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不同时期古玉、玉勒子及玉管的孔道特征总结,结合了钻孔工艺的演变与各朝代技术特点:
1.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
工具:石质骨质木质桯钻、管钻
特点:典型'喇叭孔'(外大内小)质,对钻孔形成明显台阶痕
孔道粗犷,对接误差明显
良渚玉琮常见管钻台痕
- 孔道特征:孔道多由石质或骨质桯钻(实心钻)双面对钻而成,孔口外扩明显,呈喇叭形,中间对通处孔径较小。孔壁因解玉砂摩擦而较光滑,但可能存在不规则螺旋纹。
- 工艺背景:使用桯钻配合解玉砂,工具硬度低,钻孔效率低,需反复调整钻头位置,导致孔道形态不规整。红山文化玉器常见此类孔道。
文化期的孔道通常由石质、骨质或木质桯钻(实心钻头)带动解玉砂,双面对钻完成。由于打孔工具硬度低,所以打孔效率极低,刚开始打孔时钻头不易固定,容易游走,所以孔道口明显外扩,孔道则又大又亮,中间对通的位置明显内收,对通位置的孔径明显小于孔道口。
---商代晚期
工具:青铜桯钻+解玉砂
特点:双面対钻螺旋纹孔道呈'锅底状'收口
孔壁残留断续螺旋磨痕
商代孔道底部多呈喇叭形
商代先民用青铜研磨孔道明显比早期的骨质、木质工具效率高得多,但由于青铜的硬度仍然较低,相对于加工对象田玉和天河石(莫氏硬度6-6.5)、玛瑙(6.5-7)等高硬度的材质来说,青铜打孔的效率依然很低,加上刚开始打孔时钻头不易固定,容易游走,所以孔道口明显外扩,孔内壁依然光亮且有内收的情况(依然有石器时代孔道的影子,但孔壁相对规整,旋纹很多)。
2. 西周至春秋时期
到了成熟青铜时期
- 孔道特征:孔道呈直筒状,孔壁光滑,制作精细,孔径较小,体现高超的玉器加工技术。部分器物采用单面钻孔,孔口边缘可能出现崩边现象。
- 工艺背景:青铜工具普及,桯钻技术进一步优化,钻孔稳定性提高,孔道逐渐规整。
有了商代祖先六七百年使用青铜的经验,西周的先民已熟练掌握使用青铜工具进行打孔的方法;加上青铜的配比和铸造工艺的不断演进,西周至春秋珠玉的孔道口外扩情况已远没有之前那么明显。
对于薄的器物,他们可以从一侧直接钻通至对端,不再像之前一样需要双面对钻打孔了。这样钻孔留下来的痕迹非常容易辨认:一侧的孔道口明显大于另一侧;
对于长孔道器物来说,孔道口的直径则明显大于中间位置的孔径。孔道边缘轮廓清晰犀利、孔道内能看到旋纹。
---
3. 春秋战国时期
- 孔道特征:孔道内出现台阶状钻痕,部分呈喇叭形,孔壁略显粗糙,但整体工艺水平较高。双面对钻逐渐减少,单面钻孔增多,孔口外扩程度减轻。
- 工艺背景:青铜工具成熟,开始尝试管钻技术(空心钻),孔道直径缩小,追求精致化。解玉砂颗粒控制更精细,孔壁螺旋纹更规律。
考古结论认为中原的铁器始于春秋时期,之后铁器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在战国至汉代逐渐得到推广使用。战国时期的珠子和玉器孔道有大有小,可以推测打孔工具既有铜器也有铁器。打孔方式明显成熟很多,孔道口外扩程度较小,且孔道相对平直。由铜桯到铁桯,较细长的玉管内孔也可打的很直,但如果两面钻,有时也会出现台阶痕,只是外大里小的喇叭口形状已基本不见。
---
4. 汉代
工具:铁制桯钻
特点:孔道更精细规整保留手工螺旋纹但更连贯
出现斜钻孔道(45度角)
- 孔道特征:孔道较直,多采用管钻法,孔壁光滑且可见旋转痕迹。部分孔道两端对钻略有错位,形成中间弯曲特征。汉代玉璧等大孔器物多用管钻,孔壁残留深浅不一的螺旋纹。
- 工艺背景:铁器工具普及,钻孔效率显著提升,管钻技术广泛应用。孔道直径增大可能与佩戴需求及工艺简化有关。
进入铁器时代—汉代及以后汉代几乎全面进入了铁器时代,加上先民对打孔工艺的不断沉淀,汉代以后先民已经可以用铁制工具打出口部平整无外扩、孔道平直的长孔道了,随着铁制工具的不断演进和不断成熟,汉代以后珠玉的打孔技术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这种先进的打孔工具和打孔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
5. 辽金时期
- 孔道特征:玛瑙珠等器物孔道形态不规则,呈“蚯蚓状”,不够平直,孔壁粗糙,可能因高速钻孔振动导致。
- 工艺背景:金属工具进一步改进,但钻孔时转速快、稳定性不足,导致孔道形态波动。
---
6. 宋元时期
- 孔道特征:孔道深而细,采用深孔钻技术,孔壁光滑,孔径较小。部分玉勒子采用对钻法,孔道两端较直,中间略有弯曲。
- 工艺背景:铁制工具精细化,管钻技术成熟,孔道修磨工艺进步,追求细腻效果。
机械钻孔痕迹初现(少量)
---
7. 明清时期
- 孔道特征:孔道高度规范,孔径适中,孔壁光滑如镜,无明显螺旋纹。部分孔道经过二次修磨,痕迹被掩盖。明清玉璧等大孔器物孔壁垂直,边缘无崩裂。
- 工艺背景:钻孔工具(如铁制管钻)和机械技术达巅峰,配合解玉砂控制精细,孔道工艺趋近完美。
---
5、工艺演变与鉴定要点
1. 桯钻与管钻的区分:
- 桯钻:实心钻,孔道外大内小,螺旋纹粗且不连续,常见喇叭口(新石器至商周)。
- 管钻:空心钻,孔道平直,残留同心圆螺旋纹,双面对钻可能形成“台痕”(汉代以后主流)。
2. 孔道尺寸趋势:新石器至商周孔道较大,春秋战国缩小,汉代增大,宋元再缩小,明清更精细,反映审美与技术双重影响。
3. 真伪鉴别:
- 真品孔道自然磨损,螺旋纹断续、方向不一;仿品孔道边缘锐利,螺旋纹细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