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次伟大的探索,一种模式的形成
“防沙治沙光靠硬性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变输血为造血,用产业化的方式反哺沙漠治理,才能造福当地百姓。”
——王文彪
最初的亿利资源,对于防沙治沙的功用前景,认识远没有达到保护环境、造福百姓、回报社会的高度,那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亿利人必须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企业的发展问题而被动走上的防沙治沙之路。王文彪最初也只是大漠里的一名士兵,并没有幻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大漠上的将军和元帅!最初的他,只是为了盐厂的生存,为了亿利资源集团公司的顺利发展,希望自己能像路边的一棵树,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古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脚下的路一旦走开,前景豁然开朗。也就是在最初的被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才逐渐形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治沙用沙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绿化工厂和带动周边,从防沙护厂到护路、护河的三步跨跃,达到了建工建农、建沙建人、惠民富民的美好愿景。
穿沙公路的修筑,库布其绿色长廊的形成,以及亿利甘草种植规模化的形成,使得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已从企业消极地分析自己的运费、防灾护厂,到积极走开放开发的道路,与农牧民群众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起进行生态大会战,一起改善自我的生存条件。此时的亿利人,已经完成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产品到产业,由对抗到顺应,由资源到支柱,由输血到造血,由单一的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到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为沙区农牧民寻找致富路的角色大转变。
既要让企业发展壮大,为职工谋利益,又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进行治沙绿化,同时扶持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王文彪和他的亿利集团,就是在这种极度的困顿与矛盾中,积极寻求出路,一种沙产业的模式逐渐形成:农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以劳务有偿种树,企业用经济林和中药材做绿化,农牧民有收入,公司有钱赚,生态有改善,一举多得。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亿利资源与当地农牧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分区治理的模式,通过农牧民“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补偿的形式,亿利资源集团公司与当地3000户农牧民签订了合作协议,陆续整合了150多万亩荒漠土地,并通过围封限牧、围封飞播、大自然修复和林草药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成熟做法,使亘古荒漠三十年之间变成了一座水草丰美的生态绿洲,为沙漠生态产业化的形成创造了优势,同时也提高了周边群众致力于沙漠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使数万老百姓从中受益脱贫。
2006年,在杭锦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又大胆尝试并实施生态移民,投资2000余万元,建造了道图嘎查亿利新村,将散居在60万亩沙区和大漠深处的牧民陆续迁移出来,为36户牧民每户提供了106平方米的标准住房。房内配置了土暖气、自来水、照明电、通信电缆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让久居大漠的农牧民彻底结束了游牧生活,让他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开始了集约化的生产和定居生活。农牧民从沙漠走出来,让沙漠有了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的时间和空间,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工程过程中,打造了1000平方公里的大漠生态无人区。加之大规模飞播和植树种草,使大漠腹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大幅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尝试。
亿利资源在实施沙漠生态产业化过程中,当地农牧民的角色也得到转变,他们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田间的工人,每年有近万名农牧民参与到库布其的生态建设中来,每人每年可获取近6000元的直接劳务收入。
39岁的斯仁巴布是库布其沙漠地地道道的牧民,憨厚老实,吃苦耐劳。然而,面对黄沙漫漫的库布其沙漠,无奈到令人绝望,除了黄沙就是黄沙,沙漠阻隔了所有与外界的联系。无水、无电、无路、无医疗、无植被,这样的生存环境,任凭力气再大,沙里过得还是苦日子。巴布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牧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沙漠,巴布还有两个妹妹,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来维持生计,一年到头,难以解决温饱。吃饱穿暖,就是全家人的奢望。
现在巴布和其他牧民都如愿以偿住上了明亮的新房子,路通了,电通了,水有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彻底结束了。他们也有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和渠道;巴布和牧民们参加了民工联队,参与了沙漠生态经济建设。牧民人均年收入由十几年前的几百元增长到现在的3万多元,由原先的缺吃少穿变为现在的丰衣足食,由原先的骑骆驼穿沙放牧到现在开汽车植树种草,小时候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巴布夫妇在牧民新村经营餐饮,因为勤快能干,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巴布的女儿云梦莎就读于亿利东方学校,学习成绩优异,是个好苗子。
“草原请你来”、“大漠人家”、“马兰花”等特色蒙古族餐饮在当地兴起,地道的手把肉、醇香的奶茶和美酒、朴实的民风及热情好客的蒙古族朋友,让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能感受到淳朴的蒙古风情和浓郁的草原文化。
靠沙吃沙,来库布其沙漠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10年,巴布与牧民新村两个村民共同承包了沙漠旅游区“一沙两湖”沙漠越野项目,吸引来一拨又一拨的越野爱好者。巴布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人多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现在巴布跟他的合伙人拥有大冲浪、农夫、UTV、VJ、大沙陀等16辆沙漠越野车,还雇佣了十多位专业车手。辛苦运作两年,成本收回。年底算算帐,除了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每家拿到手中的,有十万多元。
当然,他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根是牧民,只不过在前边要加个“新”字,最大的新,就是由生态难民蜕变成了生态建设者。在旅游区见到他的时候,他高兴地说:“如今我的每一笔收入都是纯天然的、绿色的!”
和巴布一样,如今在亿利资源的润泽下受益颇深的牧民有很多。杨楞是内蒙古杭锦旗宝日忽术嘎查的一位牧民。这里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是闻名世界的“梁外甘草”之乡。过去,牧民们“来钱的办法”除了放羊,就是采挖野生的甘草。2001年,亿利集团大力开发沙产业,投资建设了GAP中药材基地,带动这里的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杨楞说:“我们卖掉满圈的山羊,跟着亿利集团种植甘草,全嘎查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200多元。”
杨楞抓着一把手指头粗的甘草,兴奋地算起帐来:去年投资17万元,人工栽培了1万多亩甘草,照现在的长势看,明年就是甘草的收获期,每亩地除去成本净收入能达到200多元。他激动地说:“我投到地里17万,每年收入至少70万。而且,这样的投入是一次投入,永续利用,终生获利。”
此外,亿利人经过30年的实践,成功探索出了“甜蜜事业”模式,即“甘草治沙改土扶贫”,这是一项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的扶贫模式,亿利通过甘草种苗、技术服务和订单回购“三到户”的模式在沙区进行大规模“公司+农户”的甘草合作种植。甘草固氮量大,改土效果明显,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亿利自创的“让甘草躺着生长”的技术,可以让1棵甘草治沙的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治沙效率提高十倍,农牧民又有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农牧民种植1亩半野生化甘草的年收益在450元左右,而且两三年就可以把沙漠变成良田。“甘草治沙改土扶贫”已成为“库布其模式”的核心正在其他沙漠地区成功复制推广。
亿利的“心”在内蒙古,在鄂尔多斯,“情”在杭锦旗,亿利的“根”永远在库布其。作为鄂尔多斯的本土企业,亿利在自身壮大的过程当中,从未忘记身上的责任——助力杭锦旗“整旗脱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亿利的沙漠生态产业和治沙扶贫事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投入的资金相当于之前20多年的总和,助力杭锦旗3年成功减贫12909户,36015人。
2016年,亿利资源依托近沙漠生态产业扶贫实践,全面参与杭锦旗脱贫攻坚,与杭锦旗扶贫部门和帮扶单位共同发力,精准施策,助推杭锦旗“整旗脱贫”,通过畜牧养殖产业扶贫、生态种植产业扶贫、劳务输出就业扶贫、光伏扶贫、与杭锦旗政府共同打造杭锦淖尔扶贫新村、千名党员扶千户党建扶贫、甘草种植长线产业扶贫等行之有效、细致入微的扶贫措施,将绿色一点一点播撒着,将扶贫之路一点一点延伸着。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天天地富裕起来了。
四 义利兼顾,福泽万民
只要我们有‘夸父逐日’的勇气,‘大禹治水’的精神,‘愚公移山’的决心,我们还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是河就趟过去,是涧就跳过去。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没有攀不上去的山!”
——王文彪
人们都说,王文彪在治沙扶贫的道路上已经上了瘾。
这个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已经不再是先前那个只盯着企业的发展效益,只关注于一部分人的脱贫问题的企业了。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留下”,让王文彪和亿利资源集团的每一位员工心潮激荡、豪情万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资源增值——这才是沙漠地区实现小康社会最完美的发展模式,也是王文彪和每一个亿利人更广大的梦想。
为了让亿利集团成为纯粹的生态企业,为了他梦想中的沙漠生态全产业链,王文彪忍痛关闭了在亿利人心中举足轻重的根据地——老盐厂。当年修穿沙公路也是为了救活盐厂,如今关闭它,却是为了更浓烈、更广阔的绿色梦想。
“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三十年来,亿利正是一边摸索一边采用这样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按照“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贫困户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机制,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发展起了一、二、三产融合互补的千亿级沙漠生态循环经济,共治理库布其沙漠6353平方公里,累计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从不到400元增长到目前1.4万元。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亿利积聚能量,把库布其沙漠从一片“死亡之海”打造成为一座富饶文明的“经济绿洲”,从当初被动治沙、朦胧扶贫逐步探索出“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切都在创新。
也正是不断地创新,拔掉了深埋在沙漠里那世世代代贫穷的根。
科技研发创新。1988年以来,亿利资源集团累计投资10亿元用于科技研发创新,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全球第一所企业创办的沙漠研究院、全球土壤地理信息大数据和微生物数据库、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并在生态修复、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中蒙药业等领域创新研发了水瓶插林法、网格法、近自然状态造林、甘草平移法、水气法、甘草新苷、容器植树、灌木林平茬复壮、生物肥料、复合生态光伏、盐碱地改良、甘草治沙改土以及苦咸水治理等112项专利技术和100多个生态工艺包,收集保存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目前正在全力攻克沙生优良乡土耐寒耐旱耐盐碱种质产业化、机器人生态修复、太阳能提水、土壤地理信息大数据、特色沙生植物和林果有益成分提取及产业化、物联网生态技术以及高端生物有机肥料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等重点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技术。
生态产业创新。亿利资源集团把库布其沙漠科学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生态开发区,在修复保护沙漠生态的基础上,创新“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沙漠生态产业发展理念,先后投资380亿元,创造出“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建成达拉特循环经济工业园、库布其生态工业园、生态光伏基地、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旅游基地、200万亩甘草中草药基地等多个产业基地,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成功实践了亿利独创的沙漠生态经济学。目前,亿利“甘草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已经覆盖我国几大沙区,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启动新一轮甘草治沙改土扶贫项目,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分配机制创新。以200万亩甘草为例,亿利资源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沙漠土地和种植管护,“甜根根”带动了5000多人脱贫致富;被专家称为“种草、养殖、发电、治沙、扶贫”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扶贫新模式的光伏板清洗+光伏板下种植牧草扶贫工程,带动了项目周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而在沙漠腹地的沙漠旅游区周边的农牧民,有的开办农家乐、特色超市,有的为亿利种植有机蔬果,养殖牛羊,都通过亿利资源集团的多元产业和增值链条,“一人就业,一户脱贫”,实现了增收致富。
这种源于亿利人大胆创新的双赢格局,为沙漠带来的不仅仅是致富的脚步,还有一种理念在传播——亿利需要创新,沙漠需要创新,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老百姓也需要创新,而一切发展带来的最终愿景,就是能够让身处大漠的人们,尽快致富脱贫。
如今,这个以防沙治沙、国土绿化为愿景,以造福一方、脱贫攻坚为为己任的亿利集团,已将“亿利”一词的含义不断拓展,延伸为福泽万民,义利兼顾的大格局、大胸怀和大手笔。
2016年两会期间,王文彪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亿利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情况的同时,再一次向总书记立下了5年再治沙1万平方公里,带动脱贫10万人的军令状。
此时,亿利治沙扶贫的脚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库布其沙漠,至此,针对西部沙漠、青藏高原以及河北张北地区的新一轮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计划也已经正式启动。亿利已将将绿色播种到更广的地方,将扶贫的春雨播撒到更多地方,惠泽到更多的地区和更多的百姓。
亿利出的第一张牌,就是实施西部沙区甘草扶贫。亿利集团将三十年甘草治沙改土扶贫的模式又一次推广,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在我国西部荒漠化沙区广泛推广。目前,亿利甘草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已经覆盖我国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截至2017年4月, 已完成甘草控制面积104万亩,落实扶贫人口12640人。
亿利出的第二张牌,是在京张地区推行“50+50+150”整体扶贫计划。亿利集团靠自有技术,按照“板上发电,板下育苗,企农合作,绿富共兴”的模式,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张北县建设50兆瓦集中式电站、50个村级电站,并正在争取150兆瓦生态光伏指标。目前,项目正在全力施工,确保6月30日前并网发电。项目达成后,将直接扶贫1.5万人,占张北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亿利出的第三张牌,是开展西藏高寒地区生态扶贫。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弱,全境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息息相关。亿利集团与西藏自治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致力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扶贫攻坚,重点做好大江大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通过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带动流域内百姓脱贫致富。
亿利出的第四张牌,是通过大型的PPP生态修复项目,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目前,亿利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怀来、张北,贵州安顺,湖北京山,西藏拉萨、山南,青海西宁、海西等地区启动有PPP治地治水项目。这些项目带动9000多人参与生态修复,人均日工资在150至200元,实现了一人打工一户脱贫。
“ELION”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有至高无尚、卓越成功的意思,更表达和传递了一个“向前看、充满自信、有驱动力和奉献精神、直至最佳和成功”的信息。同时,ELION的数量涵义超过了百万(Million)、十亿(Billion)和万亿(Trilion)。这是亿利资源集团用三十年锲而不舍的治沙精神汇聚而成的绿色中国梦,它代表着亿利资源企业的愿景:追求至高无尚的绿色事业,打造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沙漠绿色经济企业,福祉全球,追求超越利润的绿色生态企业。
三十年来,亿利集团坚持治理沙漠,创造了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绿洲,并把生态当生意做,将保护生态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工业、生态光能、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六位一体”互促共进的生态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沙漠生态产业趟出新路子、锻造新模式。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
这是亿利集团在担纲了这个宏大而又艰难的主题三十年后,交给杭锦旗人民,交给鄂尔多斯,交给中国,交给世界的一份满意答卷。
这是王文彪代表亿利集团立下的又一个关乎世界绿色生态的军令状。
这也将是一群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心系天下、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亿利人即将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又一个全新的起点。
尾音
天堑变通途,道旁绿正浓。
此时,蛮荒和死寂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脉脉黄沙带来的沉重随之离去,肥沃与精彩滚滚而来。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与利用,改变了杭锦旗,改变了鄂尔多斯,改变了中国西部,改变了世界对沙漠的印象。沙退人进,沙治天晴。亿利资源集团公司的创举,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擦亮了一片天,涂绿了万顷地。
来源于沙漠,回归于沙漠,造福于沙漠。
三十年来,这一支隐忍勃发的队伍,用一个又一个浸透着汗水与泪水的足印,诠释着“沙漠中可以见绿,沙漠中可以行人,沙漠中更可以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灵动景象”的美好愿景。他们用责任和爱,在治沙播绿,攻坚脱贫和改变人类生存环境,拯救人类生存空间的道路上写下了一串串可歌可泣的故事。
三十年来,亿利人与沙漠不离不弃,和谐共长。他们将一行行先行者跋涉的坚实脚印,印刻在铮铮的沙胫漠骨间,印刻在不断蔓延的青山绿水间。
根在大漠,爱在弓弦。
这是亿利人三十年怀揣绿色经济梦想从不言弃的精髓韧骨,是亿利人创造的义利兼顾、福泽万民的发展愿景,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舞,绿色与黄沙最美妙的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