvzq<84mcqyik7~ld{y/exr1lkgpz~jujgpj1<69:66/j}rn
5.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2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三读课文,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课前花絮 写古诗,品韵味,师生共欣赏。 二、先学: 1、读课文,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555>9;7mvon
6.旅游美学教案.doc旅游美学教案 授课题目 第五章 中国古建筑与观赏 授课类型 理论 首次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时 3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古建筑在旅游中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了解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形式特征的区别,进而掌握其审美价值。 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建筑在旅游中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2.掌握古建筑的审美价值。 教学手段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81652<45;697;><0ujzn
7.《旅游地理》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旅游地理》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地理》优秀教案1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ekun142822B6233657?d634>17;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