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

二、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三、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冬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

①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一脑和脊髓。

(3)脑的结构与功能:结构: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功能:脑干一生理活动中枢,如:呼吸、心跳。

间脑一调节内脏,调节内分泌激素。

小脑一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

大脑—保护、调节内脏和情绪,参与记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信息的转化;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1)助扩散和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

(2)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

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

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

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它门的不同之处是:(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及答案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

(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

人不是消极反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

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

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2〕提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此原则?〔1〕客观性原则〔2〕开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3、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5〕个案研究法。

4、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第一,日常生活经历证明第二,医学临床经历证明第三,科学实验证明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的联系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根底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觉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历在感觉与知觉活动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7、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

第二,对象的活动性。

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

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8、简述知觉活动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9、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制的干扰?〔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到达100%的稳固。

〔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

〔3〕防止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

〔4〕注意科学用脑。

10、简述区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根据这一遗忘规律他绘制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1、简述如何进展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屡次进展。

其次,复习要多样化。

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2、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13、思维与语言有什么系。

心理学简答题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简答题答案要点:(1)有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自觉与干扰作斗争;(4)注意实际操作。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案要点:(1)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第一,要让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第二,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第三,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多辨、多思;第四,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实践训练。

3.简述遗忘规律及避免措施。

答案要点: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避免措施:有效地组织复习;适当地超额学习;科学用脑。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案要点:(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博学广识;(2)教师应树立创造教育观念,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加强训练;(3)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5.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要点:(1)联系: 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②情绪受制于情感,情感作为比较稳定深刻的心理反应,一定程度影响着情绪的表现。

(2)区别: ①情绪更多的是表现为生理性,是生理需要满足与否而引发的心理体验;情感则更多表现出其社会性,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③情绪具有外显性,而情感具有内隐性。

6.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答案要点:(1)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2)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3)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求兴趣;(5)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学生学习成功。

7.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要点:(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

1.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有哪些?答案要点:(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简答第一篇:心理学简答心理学简答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2)揭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3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5.个案研究法.3.1为什么说脑是心里的器官?①日常生活经验证明②医学临床经验证明③科学实验证明总之日常生活经验.医学临床经验科学研究都证明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脑是心里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4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互相诱导.简述感觉和直觉的关系(1)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叠加;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即感性认识),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另外,感觉和直觉都属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

(2)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6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这是两者的联系;(2)区别:1。

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

所以,观察比知觉更具有理解性;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的相互作用;(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简答1、简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P8)答: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帮助人们顺利进行社会化;促进各项社会(生产)活动效益的最大实现;帮助人们尽可能获得幸福感。

2、简述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P13)答:确定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

3、简述影响感觉的因素。

(P49)答:刺激强度;感受性的个体差别;刺激的持续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补偿;实践的影响。

3、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P55)答: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4、简述知觉选择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并不能注意到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也不能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作出反应,只能有选择地对其中部分对象只觉得特别清晰,其余的对象则作为背景而只觉得比较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运动;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

5、简述记忆的概念及其种类。

(P83、P86)答:概念:个体对其经验的积记、保持以及再现。

种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6、简述感觉记忆的基本特点。

(P90)答:(1)进入感觉记忆的刺激信息完全依据该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以未加工处理的原始状态和被感知的顺序予以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视像记忆时间1S,声像记忆不超过4S);(3)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

7、简述记忆痕迹衰退说和干扰抑制说的主要观点。

(P102、P103)答:记忆痕迹衰退说:主要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心理学简答题第一章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心理学是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预测行为)(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该学派于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

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机能主义美?威廉詹姆斯。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

研究对象:意识的过程。

基本观点: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的注意。

三.行为主义学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心理知识简答题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和复杂。

本文将回答一些关于心理学的简答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域有哪些?心理学的分支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每个分支领域都以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来探索不同方面的心理现象。

三、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才能、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塑造自我形象和决策过程。

四、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式,它通过在刺激之间建立联系,使得一种刺激在先前没有引起反应的情况下,通过与其他刺激相连而引发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的著名案例是巴普洛夫的狗。

五、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由心理学家弗斯特在1957年提出,它指出人们会为了保持一致性,而调整与已有信念、价值观或行为不一致的认知。

当个体面临矛盾的认知时,会感到不舒服,从而通过改变信念或行为来减少认知失调。

六、人类对什么类型的人脸更容易产生亲和感?研究发现,人类对称美的人脸更容易产生亲和感。

对称美是指左右对称的人脸外貌特征,包括眼睛、鼻子、嘴巴等。

这种对称性能够传递个体的健康和遗传优势,因此在人类心理中引起良好的印象。

七、什么是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欲望、价值观等内心体验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

通过心理投射,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

八、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功能发生异常,导致个体行为和感受出现严重的异常或不适应。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学简答题1、简述激发与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答: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⑶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⑷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2、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3、简述心理辅导的内容。

答:⑴学习辅导;⑵人格辅导;⑶生活辅导;⑷职业辅导。

4、简述如何进行后进生教育。

答:第一,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第二,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第三,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第四,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⑴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⑵微格教学;⑶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6、简述有意接受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答: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⑴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⑵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有潜在意义;学生头脑中有同化新学习材料的知识;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

7、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⑴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⑶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接纳自己;⑷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情感;⑸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⑹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8、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⑴生物遗传因素;⑵社会文化因素;⑶家庭因素;⑷学校教育因素;⑸个人主观因素。

名词解释题1.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2.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认识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3、心理健康(广义):从广义上讲,心里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久的心里状态22.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焦虑(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事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6.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南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简答题1.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

.答:(1)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2.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答:(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3.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答:(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的与人的精神或是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3)从反应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4.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word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意识状态包括:(1)睡眠与梦。

(2)催眠。

(3)白日梦和幻想。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停止;(3)、生理变化。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其特征。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

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特征上,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感觉通道的特性、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人的兴趣和动机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9.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动态、活跃的系统,从事着信息的接收、存储、组织、改变和恢复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其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

10.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塔尔文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

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

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

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11.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1)编码和提取失败。

很多时候,发生遗忘的原因是信息编码的失败。

也就是说,信息从来就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

(2)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的结果。

(3)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4)压抑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1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1)及时复习。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13.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某事物的形象。

表象是在视、嗅、触、味等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象的作用(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14.想象有哪些功能?(1)预测和计划功能(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3)代替的功能(4)生理调节的功能15.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哪些步骤?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西蒙曾系统地研究过手段-目的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它的基本步骤包括:(1)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2)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3)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4)尝试新的子目标。

16.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致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17.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word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18. 如何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

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

因此,虽然鹦鹉能够逼真地模仿人类的语言,但由于它不懂其中的意义,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

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婴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动作为媒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

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19.语言的产生包含哪几个阶段?构造阶段;转换阶段;执行阶段:20.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21.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

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

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

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

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22.简要列出情绪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

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感觉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3)认知评价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23.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动机的特点: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等;安全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等;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24.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

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25.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

(1)良好师生沟通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

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有三个,真诚、接受、理解。

(2)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

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26.能力是如何分类的?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将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7.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斯皮尔曼认为,各种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他认为,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他指出,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在其后来的研究中,他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自然探索智力。

THE END
0.2013年研究生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附答案详解)A选择性繁殖实验B双生子爬梯实验C视觉悬崖实验D恒河猴依恋实验 22.婴儿大约在5周左右,能区分人和其它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并报以微笑。这种微笑是() A无意义微笑B内源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初中生反抗心理原因的是:() jvzquC41o0qfmnsgv0ipo8pcq{go1;5362:04B76364tj}rn
1.山大软件24年上半年人机交互复习山东大学人机交互知觉恒常性是可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视觉线索,为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 认知过程与交互设计原则: 认知分为两个模式: 经验认知:基于经验,熟悉和自动化的认知模式 思维认知:一种更加理性和有意识的认知模式 常见的认知过程: 感知和识别 注意: 注意作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通常为选择性注意(注意是用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jvzquC41dnuh0lxfp0tfv8F345:c7?<:;e5bt}neng5eg}fknu525B5878>1
2.高考答题技巧以20xx年高考考的新课标卷文言文题为例,考查文言实词的选择题中3个选项是在初高中文言课文里见过的:“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中的“翼”为“保护”之意,“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中的“徇”为“掠取”之意,“贼非吾主敌,盍趣降”中的“趣”通“促”为“马上、迅速”之意(题中解释成“归顺”,故错误),这3个实词和“ jvzquC41yy}/qq6220ipo8lcqmgp1><;66630qyon
3.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二)图中d代表视轴的辐合角度,a代表目间距,即两眼之间的距离,p代表观察的物体,s代表观察的距离。从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视轴的辐合角d取决于目间距和观察距离,即d = a / s. 2、单眼线索 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有以下几个:①物体的大小(根据物体大小估计出它的远近);②遮挡(一个物体挡住了jvzquC41yy}/|rpcq5<60lto1jznn89a43e3987228e22h63ayg8;;6:4772396822822
4.大脑如此嘈杂?对思考方式有惊人重要性大脑视觉神经元深度学习网络能否像大脑一样对刺激做出反应? 即使在视觉信息的第一个皮层处理阶段,在视觉皮层中,携带着眼睛输入信息的连接仍然是所有连接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大脑内部的差别甚至更大。大部分神经活动是各个大脑区域之间持续的交流互动,感觉输入有时似乎只在这种内部活动中起到调节作用。这与你在深度神经网络中见到的情况jvzquC41vgii0|npc0ipo7hp1f5g1;53;/62/;:1fqi.kqvhumiq2;8484
5.心理咨询师全国联考基础心理学样题及答案(四)2.视觉性言语中枢受到损伤,患者会发生()。(2.5分) a.失写症 b.失读症 c.不能理解字词含义 d.失语症 ★标准答案:b,c 3.素质是()。(2.5分) a.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b.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c.心理特征 ★标准答案:b,c 4.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2.5分) jvzq<84yyy4zwutq0eun1wjyu1712<45;2797h70jvsm
6.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最重要的是。题目解析 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最重要的是来自眼肌的调节与辐合活动。热门题目 1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计算机在发展过程中, → 2 欧洲联盟发行的“欧元”代替成员国的货币进入流通是在 → 3 CIS的性质包括() → 4 评论性按语成败的关键在于( ) → 5 下列现象中,属于替代性强化的jvzq<84nkctukkfq0eun1}trke545;:7:0nuou
7.光场领域深度估计3D视觉工坊经过以上两个线索可以通过赢者通吃(Winner Takes All,WTA)得到两张原始深度图。注意:对这两个线索使用WTA时略有不同,通过最大化空间对比度可以得到散焦线索对应的深度,最小化角度域方差能够获得匹配量对应的深度。因此二者深度可以分别表示为如下公式: 置信度分析及深度融合 上图中显示了两个线索随着深度层次而变化的曲线。接下来的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834:8667mvon
8.2025考研心理学真题及答案新东方版考研二、多项选择题:61~70小题,每小题4分,共1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61.人的一只眼睛失明后,失去的深度线索有( ) A.运动视差 B.视轴辐合 C.纹理梯度 D.视网膜视差 61.BD 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723641:<;77830qyon
9.香蒲对《设计中的视觉思维》的笔记(8)【第一阶段,几种不同类型的脑像素处理器,分别处理尺寸和方向,以产生边缘和轮廓,计算红绿色差和黄蓝色差,处理运动成分和立体深度成分。 他们同时处理视野中各个部分的信息。】 【第二阶段,中间层,通过各个信息建立起复杂的图案。】 在视觉处理层次结构的中间层,通过特征信息构建出复杂的图案。视觉空间被划分为标准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rguqnn4648<::>=1cptpvjykqp55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