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段支气管的 CT 表现
在肺段的管道中,以肺段支气管变异最少,肺动脉又与之伴行,故支气管是在 CT 图像上理解肺段管道的关键结构。根据肺段支气管的走行方向,一般可分其为纵行、横行和斜行三种:①纵行者为右侧 B1、左侧 B1+2和右侧 B7,该组支气管和伴行动脉在横断面上呈圆形;②横行者为右侧的B2、B3、B4、B5及两侧的B6,该组支气管和伴行动脉在横断面上呈长条形;③斜行者为左侧B3、B4、B5、B7+8、右侧B8和两侧的B9、B10,该组支气管和伴行动脉在横断面上呈椭圆形。
二、在横断面上划分肺段的标志性结构
一般应先寻找斜裂及水平裂,将肺叶分开,再以各叶内的管道来确定肺段。寻找肺静脉段间支非常重要,因其为段间裂的标志。
(一)左、右肺斜裂的识别标志
在 CT 图像上,两侧斜裂的上部,以细灰条影为标志,斜裂中、下部以乏血管带来显示,但有时有困难或不准确。追踪图像中支气管和与其伴行动脉的走行是确定斜裂的最可靠方法,但也很麻烦或有时不可能。确定斜裂位置的关键是识别其纵隔侧的标志性结构。依据断层标本和 CT 图像的对照观察,两侧斜裂由上位断层至下位断层,其纵隔侧位置的标志见表3-9。
同在 CT 图像上,一般左侧斜裂起始断层比右侧高。在断层中,胸主动脉位于椎体左前方,椎体的右侧为右肺,所以右肺斜裂纵隔端为椎体旁,左侧斜裂为胸主动脉的后壁或侧壁。有时左斜裂起始位置较高,相当于主动脉弓断层,故其纵隔端也在椎体旁。随着断层往下,右侧斜裂纵隔端向前移,至中间支气管的外侧;因为
左肺动脉跨过左肺上叶支气管的上方而转向支气管的后外方,当左肺斜裂纵隔端前移时,其纵隔端起始于左肺动脉的外侧。在肺门中部断层时,两侧斜裂纵隔端的标志是一致的。由于在断层上动脉的位置在支气管的外侧,故两侧斜裂纵隔端以动脉为标志。在肺门下部断层时,肺的支气管和动脉都已进入肺,与纵隔无关,而只有两侧下肺静脉从纵隔侧横向伸入肺,所以两斜裂纵隔端位于下肺静脉的前方。当 CT 断层继续下移时,所有静脉支也在肺内而与纵隔无联系,故两侧斜裂只能以心旁为标志。
(二)划分肺段的标志性结构
1.右肺上叶 尖段静脉(V1)有上、下两支,上支为段内支,下支为段间支,可用V1的下支区分尖段(S1)和前段(S3)。后段静脉(V2)恰经上叶支气管分前段支气管和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处,用于划分尖段(S1)和后段(S2),在尖段(S1)消失的层面上,它分开后段(S2)和前段(S3)。
2.右肺中叶 以外侧段静脉(V4)的段间支分开外侧段(S4)和内侧段(S5)。
3.左、右肺下叶 上段静脉(V6)有上支、内侧支和外侧支,内、外侧支为段间支,用以区分上段与各底段。在各底段上位层面上,各底段静脉的高位属支为段间支,可用以分出各底段;在各底段下位层面上,以各底段支气管及伴行动脉之间的'乏血管区'作为分段的标志。
4.左肺上叶 尖后段静脉(V1+2)的段间支可分开尖后段(S1+2)与前段(S3),前段静脉(V3)的下支为段间支,可用以分开前段(S3)与上舌段(S4)。上舌段静脉(V4)有穿行于上、下舌段支气管之间的段间支,可用以划分上舌段(S2)与下舌段(S3)。
三、 CT 图像上肺段支气管与肺血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肺段支气管与相应肺动脉、肺静脉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断面上识别肺段的基础,同时它们亦是肺段内的主要结构。详见表3-10。
肺段在胸部主要层面上的分布见表3-11。
五、肺段在 CT 图像上的划分
在胸部水平断面标本上,除了纵隔内的器官以外就是两侧的肺。肺部 CT 检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病变定位。肺段作为肺的形态功能单位,是进行病变精确定位的基础,下面在阐述肺内管道在断面分布的基础上,描述各个肺段在连续横断面和 CT 图像上的位置。
(一)奇静脉弓和主动脉弓平面(断层一)
右肺:本平面位置较高,上叶内同时可见尖段、后段和前段。尖段内部见尖段支气管,其前内侧为伴行的尖段动脉,其后外侧为后段静脉的段间支;前段内部见伴行的前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分支,动脉位于支气管的前内侧。前段与尖段交界处为尖段静脉的段间支(图3-79)。
左肺:在上叶中部近肺门处见粗大的尖后段静脉的段间支,它在下行过程中逐渐变粗同时向肺门靠拢,它是分界前段与尖后段的标志,尖后段内可见伴行的尖后段支气管和伴行的动脉,前段内也可见前段支气管及伴行的动脉(图3-79)。
本层面对右肺上叶进行分段的关键结构是尖段静脉段间支和后段静脉段间支。左肺内区分尖后段和前段的标志结构是尖后段静脉的段间支。
(二)气管杈平面(断层二)
右肺:本平面右主支气管向外侧水平发出上叶支气管,故尖段消失,上叶仅剩前段及后段,分界标志依然是后段静脉的段间支。前段内见前段支气管从上叶支气管的外侧端前部行向前外侧下方,与之伴行的前段动脉位于其前内侧,再内侧为尖段静脉。后段内见后段支气管从上叶支气管外侧段的后部行向后外侧上方。而在前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处见后段静脉的段间支。斜裂出现,其后方为下叶上段(图3-80)。
左肺:左肺动脉进入左肺门,该血管的外侧端前后可见分别发出前段动脉和尖后段动脉,在动脉的外侧为与之伴行的前段支气管和尖后段支气管,其中前段支气管较为水平。前段动脉与左肺动脉的夹角处见一圆形管道,为进一步向肺门靠拢的尖后段静脉,在以下层面中,它将接受前段静脉的汇入(图3-79)。
本层面在右肺分段的关键结构是后段静脉的段间支;左肺没有明显的分段标志结构,取经尖后段支气管和后段静脉段内支的前方引虚线至肺外侧缘作为分界线。
(三)中间支气管和左肺下叶动脉平面(断层三)
右肺:本层面右肺内支气管和肺动脉已走行到远端,图像表现不明显,显示的主要管道为靠近肺门处的肺静脉属支,前部长条状的前段静脉段内支正后行汇入前段静脉主干,前外侧的为前段静脉,内侧的为尖段静脉,后部的为后段静脉,三者呈倒'品'字形排列。在下一层面内,后段静脉的属支汇合成后段静脉的主干,前段静脉与尖段静脉汇合成尖前静脉,向下走行的过程中,后段静脉与尖前静脉再合成上叶静脉(图3-81)。
左肺:支气管较上一层面粗大,为上叶支气管上干。左肺动脉发出前段和尖后段动脉后主干进一步下行绕至左主支气管的外侧,变为左肺下叶动脉。尖后段静脉完全进入纵隔,变成左上肺静脉,并接受了前段静脉的汇入,前段静脉有两组,前方的为上支,是段内支,后方的为下支,是段间支,分开前段和上舌段。
本层面划分肺段的关键结构是右肺的后段静脉和左肺的前段静脉的段间支。
(四)右肺叶间动脉和左肺上叶支气管平面(断层四)
右肺:本平面斜裂和水平裂均出现,上叶即将消失,而中叶和下叶未进入第二肺门处,故肺内管道在图像上显示较少。肺门处静脉、动脉和支气管呈前、中、后排列,前为上叶静脉,中为叶间动脉,后内侧为中间支气管。中间支气管进一步向下走行,趋势是分叉为中叶支气管和下叶支气管;叶间动脉的趋势是下行分出中叶和下叶动脉,而上叶静脉的趋势是下行接受中叶静脉的汇入,形成右上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图3-82)。
左肺:左主支气管向外侧发出左肺上叶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向上发出上干,向下发出下干。左肺动脉绕至左肺上叶支气管的后方,其前外侧壁发出舌动脉干,进入舌叶又发出上舌段动脉和下舌段动脉;左肺动脉的后壁水平发出上段动脉,主干向下变为基底动脉干。左上肺静脉已经注入左心房,舌静脉干在本平面注入左上肺静脉(图3-82)。
本平面划分肺段的关键结构是舌静脉干,通过舌静脉干长轴向肺外侧缘引虚线可分开上、下舌段。
(五)右肺叶间动脉分叉处和左肺下叶支气管平面(断层五)
右肺:本平面见中间支气管未发生变化,其外侧的叶间动脉正在分叉,中叶动脉在前,发出外侧段和内侧段动脉,下叶动脉在后,发出上段动脉。右肺上叶静脉汇入左心房,故改名为右上肺静脉(图3-83)。
左肺:下叶支气管后壁水平发出上段支气管,然后主干下行改名支气管基底干,其外侧为基底动脉干,外侧延续为斜裂。舌静脉是分隔上、下舌段的标志,下舌段内见伴行的下舌段支气管和动脉,动脉位于支气管的外侧(图3-83)。
本平面内,右肺没有明显的分段标志,以中叶动脉或内外侧段之间向肺外侧缘引虚线分开内外侧段;左肺上叶内,分段标志是舌静脉干,它的长轴分开上、下舌段。
(六)中间支气管分叉处和左肺支气管基底干平面(断层六)
右肺:本平面可见中间支气管分叉,前为中叶支气管,后为下叶支气管。中叶支气管进一步向中叶内走行,分叉为外侧段和内侧段支气管,下叶支气管的后壁水平发出上段支气管。在内侧段支气管的前外侧有内侧段动脉,外侧段支气管的外侧有外侧段动脉。中叶静脉正在汇入右上肺静脉。下叶内右肺下叶支气管后壁水平发出上段支气管,其外侧水平状管道为上段静脉的下支,为区分上段和各底段的标志;下叶支气管的外侧为下叶动脉(图3-84)。
左肺:斜裂前方的舌叶内,舌静脉干较为明显,可作为分隔上、下舌段的标志。下叶内,支气管基底干继续下行,基底动脉干分两支,支气管基底干的后方为上段静脉(图3-84)。
本平面划分肺段的标志结构有以下几个:右肺中叶的内、外侧段分界标志是外侧段静脉的段间支;下叶上段与各底段分界的标志是上段静脉的段间支。左肺上叶内舌静脉干分隔上、下舌段。
(七)双肺支气管基底干分叉处平面(断层七)
右肺:中叶内,支气管和动脉伴行,总体分为两组,分界标志是外侧段静脉的段间支。该静脉的外侧见外侧段支气管和动脉,内侧见内侧段支气管和动脉。内侧段静脉为段内支,靠近肺的纵隔面。下叶内,支气管基底干分叉,内侧较细的通常为内侧底段支气管,外侧较粗的为其他几个底段支气管的共干;基底动脉干进一步下行,逐渐发出底段的分支,前部的为内侧底段动脉,外侧的为前底段动脉和外侧底段动脉的共干,后方的为后底段动脉。下叶的上段静脉正在汇入右下肺静脉(图3-85)。
左肺:上叶结构和上一层面相似。下叶内见左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支气管基底干分叉,前为内前底段支气管,其前外侧见内前底段动脉;后为外侧和后底段支气管的共干,后方见外侧和后底段动脉的共干(图3-85)。
本层面中,两肺上叶分段标志与上一层面相似。下叶缺乏分段标志,以各底段支气管和动脉间的相对乏血管区划分肺段。
(八)右肺下叶静脉平面(断层八)
右肺:下叶内见支气管基底干及动脉进一步分叉,前、外侧和后底段支气管的共干分为两支,外侧的为前和外侧底段支气管的共干,后方的为后底段支气管;动脉亦分为三支,伴行在对应支气管的外周。左心房的外侧见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图3-86)。
左肺:下叶内支气管较为清晰已分出三支,前为内前底段支气管,后方的分别为外侧底段支气管和后底段支气管,动脉伴行在外周。中心位置为静脉,分别为底段上静脉和底段下静脉(图3-86)。
右肺下叶内缺乏分段标志,只能通过乏血管区划分;左肺底段上、下静脉是较好的分段标志,底段上静脉分开内前底段和外侧底段,底段下静脉分开外侧底段和后底段。
(九)底段上、下静脉平面(断层九)
右肺:下叶内的管道中,支气管和动脉伴行居于外周,而底段上、下静脉居于中心位置。内侧底段支气管已分出亚段级分支,外侧底段和后底段支气管仍然共干(图3-87)。
左肺:管道分布类似于右肺。
分段标志为底段上、下静脉。
(十)底段静脉平面(断层十)
管道进一步向外周走行,动脉和支气管伴行,动脉位于支气管的外周,底段静脉呈向心性走行(图3-88)。
摘自《断层解剖学》第二版 主编刘树伟
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本微信所有文章皆为课本及网络查阅汇总而来,出于个人学习及帮助更多基层影像医生积累知识为目的,如有引用会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因日常学习为笔记总结,部分来源已不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联系,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