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年教师招聘小学教师基础冲刺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学校德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教育功能

C.个体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3.在加里培林看来,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

A.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B.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C.内部言语阶段

D.动作的定向阶段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是( )

A.参观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5.一切较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 )

A.思维

B.记忆

C.回忆

D.感觉

6.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7.艾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其人格发展的培养( )的时期

A.羞耻感

B.内疚感

C.勤奋感

D.孤独感

8.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企图用“堵”和“压”的办法去解决,就会产生矛盾,造成反抗;用“大禹治水”的办法,能使学生明白事理,提高认识。这反映的基本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C.疏导原则

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9.鲁班因茅草划破手指引发思考而发明了锯,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主要是( )

A.功能固着

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

10.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 )学校,保障分散的适龄儿童入学。

A.寄宿制

B.全日制

C.民办制

D.民办公助制

11.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导致学生这种行为的教师的领导方式最可能是( )

A.民主合作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12.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种条件反应是( )

A.正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3.原先学过“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现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这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辨别学习

14.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 )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A.12

B.18

C.24

D.20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

①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

②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③出版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

④教科书循环使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义务教育

2.成就动机

3.综合实践活动

4.晶体智力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动机产生的条件。

2.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

3.简述实施校长负责制成效与积弊。

4.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对“教育万能论”和“教育无用论”的认识。

2.试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一位母亲因孩子把刚买回家的一块盒装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中国的一个发明家被你‘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补救的方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到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会学会修理呢!”

试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对该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编辑推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D【解析】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3.C【解析】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者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内部语言阶段。

4.B【解析】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5.D【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6.A【解析】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7.C【解析】在培养勤奋感时期,多数儿童已进人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8.C【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于的描述就体现了疏导原则的涵义。

9.D【解析】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

10.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11.B【解析】放任自流型的教师领导方式中学生的典型反应为:不仅道德差,而且学习也差;在各方面都依赖教师,学生身上没有多大的创造性,没有合作,谁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12.B【解析】本题考查逃避条件作用的概念。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13.B【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14.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规定,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15.C【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一条和第五十九条规定。

二、名词解释

1.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4.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联系紧密,但它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外在条件是诱因。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是激发道德动机和进行自我监督的内心力量,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它左右着行为的决策与发动。当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为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个体通过自己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的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决定。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3.(1)成效:几十年的改革实践表明,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是成功的:①它理顺了学校里的党政关系,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②使校长及其他行政领导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③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水平。

(2)积弊:我国现行校长负责制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①简单的权力转移,制造出权力“中心”,学校决策权集中在校长个人手里;②法律建制不全,内控无力,党支部监督和教代会这两翼的制衡理论远未实现;③管理机制僵化,校长权力缺乏横向制约机制,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垂直关系明显,外控形式化;④民主思想和民主机制的长期缺乏等。

4.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具体表现如下:(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1)“教育万能论”和“教育无用论”是两个在教育功能认识上的误区。

(2)“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

(3)“教育无用论”是~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都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4)个体的发展,是其遗传素质、环境条件及自身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的作用,帮助个体实现发展目标。只有正确地看待教育在个发展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减少教育的负功能。

2.(1)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在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的同时,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教学。元认知能意识和体验学习情境中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并导致感情活动的形成,而成熟的学习调节与控制则能根据上述体验来监视并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使之自始至终伴随学习过程并适合于新的情境下的学习。研究发现,元认知监控策略的有效教学可采取以下技术:①出声思考;②写思考日志;③计划和自我调节;④报告思维过程;⑤自我评价。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反馈能改进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研究证明,如果降低训练的速度,增加反馈,使学生知道他们运用策略的不足之处,评价训练的有效性,理解学习策略的效应,或者体会到学习策略的确改善了他们的学习,学生就更有可能把学习策略运用于更为现实的学习情境中去。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是否自动化、学习方法的使用是否熟练,是学习策略持续使用和迁移的条件之一。为此,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策略训练的时间,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显得十分必要。

五、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老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的做法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求知的兴趣也正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同时,对学生多表扬也能够给学生更多信心,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2)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现代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4)新课程改革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这位教师给母亲的建议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爱好。

THE END
0.教育性教学的名词解释(全文)教育学教学法名词解释2 1.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2.观察:是一种特殊形成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3.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里形式 4.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5.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jvzquC41yy}/;B}wgunv0lto1y5mnƒj4hi<2oAx0jvsm
1.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教师招聘名词解释总结重点》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jvzquC41yy}/qq6220ipo8fjutyu1j4423=1687888:4a<3jvor
2.超职教育归纳总结:65个心理学专业名词解释事物思维记忆37.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38. 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 39. 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40. 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744=8:=:a3c:6;<=7726229zz|:4ivvq
3.2009年教师招聘考编心理学训模拟+答案(3)教育理论历年真题二、名词解释 1、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总是有间歇地加强或减弱,因此,注意也表现出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注意起伏。 2、一个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创造想象。 3、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jvzquC41yy}/cqygcenft7hqo1€igwyk1lobq‚znkn{o1;535/69/;>134?10qyon
4.贵州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044普通心理学大纲(复试)1、名词解释题 人格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人格概念理解和掌握。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简答题: 什么事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 【答案要点】 (1)定义: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品质:注意稳jvzquC41yy}/{wuzt|4dqv4p49=28=h5;0gtr
5.浙江省2013年4月自考00471认知心理试题A.正迁移 B.功能固着 C.负迁移 D.定势 19.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语言就是言语 B.语言是交际过程 C.言语是交际的工具 D.语言和言语不可分 20.下列哪个言语获得理论主要研究“词是如何代替具体实物信号而获得‘信号的信号’功能,并在词与词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言语系统” jvzquC41yy}/|skmcu/q{l1|jkovr4423:02A72169167mvon
6.2021年湖南11530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自考考试大纲以下属于礼仪的基本功能的有 A.促进交流B.提升气质C.塑造形象 D.教育示范E.帮助沟通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护士人文修养的基本内容是。 护士站姿时,两脚呈“V”字型,脚尖距离为。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jvzquC41yy}/|rpcqu}/ew4pgyy0:>8:89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