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沁色要点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所谓古玉,大多是曾经入土而又被挖掘出来的玉器,这类玉器大多有沁色,其沁色是古玉的特征之一。收藏投资古玉,学会识别沁色十分重要。

不同的玉文化有不同的沁色特点,红山文化的沁色特点与良渚文化的沁色特点不同,良渚文化的沁色特点又与齐家文化的沁色特点有差异。不同的玉文化的沁色甚至形成了一系列专有名词,如红山文化有风吹云沁色、沙坑点沁色等等;良渚文化有金属晶体沁色、枯树杈沁色、雾水白沁色等;齐家文化有灰坑白沁色、霜冻挂沁色、陶罐片沁色等。

古玉沁色的变化丰富,分布不固定,过渡也很自然,深入肌理,很有层次感,并且还伴有土蚀、缝裂(通常说的出土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现象,所以用水把外表泥土冲掉后,玉器表面会很干净,绝不会是脏乎兮兮的。

玉器入土,在土中受酸化作用而改变了它的色泽,有时变得五颜六色,比未入土前更好看。从土中发掘的玉,因为受到土中的酸化作用,玉的表面就会产生分解,裂痕循着玉石的脉络而深入到内部。因为含有铁质的酸化,就会变成琥珀黄,或者变成深褐色,也有的时候会变成黯黑色。”

玉器阴阳面受沁会不一样,阴面的受沁程度,沁色变化较阳面厉害。假货沁色则两面一样,没有明显变化。盘玩时,原来玉表看不见的沁色会显现出来,假货盘玩过程中,沁色基本没有变化。

收藏出土古玉讲究沁色的好坏,沁色决定收藏价值。如一些矿物质如水银等,沁入玉体中,如果沁得好,称为巧沁,十分值钱。

如果玉器是受土壤中的矿物颜色影响而形成的沁色,盘玩或者泡到温水时,会出现掉色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多玉友不了解,更不清楚它的成因,在鉴定的时候,一见掉颜色就会认为是化工染料染色,判为假货。其实,这种现象鉴定也很简单:只要做一下PH值试验便可以一清二楚。有沁色的玉器,用开水烫后,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呈中性,极个别因为土壤的酸碱度不同而有例外,但PH值变化不会很大。

沁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或淡化的。通常来说,古玉原本十分美丽,但是在古玉刚刚出土的时候,是看不出这种颜色的,因为它的外表蒙着一层土锈,蒙蔽了原来美丽的色泽。  收藏者要小心而慢慢地除锈叫做脱胎。

在放大镜下观察古玉,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分布自然。如果玉器内部出现了黑色小沁点,在盘玩过程中,这些沁点会成鸡爪状扩散延伸。伪古玉不可能做上这种小沁点,更谈不上变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玉质好的玉器,造假一般不做伪沁色。

古人以玉为崇高之美的对象,生而佩玉,死而以玉殉葬,便沿袭成风。这些附葬物随着人入土,年深日久,相邻的矿物质便渐渐渗透到玉里,使原来的玉色和玉质产生了变化。鉴别古玉的沁色之美便是收藏古玉的魅力所在。

THE END
0.以今臆古说玉器这篇日志原是年初岭南行记的第三篇——“玉石之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周玉器精品展”的图影志,本来并不打算详写,可在看了蓝翼老师的相关相册之后,一时技痒,忍不住想选几件商周玉器好好说一说。 早先有一阵常关注先秦玉器,只是近几年失却了兴趣,以前写的《说殷墟玉器》、《说良渚玉器》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4A5593;34
1.探索沙坑古玉的独特特征与鉴别方法鉴别沙坑古玉需要从多个角度实行综合考量。观察玉器表面的包浆和侵蚀痕迹。真正的沙坑古玉由于长期埋藏于沙土之中,表面会形成一层细腻的包浆,且具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这些痕迹可作为判断真伪的必不可少依据之一。检查玉器的造型和纹饰。沙坑古玉的造型精美,纹饰清晰,符合古代文化的特点。同时要留意观察玉器的线条是不是流畅jvzquC41yy}/ew}fu0ipo87246hbkzn1he}fpqzc13;73B:80jznn
2.汕尾市民网这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出土于田墘白沙湖海边滩涂地,是墓葬地?是沉船点?还是祭祀地呢?台湾文物专家认为jvzquC41yy}/u€xo0pku1ottwo4qjyDoqfCwkn|vjtkbf/ykf?;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