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所谓古玉,大多是曾经入土而又被挖掘出来的玉器,这类玉器大多有沁色,其沁色是古玉的特征之一。收藏投资古玉,学会识别沁色十分重要。
不同的玉文化有不同的沁色特点,红山文化的沁色特点与良渚文化的沁色特点不同,良渚文化的沁色特点又与齐家文化的沁色特点有差异。不同的玉文化的沁色甚至形成了一系列专有名词,如红山文化有风吹云沁色、沙坑点沁色等等;良渚文化有金属晶体沁色、枯树杈沁色、雾水白沁色等;齐家文化有灰坑白沁色、霜冻挂沁色、陶罐片沁色等。
古玉沁色的变化丰富,分布不固定,过渡也很自然,深入肌理,很有层次感,并且还伴有土蚀、缝裂(通常说的出土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现象,所以用水把外表泥土冲掉后,玉器表面会很干净,绝不会是脏乎兮兮的。
玉器入土,在土中受酸化作用而改变了它的色泽,有时变得五颜六色,比未入土前更好看。从土中发掘的玉,因为受到土中的酸化作用,玉的表面就会产生分解,裂痕循着玉石的脉络而深入到内部。因为含有铁质的酸化,就会变成琥珀黄,或者变成深褐色,也有的时候会变成黯黑色。”
玉器阴阳面受沁会不一样,阴面的受沁程度,沁色变化较阳面厉害。假货沁色则两面一样,没有明显变化。盘玩时,原来玉表看不见的沁色会显现出来,假货盘玩过程中,沁色基本没有变化。
收藏出土古玉讲究沁色的好坏,沁色决定收藏价值。如一些矿物质如水银等,沁入玉体中,如果沁得好,称为巧沁,十分值钱。
如果玉器是受土壤中的矿物颜色影响而形成的沁色,盘玩或者泡到温水时,会出现掉色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多玉友不了解,更不清楚它的成因,在鉴定的时候,一见掉颜色就会认为是化工染料染色,判为假货。其实,这种现象鉴定也很简单:只要做一下PH值试验便可以一清二楚。有沁色的玉器,用开水烫后,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呈中性,极个别因为土壤的酸碱度不同而有例外,但PH值变化不会很大。
沁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或淡化的。通常来说,古玉原本十分美丽,但是在古玉刚刚出土的时候,是看不出这种颜色的,因为它的外表蒙着一层土锈,蒙蔽了原来美丽的色泽。 收藏者要小心而慢慢地除锈叫做脱胎。
在放大镜下观察古玉,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分布自然。如果玉器内部出现了黑色小沁点,在盘玩过程中,这些沁点会成鸡爪状扩散延伸。伪古玉不可能做上这种小沁点,更谈不上变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玉质好的玉器,造假一般不做伪沁色。
古人以玉为崇高之美的对象,生而佩玉,死而以玉殉葬,便沿袭成风。这些附葬物随着人入土,年深日久,相邻的矿物质便渐渐渗透到玉里,使原来的玉色和玉质产生了变化。鉴别古玉的沁色之美便是收藏古玉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