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议图文书右开竖排转左开横排时的视觉动线问题,及衍生杂想(映画术)书评

其实是2019年编辑《映画术》时就在琢磨的问题,但一直没想出个结果(+懒),就搁置一边、没继续研究。最近瞄到某书,发现台湾设计师在做简中版图书封面时,会下意识地做成台版书常见的右开样式,于是把标题问题又反刍一番,以下仅作思考记录(+当作迟到的编辑手记吧,毕竟穿's late)。

首先说明下右开竖排和左开横排(指常规方式):右开指图书在阅读时向右边翻开,每行文字竖向排列(也叫“直排”),阅读方向是从上到下、从右往左(←↓,N字型);左开指图书向左边翻开,文字横排,阅读方向是从左往右、从上到下(→↓,Z字型)。中国古代是右开竖排,大陆现代图书以及欧美的主流是左开横排;日版、台版则两种排法都有,文艺类常见的可能是右开竖排(这里复杂的历史变化就按下不表了)。长期阅读文字的方向惯性会无意识地塑造我们的读图逻辑,乃至制造图像、影像时会赋予“左右”以象征意义。像前述台湾设计师做简中封面,没意识到这点的话,就可能有方向互逆导致的视觉违和感。

接着,什么是“动线”?

那么,标题的问题就出现了:右开竖排(阅读方向←)的【图文书】,转为左开横排(阅读方向→)时,视觉动线天然相反,如何进行转换、捋顺——在《映画术》的编辑过程中,这是我着力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以此为例说明下编辑思路。(纯文字书直接变即可,所以很羡慕做纯文字日版书的旁友!)

挑战从目录就开始了——《映画术》日版的扉页、目录、大辑封全部铺以黑色底图,随着页面翻动,窗帘飘起、女人从景深处走近(我的OS:盐田不愧是黑泽清学弟,玩得一手好窗帘)。用连续变化的图片,让你一打开本书就感受到叙事动感和时间流逝,比重复使用一张图片高明。更妙的是,选图非常讲究地遵循了右开竖排的视觉动线:窗帘吹动的方向与翻起纸页的方向一致,甚至模拟出“因翻页而飘帘”的错觉效果;同时走近的女人看向左侧,她的目光正好提示你看向下页,不由感叹真是厉害的选图!

中文版也想套用这种视觉动线的牵引效果,但要考虑左开横排,最方便的处理方式即图片镜像。如上图可见,这样一来,图像内部的运动逻辑就不会与阅读方向冲突了。但此时冒出了新问题:目录怎么排?日版竖排文字,与图片里的纵向门窗、站立人体和谐地贯通平行;从右往左读,与阅读延伸方向一致。中文版若效仿,竖排文字的阅读顺序(←)就会与整体文字的延伸方向(→)相逆,排成跨页就随文字增加跑上一页去了,断成两页也很奇怪,所以老老实实地横排吧。

《映画术》镜像处理的是装饰性图片,全书并未围绕它进行实际讲解,所以好改。还有种情况是右开竖排的日版图文书使用图片示例讲解,尤其还带运动方向的那种,就要格外留心了(警戒值拉满)。此处我也有例子——山村浩二的《动画创作入门》,书中连续4页展示了鸟类飞行时关键帧和中间帧的画法,日版右开(阅读方向←)则鸟往左飞合理,中文版左开(阅读方向→),根据视觉动线,鸟必须往右飞才对。所以也做了镜像处理,并改动原文的方向指示词,因为有对原内容的直接修改,给日方送审时专门做出解释并请示作者同意。(这是本薄薄的小书,但此类图像陷阱格外多,所以耗费的脑力一点不少。)

再说回《映画术》的正文,本书是盐田的导表课讲义,上课时边放片子边给学生讲解,落到书里就是文字配静帧截图(其实最好的呈现形式是video essay,但咱搞不到这老些片子的商用播放版权不是)。编辑过程中也涉及右开竖排转左开横排的问题:日版文字竖排,图片相当于一大列纵向面积,两列图片跨在两页上也不影响文字贯通,图文节奏更好跟;中文版文字横排,图片有点像个分栏,而且要尽力避免图文挤在同一页上,那样横排中文的版心变得极窄,阅读一行没几个字就要转行,让小开本的舒展度雪上加霜。于是努力调节了图文节奏,手段包括增添空行、编写注释、相近两栏图片尽量合并在一页(出现顺序对调)等等,手上有书的读者应该能体会到这份苦心T_T。

比照着日版,还发现了值得探讨的新问题:把阅读的视线脑补成电视机的扫描线,日版书是N字型(从右往左写),中文版是Z字型,读完文字再看图,视觉动线是有惯性的,这意味着【看惯横排的我们和看惯竖排的日本人看图时的方向、注意点可能不同!】进而衍生出更重要的问题:①画面构图中,对于横排党和竖排党,“左右”的哪个代表优势位?②画面中有物体运动时,对于有着两种互逆阅读方向的文化,从左到右vs从右到左的意义如何?

阅读时视觉动线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横排党,读图时认为先出现的左上(↖)是优势位、结束的右下(↘)是劣等位,这应该是很自然的。在很多欧美电影里,把占据道德高地的正派安排在左上,反派则蜷缩到右下角,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善恶对立构图。比如表现主义的《M就是凶手》就是个中典型。

查了相关资料,发现有日本人也在琢磨这个方向问题,ta指出对于横排文化来说,画面中→方向运动与文字流向相同,给人的视觉压力小,一般是朝向积极;←运动则逆着文字流向,让人感觉混乱、消极。甚至人物的站位/脸部朝向也受此原则影响,《M就是凶手》又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彼得·洛演的凶手M经常出现在画面右下角(劣等位),且面部朝向左侧←。上面两图值得注意处还在于,洛的身影落在横排的文字背景前,越发强化与→阅读方向相反的违逆感,仿佛粗暴地打断文字、终结文字,解释为犯罪行径的不和谐视觉化也不过分。

以上都是横排文化下的端水产物,竖排阅读方向则是从右往左、从上到下,感觉优劣两角应为右上左下,此处可举例中文里的“无出其右”——古代中国从右边起笔竖着写,“没人能出现在ta的右边”,所以所向无敌。还有表贬官的“左迁”一词,也是因为古时尊右卑左搞出来的说法。

那么,竖排文字的海报、卡司表,遇上撕番想端水平衡的话,是否就要排为左上右下呢?(右为尊,占了右就不能占上)可是从视觉的抓眼度上看,高高吊起的左上咋着都很占便宜啊!这里就出现了画布内的排位矛盾,日版的此类情况没找到案例,但是有现成的港版竖排卡司表,四角排法、不得不服!(“领衔主演”四个字都排成十字架形了,估计这幕的设计师也直呼阿门惹。)

说完静态构图,再来聊聊画面内的运动方向。横排文化的电影里,顺着文字方向(进度条aka时间流逝方向)的从左往右→运动,乐观地看较为积极,代表着前进、希望,当然悲观地想也能说是向着死亡而去。竖排文化如日本电影,从左往右→运动与文字阅读方向相反,可能意味着消极、不安,或许也可理解为怀旧,想回到过去/篇章开始的地方。这里搜到日本人写的围绕《情迷意乱》(也是《映画术》里的片例)的说明。列车从左往右→行进(驶向悲剧结局),加山雄三朝向→,与列车行进同向,意味着他心中没有伦理纠结(单线+死亡);高峰秀子则朝向←,与列车行进反向,“在这种分歧中看到局势的发展与本人内心的矛盾”“以电车的运动为情欲方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就是阻止其流逝的伪装”。

前述右开竖排转左开横排时,图像的镜像处理只适用于装饰性图片或粗略示意图,像《映画术》里的影片截图是绝对不可镜像的,会对画面造成实质性的改变。此外更广阔的领域是日漫,右开竖排完全改不了,日版啥样中文版就得照着原样方向做,因为日本漫画家在创作时大多就是基于从右往左←的阅读方向,一旦镜像,视觉动线全乱、人物动作出现纰漏(比如右手握笔变为左手握笔)、气泡框里的竖排文字方向也会有问题。这大概就是日漫引进版大多采用原教旨的右开竖排的原因吧。

话接如此,画面内人物从右往左←运动即意味着故事展开、向目标进发、时间流动,真人电影在拍摄时会受到光线、街景等制约,所以人物运动方向的象征性不够典型。而漫改类动画则没有此类局限,一个好例子就是《银魂》动画版的所有op和ed。据我观察,主角团在画面内水平方向的移动,从右往左←的比例超高,至少在90%以上。另外,剧中神乐想让银时给她买圣诞礼物那集,还直接cue到(银时)老爸不会注意到广告单上横着写的字,因为银时之前在看的日本报纸是竖排的。

最后,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翻到了爱因汉姆所著的《艺术与视知觉》,关于“左与右”他论述了一整节,虽然和我前面想的问题不完全重合,但也蛮有启发的,在此摘选部分文字供大家参考。

THE END
0.三分法四个交叉点构图(井字构图)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我们一般看一张图的时候,都是从左边这个交点开始,逐渐向右边这个交点移动,然后再由上向下两个交点方向来进行观看。所以构图画面我们就要充分的利用这个视觉习惯,使画面更加具有吸引力,我们一般首先考虑把主体安排在左上的那个点上,这个是重要的一个点,当然也可以放在右上方这个点上,然后jvzquC41yy}/onnrkct/ew45in?23t5
1.分享20个构图技巧,找到摄影构图关键点!16、从左到右的法则 这个理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就像我们平时从左到右读书,同样,在“读”一张图片的时候,也是从左到右的 17、画面元素的平衡 记得最初的“三分法”里,我们经常把重要的主题放置在网格线上 但有时候这样会导致画面失衡。为了克服这个弊端,你可以选择另外一个物体(第二重要)在画面的另一端 18、并列 并列是一种非常有力量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388671;>9;B>6a3744<:6886/uqyon
2.三角形构图的两个组成三个形态在简洁的海面背景下,三个点连续呈比较稳定的正三角形。一个简单稳固的三角形构图就形成了。 下图(图十九)跟上边相差不多的案例,只是这次是三个不同的元素,小船、太阳、游泳的人们。 三个元素也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的结构,画面简洁稳固。不错的表现了那时那刻海边风景。 jvzquC41yy}/onnrkct/ew45hwib;lv
3.摄影学习(5)4、 翻开的书+三分法构图,杯子位于九宫格的左下或右下角处。 5、 如4,加点生活气息,比如同一色系的衣服。衣服揉出褶皱,避免刻意的摆放。 6、桌角大法,+中心构图+一前一后,左右交错摆放 7、俯拍,加对角线构图,两个物体放在九宫格的对角交叉点。 jvzquC41yy}/lrfpuj{/exr1r1g4eA957779h>
4.“左右构图”你真的会用吗?“左右构图”是将版面分割为左右两部分,或通过设计元素的布局让画面整体呈现出左右的分布趋势,具有平衡、稳定、互相呼应的特点。 最典型的左右构图由“左图右字”或者“左字右图”两部分构成,图片及文字各占据一部分,形成左右两部分独立的空间,产生良好的阅读体验。 jvzquC41yy}/onnrkct/ew456:j4qru
5.构图知识讲解这种构图方法为两斜角相衬取势。或左下角与右上角相衬,或右下角与左上角相衬。如左下角与右上角有景物,则左上角与右下角留白或过渡,斜角相衬,有主有从,灵活多变,中间空透为好。构图方法很多,在于画家巧妙安排与运用,以上十种构图仅是其例,不可死守,应灵活机动发挥与不断创新。👆近现代 黄宾虹【仿戴进jvzquC41yy}/onnrkct/ew47:8|b6yq
6.这8个构图大法,够你用3年!这个海报,标题与右下方图案形成对角构图~ 这个则是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 这个比较具有艺术感的海报,对角从左上到右下~我们可以看到,对角式构图的设计感,比居中式的强很多。这也是因为,他更具有变化! 04.四角式构图上面的对角,是元素压住两个角, 但今儿个,寡人把另外两角也没收啦! 压住四角式的构图形式,就是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285769Bd326>4:;85:0nuou
7.平面设计广告怎么排版构图技巧注意事项用户习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看,视线会形成“F”的形状:先看顶部第一行(标题),然后左半部分往下扫(重点文字),最后看右下角(行动点)。比如课程宣传单,顶部写“XX课程限时优惠”,左边列课程亮点(用项目符号标出来,方便扫读),右边放学员评价,最后右下角放报名二维码,用户按F型看完,刚好了解课程+被打动+知道jvzquC41yy}/srszwg9777hqo1ptlƒ}1ItgqjrhaFgyjiw49539657mvon
8.掌握这20个构图技巧,让摄影技术瞬间提高这个理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就像我们平时从左到右读书,同样,在“读”一张图片的时候,也是从左到右的。 17、画面元素的平衡 记得最初的“三分法”里,我们经常把重要的主题放置在网格线上,但有时候这样会导致画面失衡。为了克服这个弊端,你可以选择另外一个物体(第二重要)在画面的另一端。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82486419=:5:55a361:<:763:/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