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沙丘在热风中断续流动,谁能想到,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亘古荒原,如今正孕育着金色的稻浪与鲜活的海鲜?在新疆和田地区的盐碱滩涂上,pH值曾高达11的苦咸水,经过"脱碱降盐"技术的点化,化作青蟹游弋的家园;在岳普湖县的戈壁荒滩,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海水稻正将含盐量24‰的"白花花"盐碱地,改造成亩产超500公斤的"米粮川"。新疆,这个中国最干旱的地区,正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在沙漠画卷上书写着"点沙成金"的时代传奇。
在和田县稻香村的万亩稻田里,维吾尔族农民阿卜杜热合曼正驾驶着插秧机穿梭在田埂间。这片曾被黄沙掩埋的土地,如今稻穗低垂,随风泛起金色涟漪。 稻香村原名阿亚格墩村,过去虽有喀拉喀什河灌溉之利,但盐碱化的土壤让水稻亩产常年不足300公斤。"地里泛着白花花的盐碱,插下去的秧苗没几天就蔫了。"村支书庞宇航回忆,2018年,农学院专家、干部和村民组成攻坚小组,用三年时间完成"改土、治水、选种"三大战役——通过深翻土地释放盐分,铺设暗管排盐系统降低水位,最终选定耐盐碱的"新稻1号"品种。如今,这里的水稻亩产稳定在600公斤,村民人均收入从5000元跃升至14600元,昔日的"沙荒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稻香村"。
更令人惊叹的是沙漠温室里的"水稻革命"。 在和田万亩沙漠设施农业产业园,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用LED灯光为水稻"定制"光合作用,让这种传统上需要120天生长周期的作物,在60天内就能成熟。"我们给水稻装了'生长加速器'。"首席科学家杨其长指着三层立体栽培架解释,通过精准调控光照、温度和营养,这里的水稻一年能收获5茬,亩产超5000公斤。最妙的是温室顶部的冷凝回收系统,将植物蒸腾的水分收集净化后重新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2024年,这项"沙漠水稻快繁技术"获评"全球干旱区农业创新典范",让世界看到了沙漠变粮仓的可能。
在岳普湖县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团队的"海水稻"正续写着奇迹。 这片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土地,土壤含盐量曾高达17‰,pH值超过8.0,被视为"农业荒漠"。2018年,科研人员带着耐盐碱稻种在此"拓荒",通过"四维改良法"——物联网监测水盐变化、土壤调节剂改善结构、抗逆性水稻扎根生长,三年后,土壤盐分降至3‰,亩产从最初的300公斤提升至548.53公斤。"现在这片地不仅能种水稻,冬天还能种小麦。"当地农民布合丽·沙迪尔笑着说,她家60亩地的收入,足够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截至2025年,新疆海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昔日的盐碱滩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粮仓"。
"快看,这只青蟹有半斤重!"在阿拉尔市十六团的养殖基地,浙江客商徐雪君捞起一网青蟹,蟹钳泛着绯红色的光泽。 谁能想到,这些本该在东南沿海生长的海鲜,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盐碱水中安了家。2024年5月,3万只三门青蟹苗从浙江台州空运至此,经过4个月的"沙漠特训",蜕变成"青背、黄肚、金爪"的优质成蟹。"最难的是把pH值9.5的盐碱水,调成青蟹喜欢的8.0。"宁波大学教授王欢蹲在蟹塘边,手里的检测仪正显示着水质数据,"我们每天补充钙、镁离子,就像给水体'调配营养液',现在成活率能达到85%。"
在和田地区的水产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的丰收场景同样令人震撼。 基地负责人王辉站在池塘边,看着工人们将一网网活蹦乱跳的对虾装车,脸上满是自豪:"这片地以前连草都不长,现在每亩能产虾800公斤,按120元/公斤算,效益比种棉花高十倍!"2024年,和田地区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产值3.8亿元,带动2000余人就业,人均月工资3600元。更妙的是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经过益生菌净化后,这些"肥水"被用来灌溉周边的苜蓿地,形成"养殖-种植"的生态链,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科技的突破,让沙漠海鲜的"菜单"越来越丰富。 在图木舒克市红旗农场,新疆时时鲜水产公司的大棚里,珍珠龙胆石斑鱼在恒温池中游弋。"这些鱼从海南来,坐了20小时飞机。"技术人员黄光介绍,通过模拟海水微量元素配比,这些"海洋贵族"在盐碱水中长势喜人,6个月就能长到1公斤,售价150元/公斤。公司还养殖东星斑、生蚝等高端品种,8项专利技术让"零排放"养殖成为现实。2025年,该基地年产海鲜130吨,不仅供应新疆市场,还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内陆,让"沙漠产海鲜"从神话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在沙雅县的治沙指挥部,32岁的技术员阿依夏木古丽·吐尔洪正盯着智慧大屏,200多个监测点实时传回土壤湿度、风速等数据。 "以前浇水靠经验,现在系统自动调度滴灌,节水率提升40%。"她轻点鼠标,远处的棉田便开始精准灌溉。这种"科技治沙"的场景,在新疆已成为常态。2025年启动的"沙漠边缘林草带建设项目",整合了多源遥感、抗逆种质培育等技术,选育出10种耐旱林草,使林草耗水量降低20%,亩均效益超500元。在策勒县,智能种植机器人每天可栽种15亩罗布麻,成活率比人工提升27%;全自动草方格机械则将固沙效率提高5倍,成本降低40%。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迸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在哈密市二堡镇,千年坎儿井与现代循环水养殖技术完美融合。"坎儿井水恒温18℃,正好养冷水鱼。"春雨农牧合作社社员刘昊说,他们利用暗渠水流的天然温差,建成10个鱼塘,养殖虹鳟、中华鲟,年产能25吨。而在吐鲁番柳树泉农场,改造后的坎儿井与滴灌系统结合,葡萄种植用水量从每亩1200方降至795方,"以前漫灌时,葡萄烂果率30%,现在滴灌加高架栽培,精品果率提升到80%。"种植户孙建强笑着说,他家20亩葡萄的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产业链的延伸,让"沙疙瘩"变成"金疙瘩"。 在沙雅县的肉苁蓉加工车间,工人正将鲜品切片烘干。"这东西以前当柴火都没人要,现在做成化妆品,每公斤能卖1300元。"金胡杨集团副总经理王丽拿起一瓶肉苁蓉精油,"我们和新疆医科大学合作研发,产品已经卖到哈萨克斯坦了。"该县1.08万亩肉苁蓉基地,通过机械化接种技术,亩产从80公斤提升至200公斤,带动1000余人就业,采挖期夫妻档日收入可达800元。在于田县,90后姑娘如克牙木·吾加布拉返乡种玫瑰,通过电商销售玫瑰酱、精油,年销售额超20万元,"沙漠玫瑰不仅美,还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站在和田县的治沙观景台上远眺,3046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林"如绿色飘带,将黄沙牢牢锁住。 2024年11月,这条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正式合龙,使当地沙尘天气从每年179天减少至128天。"以前沙子能埋到房檐,现在出门能看见胡杨了。"于田县农民艾力·麦麦提感慨道。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改善带来了民生红利——全疆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年产值43.7亿元,形成"种梭梭、养苁蓉、摘玫瑰、卖海鲜"的多元产业格局。在三十八团,"梭梭+肉苁蓉"模式让2.2万亩沙漠变绿洲,职工刘志勇说:"团场每亩补贴500元,我种60亩肉苁蓉,去年收入10万元,这'黄色沙漠'真成了'绿洲银行'!"
在策勒县津南新村,温室大棚里的小番茄正泛着红光,村民古丽拜合热姆·艾克木算起了增收账:"以前种棉花,每亩收入2000元,现在种番茄能收5000元,还能在大棚打工,每月3000元工资。" 这个曾被风沙困扰的村庄,通过"喷灌+滴灌"节水技术和多元化种植,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土坯房变成了安居房。而在墨玉县,3.4万亩棉花地旁种上了防护林,民丰县的10万亩中药材基地里,甘草与红柳共生,于田县的10万株玫瑰在沙海中绽放——新疆正用绿色发展的画笔,在沙漠边缘描绘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生动图景。
从稻浪翻滚的田畴到鱼虾欢跃的池塘,从固沙成林的梭梭到香气四溢的玫瑰,新疆的"点沙成金"之路,不仅是农业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在这里,每一粒稻谷都凝结着科技的力量,每一只青蟹都承载着创新的勇气,每一株梭梭都见证着生态的蝶变。当全球干旱地区面临土地荒漠化的挑战时,新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鲜活答案:只要心怀敬畏、勇于探索,"死亡之海"也能变成"希望之洲"。这不仅是新疆的奇迹,更是人类用智慧点亮沙漠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