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帮高中历史组易错易混知识对比,考前必看!半殖民地封建主义维新派

100W+师生家长都在看!

一个坚持 原创 的教育公众号

历史学科中那些“傻傻分不清楚”的知识点是不是让你感到头痛?

小帮特别整理了高中历史中最易混淆的42组概念,打印版在文末领取哦~

中国古代史

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错因】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二者实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

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不清楚二者对应的主体。

郡县制代表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贵族政治。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混淆唐朝的中书省、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这几个概念。

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

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均田制与“不抑兼并”

【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不属于均田范围。

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致使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错因】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仁政”与“仁”

【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荀子与法家思想

【错因】将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性恶论”,法家也主张“性恶论”。

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

儒学与新儒学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

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

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民主色彩

【错因】认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其看作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错因】对二者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率先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在此基础上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

【错因】误认为洋务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因素。

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产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战保国,以制度强国。

洋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错因】错误地认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错因】不理解二者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体现了借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通过改良儒家思想达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

而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呈现出不同的做法,他们猛烈抨击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运动中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儒家思想的错误偏向。

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激进派,虽然对待儒家思想的立场截然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错因】不能正确区分近代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本质内涵。

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中体西用”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

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错因】不能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影响。

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是国家的政治地位,半封建是社会经济结构;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

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新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错因】认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

两者相互依托,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工商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错因】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

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十年对峙时期的革命道路

【错因】对毛泽东探索出的“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缺乏清醒认识,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已经在实践上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的。

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各时期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日军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

世界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错因】认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上帝。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宗教领域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如禁欲主义等;而宗教改革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权威。

文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与信仰得救

【错因】误认为三者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张。

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它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是指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错因】对二者盛行的时代及其主张认识不清。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德、法、美、英”四国议会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

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

二者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东欧巨变与世界多极化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错因】认为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员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中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三场战争

【错因】误认为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荷兰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英国战胜荷兰体现了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错因】把帝国主义等同于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垄断阶段,导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殖民主义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是指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

【错因】三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

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胡佛与罗斯福的经济政策

【错因】认为胡佛一直放任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

罗斯福并不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

早在美国总统胡佛执政期间,就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但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罗斯福则推行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新政。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的干预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错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双重影响。

一是破坏性,伴随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

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错因】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错因】对二者成立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当一个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它求救,其贷款属于短期行为。

世界银行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主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其贷款多为长期性贷款,利率很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杰出历史人物选介/康有为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这一转变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游历香港,购买并阅读了大量西方书籍,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挽救正在危亡中的国家。 二、维新变法的倡导与实践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可惜受阻未 jvzquC41yy}/onnrkct/ew479h
1.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问题1选项 A.倡导“三世说”,托古改制 B.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 E.实行三权分立 参考答案:查看答案查看解析jvzquC41yy}/gmzekv/ew4vkm{039;58:7:0qyon
2.丘为君:《始于为士,终于为圣——康有为经世思想的形成》《长兴学记》所见康有为的授课内容,主要是立基于孔子,尤其是《论语》。这位青年教育家说:“天下道术至众,以孔子为折衷;孔子言论至多,以《论语》为可尊。”[46]康有为对《论语》的推重,不全然是因为其内容高度的问题,还因为其关乎孔子思想形成的学统问题。依据东汉末期公羊学大家何休(129-182)费时数十年而成的代jvzq<84encpd0xze0gjv0ls1ev}i{sz14632864495d3?<35c9239541rghgv3jvo
3.最新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笔记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2)著书立说:康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到文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nkyik8h376874@3jvor
4.康有为主张开制度局类似一种策略,其《大同书》是其思想最高峰|有的论者认为今文经学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理论。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运用的是今文经学的躯壳,而进化论才是使其改革思想大放异彩的灵魂。还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早期思想体系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将西学融入中学,将今文经学对抗古文经学,将明末遗民思想充实儒学,将陆王心学排斥程朱理学,将佛学扩充儒学。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57963;>a38h45o<;;2622:8wte4ivvq
5.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概览这篇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诸多哲学家和思想流派的重要观点,包括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变法思想等。此外,还探讨了诸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近代思潮,以及古代法律与名辩思潮中的逻辑问题。 jvzquC41dnuh0lxfp0tfv8x|dppzgmz1ctzjeuj1fgzbkux13478::>:7
6.乌托邦1884年,康有为还乡居澹如楼,经过几年探索,初步形成维新变法思想体系。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维新人才,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19]。1895年5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组织成立强学会,创办《强学报》。从1888年第一次上书到1898年“百日维新”前,康有为一共七次上书皇帝,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678:46Bd334;32B7250nuou
7.万木草堂:维新变法策源地24小时滚动新闻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塑像 文/羊城晚报记者 毛亚美 夏杨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在广州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一座祠堂式老建筑隐匿在嘈杂喧哗的闹市中,匆匆路过的行人往往忽略了,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万木草堂。 时光回转100多年,从1891年至1898年,康有为在这里收徒讲学,宣传变法救国思想,扛起了维新变法的大旗。之后他和jvzquC41yy}/rntrng4dqv3ep185jxzt1p532:8132921l7762>.4<8:::6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