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 ,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2月19日,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表的一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网络,文中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其中更是不乏小学古诗词的名句,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等等。对此,网友们纷纷调侃,“难道上了个假学“?为此,南都记者找来了小学语文教材和新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求证,文中提到的大部分字词读音确实是改了。
大部分老师表示会按照教材的注音来教学
翻开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其中《山行》一诗的注音是这样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对此,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斜在诗中本读xiá,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斜(xié)。
此外,该公众号还列举了其他两首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首古诗里的“衰“已由古音cuī变成现代读音shuāi,”骑“已由古音jì变成现代读音qí。
南都记者在广州市部分小学采访语文老师时,大部分老师仍然习惯用古音来念古诗,但他们表示,会按照课本的注音来教孩子。”其实两个读音都可以,我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只不过一个是古音,一个现代音。“一位老师表示,自己求学时期课本用的都是古音,但随着教材版本的变化,有些注音是改过来了,“我们的教学主要以教育部公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准。“
也有老师表示,学习古诗时,用到古音,是为了诗文更加押韵。”在教学的时候,我们有老师是用古音来教孩子,让孩子体会诗中的韵律,但也会跟孩子说明,现代的读音是什么。“广大附小一位老师如是说。
部分字词读音已在新版工具书中改过来
除了诗句外,其他字词的读音是否已改过来?南都记者翻看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1版发现,大部分字词已敲定新读音了。如坐骑(jì)变成了坐骑(qí);确凿(zuò)变成了确凿(záo);呆(ái)板变成了呆(dāi)板。荨麻仍读荨(qián)麻,但荨麻疹已变成荨(xún)麻疹。
而在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列举的粳(jīng)米要改成粳(gěng)米,在《新华字典》中仍然注音为粳(jīng)米。
此外,“说“字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个读音,分别读“shuō”、“shuì”和“yuè”。其中,在读“shuō”的时候表达6种意思,分别是”用话来表达意思“,”解释“,“言论、主张“,”责备、批评“,”说合、介绍“,”意思上指“等。该词典中明确”说服“为”说(shuō)服“。
各方看法
专家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语言发音也会出现变化
为何语言发音会不断变化?新华社的报道称,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
马庆株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
不过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学生表示无所谓 成人称”难以适应“
对于注音的变化,大部分学生表示无所谓。“如果不是这次正儿八经地说起这些拼音的话,我还不知道现在的发音跟之前的不一样呢。“高一学生小林告诉记者,考试的时候会考一些多音字,但不会考得这么刁钻,自己平时念这些字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修正”后的读音了,因此,对这次改动不会觉得太奇怪。
相反,对于部分为人父母而言,这些改动有点“吃惊”。家长李小姐表示,自己在教孩子念古诗的时候,生怕年轻的老师不会念古音,自己还特意跟孩子强调古诗中的古音,这下可好了,自己反而“教错”孩子了,对孩子造成误导。
也有人表示“难以适应”。王女士有点哭笑不得,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上世纪90年代参加高考的,现在这些字词的读音在当年的自己而言,都是“硬骨头”,是花了一些时间才“啃”下来,牢牢记在脑海中的。“现在要改过来,太难了,潜意识中依然会按照以前的读音脱口而出。”
有网友认为,“读错的人多了,慢慢地错的也变成对的了,难道语言的发音也要少数服从多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