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规范作业要求的资料,国企通常称之为“文件或制度”,外企通常称之为“程序”,叫什么不重要,这份资料起到何种管理价值才是重点。
那么一份规范的制度文件或作业程序应该长什么样子?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要素才算完整?关键是如何让这份文件具有生命力,而不是“摆设”?!
撰 文 | T&D 质量变革改进团队
文 审 | T&D 变革改进合伙人委员会
01 一份规范的制度文件的必需7要素
目的: 需要清晰的阐述制订这份制度文件的目的所在以及清晰的管理意图
范围: 明确这份文件的管理边界,适用范围
原则:提供清晰的方向性指引
职责:明确作业流程中各部分的角色,职责与权限
流程:清晰的做事路径,流程即最佳路径的固化
风险:作业过程中的风险点,构建第一道防线
执行的纪律:明确兜底措施,确保可行的严肃性
表单:执行的载体,某种程度上,管理=流程 表单
02 可执行-制订好的文件就一定能执行好吗?
坦率来讲,很多公司从来不缺少制度,不缺少文件,缺少的是'可执行“与”执行的纪律“,导致很多制度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沦为一张废纸,唯一价值是客户稽核时或ISO体系认证时老师要看。
可执行的问题:要在文件发布之前进行确认,通常一份文件的发布要经过”策划,编写,审核或会审,确认'等环节,目的就是要解决出台一份文件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具备”可执行“性,是否易于执行?
一份好的文件出台必须具备管理铁三角的要素:制度管人,流程理事,机制驱动。
03 如何确保制订好的文件执行到位?
通常文件在发布一个月后,体系内审小组要进行专项内审或稽核,来验证相关部门岗位人员是否知悉,是否清晰,是否完全执行这份文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文件本身存在哪些问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改进?是否要追责?
强有力的执行力是靠高质量与高频的内审与检查出来的!
小结: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再好的战略,离开了强有力的执行,就是一张废纸;再好的标准,离开了执行的闭环,也沦为空谈。
执行力有与无,强与弱是一个现象,背后的”有没有,能不能,愿不愿“的问题需要清晰把握,对症下药,才能让一个制度文件具有生命力,更好的规范,指导业务,本质上在用内部管理”可确定度“来应对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
参考: 一份规范的作业指导书应该长什么样子?
第四方深度诊断, 企业家的标配
企业家的修炼
变革咨询项目案例的价值,整体结果导向
更多链接:
关于职场SPD竞争力与经营管理最佳实践交流,欢迎志同道合者加入,非诚勿扰!
入群要求:实名制,采用群主邀请制与群员推荐制度,遵守群规,感兴趣可联系:风清扬 139 2743 1675 微信同号,谢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