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历史故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春秋和战国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

回顾整个东周历史,历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种说法则是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开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的结束时间,历史争论不同,但主要时间有三大传统强国的颠覆与衰落,包括楚国都城郢被吴国攻克(楚国短暂灭亡)、齐国陈氏取代姜氏、已经三家分晋,标志春秋时期的结束。

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可以称得上分裂最为严重、对抗最为持久的历史阶段之一,类似的历史时期还包括三国、南北朝等。

那么,既然东周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其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

从表面上来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至少在一百个以上,而到了战国时代,除了秦楚燕赵魏韩齐这七个国家,也就仅存卫国、宋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诸侯国。

如果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战争来讨论。

在整个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主要属于称霸战争。

尤其是对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而言,称霸而不吞并土地、人口成为了基本原则。而且还牢牢控制了秦国进入中原之要道,可谓是周王室的结实屏障;秦由于崤函之道被晋国控制,就一心开拓西方之地,与戎狄做着持续而顽强的斗争;楚国实力最强,一心想要颠覆周室,不过就算是楚庄王时期,楚国有着非常难得的机遇,依然还是因为“在德不在险”的价值观所束缚,没能走出最后一步。

换而言之,对于春秋这个历史阶段,所有的战争都不能忽视“周王室依然是老大”这个基本事实,因此任何战争都要或多或少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这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战国阶段,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终被秦军轻易消灭。

笼统的说,面对仁义道德,西周时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经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终究还是言而顾之的,到了战国时代则是舍而弃之了。

在这背后,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更能窥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的本质。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背过《朝代歌》,大陆流行的人教版,其中有一段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西周与东周,西汉与东汉,西晋与东晋等等,都是后世对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划分。但是,春秋与战国,却并非朝代名称,而是同属于周王室东迁洛邑之后至秦王朝一并天下之前的那段时期。

既然,春秋与战国并非朝代名称,那为何要将东周那段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呢?后世之所以会将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比较长,约有550年之久(前770年--前221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与不同。

春秋的得名,源於孔子著《春秋》一书,《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而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源於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其记录的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至秦朝一统。

而另一部史籍鸿篇《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其记录的年代是从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即三家分晋),而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北宋建立的前一年)。《资治通鉴》记录到959年,很好理解,是为了不述及当代(宋代)。那为何又从前403年开始记录呢?因为在司马光这些儒生看来,孔圣人已经著了《春秋》,而后世孺子是不能比拟“圣人”的。故而,孔圣人写过的那段时期历史,后世儒生是不能轻易动笔的。

故而,《资治通鉴》的记录年代,只能从《春秋》之后的年代开始。但是,《资治通鉴》又没有紧接着《春秋》之后的年代(前481年)开始,而是从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记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司马光等人把“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当成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后世也基本上都认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春秋迈入战国的重要标志事件。

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从表面上看是传统的那套规则体系越来越崩解,而使战争越来越无序、激烈、频繁。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於社会形态体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周王朝建立的时候,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将部分土地封赐给宗室勋臣,以建立邦国,而称诸侯。诸侯再将自己的部分领地封赐给各卿大夫以作采邑,而称为家。诸侯的疆域(国)与各卿大夫的采邑(家),就共同构成了“国家”一词。

按过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将夏商周称之为奴隶社会,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期,称之为封建社会。但实际上这种划分,并不适用於中国,且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他是根据西方的历史社会形态进行划分的,而对东方的历史政治形态欠缺研究。

对比东西方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觉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其实与西方中世纪那段时期更为相似。且“封建”一词,源於《诗经·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封建的本义,就是指封邦建国。

而春秋时期,虽说周王室已然式微,但在社会结构体系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仍是那种封建体系。如晋国有六卿之臣,楚有若敖氏、蒍氏、屈氏等,鲁有三桓、臧氏、展氏等,齐有高、国、崔、庆、鲍、田等等。各诸侯的国政,都由各国的世族卿大夫分掌,而很多诸侯国君都如同傀儡。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却发生了变化。各诸侯纷纷实行变革,魏有李悝,齐有邹忌,楚有吴起,韩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赵有肥义,燕有乐毅。虽变革的措施不尽相同,但其变革的核心就是:加强君权、削弱世族卿大夫的权力。故而,在战国时期,虽也有分封采邑制度,但已经不占据主流。而渐渐实行了郡制、县制(县制始於楚,郡制在秦盛行),即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

故而,君权才得以渐渐加强,而世族卿大夫的实力却渐渐削弱。这也是为何鲁国三桓,在春秋时期权势熏天,而到战国时期,却渐渐没有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不但大国在集权,小国也同样在集权。可以说,至战国中后期,封建制在各诸侯国都已基本解体,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突然变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再至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在天下范围内确立了集权帝制的形式。简单地说,春秋时期,仍为封建制度。而到了战国时期,已悄然成为了君主集权制。正是这内在的变化,而导致了社会的更加动荡,从而凸显出了时代的变化。

因为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春秋和战国的分期原因,主要是:

1、两本书,一本叫《春秋》,一本叫做《战国策》,于是大家就把这两本书所记载的时代称呼为春秋战国;

2、春秋时期是周天子之下的诸侯壮大后依然封建,没有改变封建性质的可能性;战国时期是各国兼并灭国的时期,虽然还有封建,但国君可随时剥脱封建权利,导致封建有形而无神。

3、春秋时期诸侯的政治理想是称霸,是尊王名义下的称霸;战国时期诸侯的政治理想是国土的扩张,是君权的扩张;

4、春秋时期诸侯和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隶属关系,战国时期诸侯和周天子是平起平坐。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西戎趁势攻破镐京,西周王朝就这么结束了,随着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又被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段,表面上看,这两个时段都是诸侯混战,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那为什么要分为两段?只是因为东周经历的时间太久了吗?

首先要说的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其实并不明朗,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者教材,有着不同的分法,最流行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点,就是公元前453年,晋国势力很大的四家大夫中,赵魏韩三家灭了实力最强的智氏,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第二种还是围绕赵魏韩这三家晋国大夫,但是是以这三家在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的时候开始算的;第三种最早,是教科书普遍的说法,是以《史记》当中《六国年表》的开始之年,公元前476年,来算战国的起点。,我个人比较支持第一种分法。

为什么支持第一种呢?我个人认为,从春秋到战国,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各国诸侯对于实力和名号的看法。春秋时期,各国最大的目标是“称霸”,而不是统一,大的诸侯吞并周边较小的诸侯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更有称霸的资格,就是当各个诸侯的领导,让各国臣服自己即可。自己还是打着朝拜周天子的旗号,更多的是为了“名”。像是春秋初期的“春秋三小霸”(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后来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都是一国之君。

而到了春秋末期,发生了几件重要的大事,改变了诸侯国对于以往“称霸”战略的看法。首先就是前文所说的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本是晋国的大夫,本来按理说应该辅佐晋国国君,但由于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不仅把晋国的土地瓜分了,自己成了诸侯,还把原来的晋国国君废掉了,从此晋国就消失了,赵魏韩三国出现在了周王朝的版图上。这在当时的诸侯当中引发了不小的惊动。还有就是齐国,三家分晋后不久,东边的齐国也发生了大夫夺走了君主的权力的事情,大夫田家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虽然国号还叫齐国,但国君已经换了个姓氏了。

晋国齐国本来都是大国,是霸主,可是国君却没有自己应有的权力,要么国土被几家大夫瓜分,要么就直接被大夫所取代。这回有远见的诸侯明白了,徒有虚名没有用,在外面威风八面,到头来可能会被自己手下的大夫给废黜了。所以都搞起了变法,一边增强君主集权,防止大夫以下犯上,一边增强国力,防止被邻国吞并。在这个没有规则,实力说明一切的时代,有实力的诸侯也陆续称了王,名义上就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历史就进入了一段“战国”时代。

THE END
0.东周简史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过渡。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剧烈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一、建立与覆灭 建立时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史称东周。 jvzquC41yy}/onnrkct/ew479owd6s
1.国学常识之何谓“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常识之何谓“春秋”“战国”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名称以及由来: jvzquC41yy}/{~|gpoo/exr1iwuywn4ejcthuqn157?:97mvon
2.【古今中外】东周是如何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它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东周如何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一,政治背景 周朝自周武王时期开始进入分封制时代。分封制是指周天子将国土分封给各个亲王和诸侯,以便控制这些领土和势力。但是,分封制最终导致了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而这些斗争在东周时期日趋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2685813:54:;4:a71:9;277910|mvon
3.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这是朝代歌.所谓“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的意思是:夏,商,西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指秦,西汉,东汉三朝.“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两晋指东晋和西晋.“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指南朝,宋齐梁陈四国.北朝指北魏等国.“隋唐五代传,”指jvzquC41sd4{wx~gdcth0lto1zlf/zzguvopp8vwguzjqw4;;36:::6768ig8>k8;4;:e>>:hfgg4m90jvsm
4.东周为什么叫春秋战国?我来告诉你周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存世最长的王朝,没有之一,前后存世815年之久。众所周知,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部分。因为周朝建立时候就大封诸侯,所以统治期间大大小小的有上百个诸侯国。至于为什么人们把东周称为春秋战国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做出几点原因。 1、历史主角发生转变; jvzq<84nkunjup0eqs0n|4469;10qyon
5.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和百家争鸣或许是历史规律,或许是历史巧合,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思想上产生了孔、孟、墨、法、韩非、老、庄等诸子,出现各家学说的争鸣。此时的欧洲思想文化史上,正好也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西方政治学说巨人。他们同样都被视为不朽的“圣哲”,永不枯竭的政治思想智慧之源,在各自的文化区域内外,产生了深远jvzquC41ctzjeuj0zwkyk7hp1cxuklqgu1oofn}0jvsmAjwvakj>6?87;;835;5;98787?7
6.同样是王室南渡,为什么一个叫东晋,一个叫南宋?司马睿政权为何被称为“东晋” 这些叫法,多是后人为区分一个王朝的两个阶段而起,生活在东周的孔子只会称自己为周人,不会自称“东周人”,生活在西汉的司马迁只会称自己是汉人,也不会自称“西汉人”。所以,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东晋、南宋之后的人要这么称呼这两个朝代。 jvzq<84ucpbo~xgwo4dqv4c1enfpungzwgolrfq146358583753;>7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