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有为的个人因素对于戊戌变法的影响

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 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积极的政治改良运动,也是一次非常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因而被后世经常提及。

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实践,证明了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根本走不通。后来,史学家们又纷纷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比如教育、军事、社会甚至是战略角度来进行分析,也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从此,打破了原来笼统式的表述,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单纯就是由于封建反动势力太过强大,新型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基础太过薄弱所致。亦或者,由于维新派的软弱无力,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直都心存幻想,才导致了变法的最终失败。

诚然,以上论断并没有错误,只是太过于笼统和格式化了。

笔者个人认为,只有“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历史事件或者社会变革,其成败得失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却与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关系密切。

康有为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直接领导并参与了戊戌变法。今天,文史不假本人试图通过探讨和分析康有为的个人品性,以此作为切入点,浅谈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关于康有为的生平思想和历史评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是冰火两重天,坚决不相容。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难以对其进行盖棺定论。赞誉者称其为“开历史维新一页之伟人”,创造了一个“即中即西”新兴的思想体系;而批评者则称其“生就是个骄傲不群和木讷乖僻,而又顽固和急躁的投机分子”。

文史不假本人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有提及,对于康有为其人,实在是不看高、不看好。康有为自诩是维新派的领袖和旗手,在变法失败后,却又转变成了保皇派的急先锋和封建复辟的拥护者,实在是矛盾至极。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从品德和性格两个方面入手,不仅要结合其生平事迹、言行举止等方面,甚至还需要运用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实非文史不假本人的这篇小文所能做到。

接下来,笔者只能尽力在已有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做一次抛砖引玉,浅谈康有为的品性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当变法顺利时,康有为过于自大和招摇,过于乐观,过于膨胀。而一旦情况有变,他却在第一时间逃跑,毫无气节和道义可言。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戊戌六君子”,却慷慨赴死,喋血刑场,真不知道康有为在事后作何感想。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随即写下了《戊戌政变记》,详细回忆变法期间的这段历史,为康有为和维新派张目。

而康有为也写下了《康南海自编年谱》,为自己主持的维新变法失败而进行辩护,对慈禧等顽固派进行控诉。

期间, 康有为始终都延续着和扮演着梁启超所评说的那种“先时之人物”的光辉形象,以先进的国人形象自居。不过,后世越来越多的人却对康有为的品德进行了质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阐述:

晚清时期著名的“衣带诏”事件,很多人都对此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不过就是康有为流亡海外期间,为了博取政治同情和经济援助而编造的子虚有的“伪诏”。

直到1909年,慈禧太后过世后,杨锐的儿子杨庆昶,才敢将此事公之于众。原来,衣带诏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光绪帝的这份衣带诏并不是给康有为的,而是给杨锐的。这份衣带诏的原件,由杨庆昶转呈给了光绪的亲弟弟,现任的摄政王载沣。这份密诏的内容如下: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尔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侯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随着衣带诏内容的曝光,一直宣称衣带诏是光绪帝颁赐给自己的康有为,被这个公开后的真相啪啪打脸,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声讨,几无立锥之地。

除了“衣带诏”事件外,康有为所著的《我史》,也因多处抄袭和篡改,而受到广泛的批判,朱维铮就曾明确指出:

随着清宫档案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发掘, 已经证实康有为的“戊戌奏议”原件和他后来公开刊登的内容,出入很大。换句话说,康有为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上,说谎了!这当然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个人品德有亏。

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长年流亡海外,大肆接受海外华人的爱国捐助,使自己过上了极度奢侈享受的生活。

康有为利用海外的捐款,自己到处出访和游历,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康先后曾去过日本、美国、香港、新加坡、埃及、墨西哥和印度,以及欧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差不多踏足了全世界的50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环球旅行一圈。

而且,康有为还专程登陆了北极。没错,康有为是第一个登上北极的中国人!真不知道他去北极,除了旅游还能干吗,去找谁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冠冕堂皇和信誓旦旦的宣扬,要追求男女平等和人人平等。但是,康有为自己在私底下却极不检点,出入风花场所,家中妻妾成群。

康有为的妻妾,据说有二十几个,光有名有姓娶回家的就有6个,并同时都安置在上海的宅院中居住。她们分别是:正房张云珠;二姨太梁随觉,17岁娶回;三姨太何旃理,17岁娶回;四姨太市冈鹤子,17岁娶回,这是个日本人;五姨太廖定徴,17岁娶回;六姨太张光,19岁娶回。这个言行不一和道貌岸然的康有为,令世人颇为不耻。

在康有为过世后,他的门徒陆乃翔就写下了《新镌康南海先生传》,其中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

日谈戒杀,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却以无子立妾;日谈人人平等,而好役婢仆;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专权。

以上三个方面,是对康有为品德的简单分析, 因本文旨在探讨其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所以只是着重分析康品德中的瑕疵部分,并非故意诋毁。

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来分析康有为的性格。

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自述”和“他述”两方面入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首先,我们来看康有为的自述。引用康的著作《我史》,尽管后世评价该书有太多的不实之处,但由于康有为在晚年时曾最后修订过此书,或许还有几分参考价值。书中,康有为这样自评:

童子狂妄,于时动希古人。某事辄自以为南轩, 某文辄自以为东坡,某念辄自以为六祖邱长春矣, 俛接州中诸生, 大有霸视之气。

从上文中,大体可以概括出康有为的性格,基本上有天资聪慧,狂妄自大,刚毅执着、行事果敢等内容。

后面所著的年谱中,多有叙述他身处京师重地,以及感悟时政和参与变法的历史事件,自述其常立风口浪尖之上, 但始终怀“恻隐之心,不以难而变耳”。

总之,在康有为自己看来,他的确称得上是“康圣人”,以救世主一般自居,确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惜,这种自我标榜式的广告,也仅仅是广告而已,带有太过浓厚的主观色彩。

要全面了解康有为的真实性格, 我们还得看“他述”,看他人的评价,最好是与其处在同时代而且关系密切的“他述”,这样才更具说服力。

梁启超可称得上是康有为最杰出的弟子,在戊戌变法前后,一直与康并肩作战,变法失败后也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海外。所以说,梁启超无疑是对康最熟悉的人。

当年,梁启超自己以举人的身份,拜当时仅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到1895年的“公车上书”,再到创建强学会和保国会,创办《万国公报》 、《知新报》、《湘学报》和《时务报》等,梁启超始终追随康有为的步伐,可以说是“惟康命是从”之人。

梁启超曾这样评述:

启超之学, 实无一字不出于南海先生。

由此看来,梁启超对康有为曾经十分的敬重,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可是,在变法失败后不久, 梁启超逃往日本后,随即在横滨连续反思,写下了《康有为传》,在书中,他又这样评价其师:

有触动其不忍人之心者,即注全力以为之,虽费劳甚多,而结果甚少。其半生常为阻力所围绕,盖自好为之也。

可见,梁启超也逐渐认识到,康有为或许有理想,有才气,但绝非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行动家。

伯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 盈衢塞巷。今已如愿,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

如此看来,康广仁对其兄康有为的评价,总结起来就是志气太锐和举行太大,认为其太过锋芒毕露,个性张扬而不知收敛。

以上,我们从品德和性格两个方面,简单了解了康有为其人。接下来,我们一起剖析他的品德和性格对于变法维新的影响,主要从三个阶段分析,分别是变法前、变法中和变法后。

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开始, 是维新变法的前期宣传和造势阶段。康有为利用其名气,虽能号召其门下弟子以及少数志气相投之士,追随他一道变法。

但是,由于其虚夸矛盾、性格乖张和执拗自大,而越来越受人质疑。

等到1898年初,随着光绪帝下旨正式变法时,维新派的热潮已经出现了减退。换句话说,变法在开始之初,就已经处于了下滑阶段。

假设,在公车上书后到维新变法前的这两三年内,康有为等维新领袖,能够做好前期的宣传和策动工作,也许后面的变法就不会有如此之大的阻力,结局也许会有不同。

对李鸿章和张之洞等汉族的开明大臣,康有为没有主动接近和团结,甚至还有排斥的意味,使得维新派在变法前就丧失了一支强有力的同盟军。

李鸿章长期负责洋务,通晓本国国情和外国国情,对于变法维新运动也持开放的态度,并不反对。据《李鸿章》记载:

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1895年,康有为在京师创建强学会时,李鸿章就曾表示愿意入会,并且资助强学会。然而,当时《马关条约》签订不久,李鸿章的名望受损。不知天高地厚的康有为,竟然对李鸿章抛来的橄榄枝断然回绝,态度极不友好。

当时,许多学子都纷纷上书李鸿章,劝说其支持变革。而自诩为“康圣人”的康有为,却不知李鸿章的分量,将其排除在外。其实,这是严重缺乏政治谋略的表现,是一种明显的策略失误。

1895年,张之洞与康有为初识时,对其本人极为赏识:

康氏才高学博,胆大识精,评为杰出之人。

张之洞出重金,大力支持康有为筹办上海与广州两地的强学会。但是,康在创办上海《强学报》时,却一意孤行,不断触怒张之洞,使得双方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分道扬镳,愈走愈远。当维新变法正式开始时,张之洞对康有为及其追随者的称呼,也从“吾党”改为了“康党”。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居然直接把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简单划归为顽固派,认为他们和慈禧等人,没有太大区别。

这就表明,康梁在变法之前就已将大批开明人士视作敌对者,而非同盟军。这是戊戌变法显而易见的策略之失,与康有为刚毅执拗、自得自满的个性,有着直接的关联。

不仅如此,康有为在正式变法前,曾与一些朝廷重臣有过直面对话的机会,因个人性格所致,锋芒太过,不仅没有说动朝廷重臣的支持,反而遭致他们的厌恶和敌对。

当时,参加问话的有荣禄、李鸿章、翁同酥、张荫桓等人。这些人,都是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所倚重的朝廷重臣。据康有为的《我史》记载,当年的谈话不欢而散,荣禄甚至还在中途愤而离席并表态:

祖宗之法不能变。

尽管除荣禄外的其他人,或许会同情或者部分支持变法,但荣禄的中途退出,使得这次会谈的效果大打折扣。

康有为以一介平民之身,是因为承蒙光绪帝的特旨,才有机会与重臣会谈。但是,作为晚生的他,丝毫没有谦虚的态度和礼让的精神,在会谈中咄咄逼人,甚至还意气用事,这就未免有些太过自负了。

其实,后世的很多史料都能证实,荣禄并非一个顽固不化之人,他的思想也绝不是彻底的僵化和守旧。荣禄曾经致信林旭:

变法改革应以补偏救弊下手,不在遇事分更。

说明,荣禄并非百分百反对变法维新,更不是愚顽不灵之辈。可惜,康有为始终没有能深入了解荣禄,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要了解荣禄。

笔者个人认为,维新变法最大的阻力慈禧太后,也并非是绝对的对立面。可惜,这些都被康有为给忽略掉了。

到了正式变法阶段,康有为虽然获得了面圣的机会。但是,由于他的主张太过激进,没有获得光绪皇帝的绝对信任。甚至,光绪对他的信任,还不及林旭等人,从衣带诏事件就能看出这些端倪来。

事实上,清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最初并不反对变法,否则也就不会有《定国是诏》的颁布了。慈禧与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主要分歧,主要集中在变法的力度和速度上。

吾知上碍于西后无如何,乃曰:“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矣。”

不难发现,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几乎就是一次“急变”和“全变”,颇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意思。

当时的大清朝,已经是积弊上百年,病势沉重,真要医治,也得循序渐进缓缓图之。如果急下猛药,只会加速其死亡。

而且,康有为也知皇上无实权,那就更应缓图之,最起码也要先稳住慈禧太后。可康有为却劝光绪帝冒险,以“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堂而皇之的鼓励光绪帝仓促夺权,扳倒慈禧太后。此举,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出手。

康有为在面圣后,光绪帝随即下旨,着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其专折奏事。虽说只是一个六品官,但康却毫不在意,甚至还有人赞扬其“终不为屈也”。

但是,个人却认为,其实是康有为没有完全认识到政治变革的复杂和艰难,没有认识到光绪皇帝的窘境,自己仅仅是抱着盲目的乐观态度。试问,历史上闻名的“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都是身居宰相之位才推行的,有哪个是在区区六品官阶上开始的。

康有为既无政治家的谋略,也未能真正掌握实权,单凭书生的空谈和一腔热血,就去大改旧制, 就去维新变法,无异于以卵击石,未免也太儿戏了。

戊戌变法的步骤和进程,过快过急,过大过全,几乎就是齐头并进和包罗万象的一次彻底变革,使很多原本支持变法的人,都跟不上形势,甚至找不着北。

康有为却不断上疏劝谏光绪皇帝,建议“多下诏以示意旨所在,彼等无从议驳”。

湖南巡抚陈宝箴,原本是支持维新派的变法主张的。他在变法正式推行前,就带领湖南的开明地主阶层,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甚至连维新派的梁启超都认为,湖南“民智骤开, 士气大昌”,是维新变法中最坚决的省份。

可是,在变法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后,面对光绪帝密集的诏令和上谕,面对维新派“雷厉风行”的举措,湖南的维新运动反倒显得举步维艰, 几乎难以开展。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着变法维新的正式开展。客观说,慈禧太后即便没有强力支持,可也绝对没有反对。据清宫解密的档案可知,慈禧曾表示: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但是,随着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过度冒进,尤其是在罢免礼部全部堂官并擢升四军机章京后,慈禧太后已有不满情绪。她认为,是康有为的过分激进之举,影响到了光绪皇帝。

光绪为了不拂太后的圣意,也为了缓和各方的势力,在7月26日就下旨,委派康有为远赴上海督办官报,希望让他暂避锋芒,也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继续推行而减少阻力。

可是,刚愎自用的康有为,却以各种理由迟滞不去,继续留在京师不断干涉新政。

眼见局势日益紧张,光绪皇帝在9月17日,明降谕旨,命康有为迅速离京,前往上海督办官报。可惜,康有为并没有领会光绪皇帝的苦心和用意,继续违逆圣旨,留在北京不走。

到了最后的关头,眼见慈禧太后态度日益明朗化,康有为居然还天真的以为,可以依靠地方实力派袁世凯。维新派希望借助袁世凯,一同发动“兵谏”,举勤王之兵助光绪皇帝一举夺权。

想法很好,可是太过幼稚。当时的袁世凯虽在小站训练新军,但长期遭到荣禄的猜忌,甚至是打压,地位并不稳固。

袁世凯正巴不得寻找机会,向慈禧太后和荣禄表忠心。即使,他的内心真的同情维新变法,但在双方势力的明显优劣之下,一个旧军阀自然知道该如何取舍。因此,袁世凯出卖维新党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9月21日,慈禧太后在荣禄、刚毅等大臣的支持下,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然后下诏由太后训政。

经慈禧太后出手,很轻松的就扑灭了刚开始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维新派纷纷被捕,其余诸人也立即作鸟兽状四散逃亡。

9月28日,慈禧太后下诏,由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将谭嗣同、杨锐、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至此,维新变法彻底失败。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到了日本。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皇权。在康有为回国后,竟然对于将君主推翻的共和派人士,极为痛恨,处处掣肘。

康有为不仅秘密前往拜见退帝溥仪,而且还与张勋等人密谋复辟,最终协助溥仪再次登基,重新当上了皇帝,俨然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派,选择了历史的对立面。

现在我国的史学界,已经普遍认同这个观点,那就是,慈禧太后的一生,总体上是趋向于进行改革来维护统治的。从辛酉政变上台后,就开始与西方接触,接着推行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甚至于清末的新政,都离不开慈禧太后的支持。

但是,慈禧倾向于支持缓进和稳妥的变革。她对于康有为的急进式变革,颇为担忧,甚至是反感。因此,康有为很快就成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矛盾交汇点,而康有为却依然我行我素,执意逗留京师, 除了反映出他在政治上幼稚的以外, 也凸现了其品性中的虚夸矛盾和不顾大局。最终,导致慈禧太后出手,扑灭了维新变法运动。

客观的讲,康有为的品德和性格,的确影响了戊戌变法的进程。但是,他却不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已。

THE END
0.杰出历史人物选介/康有为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这一转变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游历香港,购买并阅读了大量西方书籍,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挽救正在危亡中的国家。 二、维新变法的倡导与实践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可惜受阻未 jvzquC41yy}/onnrkct/ew479h
1.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问题1选项 A.倡导“三世说”,托古改制 B.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 E.实行三权分立 参考答案:查看答案查看解析jvzquC41yy}/gmzekv/ew4vkm{039;58:7:0qyon
2.丘为君:《始于为士,终于为圣——康有为经世思想的形成》《长兴学记》所见康有为的授课内容,主要是立基于孔子,尤其是《论语》。这位青年教育家说:“天下道术至众,以孔子为折衷;孔子言论至多,以《论语》为可尊。”[46]康有为对《论语》的推重,不全然是因为其内容高度的问题,还因为其关乎孔子思想形成的学统问题。依据东汉末期公羊学大家何休(129-182)费时数十年而成的代jvzq<84encpd0xze0gjv0ls1ev}i{sz14632864495d3?<35c9239541rghgv3jvo
3.最新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笔记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2)著书立说:康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到文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nkyik8h376874@3jvor
4.康有为主张开制度局类似一种策略,其《大同书》是其思想最高峰|有的论者认为今文经学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理论。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运用的是今文经学的躯壳,而进化论才是使其改革思想大放异彩的灵魂。还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早期思想体系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将西学融入中学,将今文经学对抗古文经学,将明末遗民思想充实儒学,将陆王心学排斥程朱理学,将佛学扩充儒学。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57963;>a38h45o<;;2622:8wte4ivvq
5.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概览这篇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诸多哲学家和思想流派的重要观点,包括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变法思想等。此外,还探讨了诸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近代思潮,以及古代法律与名辩思潮中的逻辑问题。 jvzquC41dnuh0lxfp0tfv8x|dppzgmz1ctzjeuj1fgzbkux13478::>:7
6.乌托邦1884年,康有为还乡居澹如楼,经过几年探索,初步形成维新变法思想体系。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维新人才,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19]。1895年5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组织成立强学会,创办《强学报》。从1888年第一次上书到1898年“百日维新”前,康有为一共七次上书皇帝,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678:46Bd334;32B7250nuou
7.万木草堂:维新变法策源地24小时滚动新闻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塑像 文/羊城晚报记者 毛亚美 夏杨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在广州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一座祠堂式老建筑隐匿在嘈杂喧哗的闹市中,匆匆路过的行人往往忽略了,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万木草堂。 时光回转100多年,从1891年至1898年,康有为在这里收徒讲学,宣传变法救国思想,扛起了维新变法的大旗。之后他和jvzquC41yy}/rntrng4dqv3ep185jxzt1p532:8132921l7762>.4<8:::6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