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鉴定古玉的理论满天飞,新手一进门就被绕晕了。花了大把学费,结果还是一头雾水。去请教所谓的专家?人家给你整一堆云山雾罩的专业术语——光气神韵形制沁色工具痕等要素,还是需要你结合大量的实例来上手,短时间把握难度大,反而易走入高仿的误区。
上海博物馆的战国绞龙佩,皮壳与沁色相互交融
别慌!咱们可以化繁为简,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古玉因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沉淀,具有许多现代技术难以复刻的特征。所以无论技术手段如何高超,古玉都有无法企及的难仿之处。
我们总结了古玉不可仿的10大主要特征及科学依据,玉友们可以从这些关键特征入手,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今天先探讨古玉不可仿之第四个特征:丰富迷人的皮壳
在讨论这个特征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古玉皮壳?
古玉皮壳是古玉在自然环境中,经长期地温地热、光合氧化、物质侵蚀等作用,结合玉体内部结构变化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在表面形成的外部质变层。
其形成过程是玉器在地下埋藏时,土壤中的物质、水分等与玉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钙化、沁色、蚀孔等变化,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皮壳。它依附于玉表,与玉质内部肌理有明显区别,且可能对玉表造成侵蚀破坏。
古玉表皮
古玉皮壳为什么难以仿制?
古玉皮壳其实是仿品很喜欢仿制的重灾区,但是“喜欢仿”不代表“仿得像”。古玉皮壳之所以难以仿制,本质在于其形成过程、外观特征和微观状态均由自然长期塑造,人工无法复刻这种 “时间的印记”。
春秋勾云纹玉璜
难仿之一:形成过程的天然复杂性
古玉皮壳的形成,是自然力量历经数千年作用的结果,人工手段无法复刻这一过程。
1、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
古玉皮壳是玉器在地下埋藏期间,长期经受自然环境打磨的产物。它会持续受到土壤中各类化学物质、水分、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发生氧化、腐蚀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在表面形成独特的皮壳。这种自然氧化与侵蚀过程极其缓慢且持续,耗时往往以千年为单位,人工技术无法快速模拟出这种自然的时间痕迹。
2、地域环境的显著差异:
土壤成分、气候条件等地域因素,直接影响了皮壳的形态。以南北地域为例,北方砂坑出土的玉器,表面通常洁净光滑;南方水坑的玉器则多带水沁、土沁痕迹。这种由地域环境塑造的独特特征,人工难以精准复刻。正因如此,仿品皮壳常出现沁色漂浮、质地干涩、色泽怪异等问题,缺乏自然皮壳应有的丰富细节与层次感。
古玉皮壳的颜色、纹理、光感等特征均由自然长期塑造,人工仿制难以达到同等的自然度。
1、色彩与质地的自然变化:
古玉皮壳的颜色丰富,有红、黄、绿、白、黑等多种色调,且颜色分布不均、深浅过渡自然。我们形容古玉的沁色,常比拟蓝天白云自然晕散的样子,或者蓝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呈随意交融之态。
质地也呈现出多样状态,或紧致或疏松,或光滑或粗糙。这些变化是玉器在漫长埋藏中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人工仿制无法还原这种自然且丰富的质感。
仿品的沁色与皮壳是两种互不相干的感觉
2、纹理与图案的随机性:
自然形成的皮壳上,常会出现桔皮纹、象皮纹、皮疹纹、缩斑、缩纹等独特纹理。这些纹理源于埋藏过程中土壤压力、温度波动等因素导致的玉质膨胀或收缩,其形状与分布完全随机,人工难以模仿出同等的自然真实感。
橘皮纹:长期埋藏形成的凹凸纹理,无规则且光泽统一,与人工仿制的规则痕迹明显不同
3、光气与手感的岁月质感:
古玉皮壳拥有独特的光气与手感。光气指玉表反射光线形成的光泽,柔和自然,透着温润古朴的质感;手感则体现为触摸时的温润细腻,带有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而人工仿制的皮壳,光气要么过于亮眼要么过于黯淡,手感生硬,无法复刻古玉的自然温润。
馆藏战国玉器的熟旧感皮壳,是千年岁月侵染的结果
难仿之三:微观结构的不可复制性
俗话说:“瓷看底,玉看皮。”就像人的皮肤一样,玉皮壳是玉器里外的连结,能直接看到和摸到,是辨认古玉的一项重要内容,辨识出皮壳真伪也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技能。
本文只是从“不可仿”的角度,探讨了古玉皮壳的难仿性,其实古玉皮壳还有更多令人着迷的特点,“玉器界”公众号会陆续有更多干货带给您,关注吧!保证让您眼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