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康有为把本来对立的两种思想结合起来这不是偶然的是由当时的——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2.如何认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康有为把本来对立的两种思想结合起来,这不是偶然的,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决定的。当时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社会上根深蒂固,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一筹莫展,这就促使着人们去探索新的出路。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又日益扩大,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的成功也为要求改革的人们提供了榜样。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又身处广东南海这一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不可避免地深受双重影响。

康有为要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本来应该用资本主义思想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然而他却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固然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但也暴露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

(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这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但发展缓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一个高潮,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

(2)政治的近代化: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兴民权,在变法时期对旧的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革。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但很不彻底。

(3)思想的近代化:鸦片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

(4)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封建社会里男子蓄辫,妇女缠足,崇信“三纲五常”,主仆等级森严。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

4.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20多所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新式学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1898年,光绪帝诏准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第二年废除科举制度。《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重大革新意义。它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思维拓展

拓展1:清政府政策变化的三个阶段

(1)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衰落统治时期,当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心无定见,压制林则徐等抵抗派,更不依靠人民。腐败的政治制度,落后的军事手段,虚弱的经济力量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对外来侵略走了一条抵抗--妥协--投降--“借师助剿”的道路。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

(2)19世纪6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清政府的政策有所调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通过辛酉政变,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此后,清政府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设立总理衙门,二是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这既是清政府屈服于侵略势力和政治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趋势,说明中国开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后来,由于帝国主义侵华的进一步加剧和新的侵略要求,清王朝与列强之间的“和好”局面被打破,于是爆发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一直发展到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抗击列强(八国联军侵华)。

(3)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屈服,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客观上,清政府的反动本质逐渐被人民所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王朝统治。

拓展2:“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化”的含义

从人类社会转型角度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巩固、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革命。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其核心是工业化。

拓展3:什么是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递加速、非农业生产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为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近代化则是指工业革命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拓展4: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表现

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享有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在社会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时期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4)在阶级结构上,从原来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为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

(5)在经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6)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外交上也备受列强欺凌,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就是明显的例证。

(7)外交和国防观念逐步更新。外交上从原来的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转变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也发生了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举的转变。

(8)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9)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变。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拓展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涨。

(2)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3)从1915年开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所谓“思想解放”就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锢,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

关键提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840-1919年。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这段材料给予了明确定位,即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和新文化运动。有人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也列入其中,应当说是不恰当的。所谓“思想解放”是指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教材明确将戊戌变法定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知识范围为晚清时期的统治。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近年来,由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成为中国历史学界的热点,本专题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连年都有大题出现。2004年江苏卷从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国有识之士的斗争这一角度出一问答题。2005年江苏卷从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出一问答题,广东卷从民国时期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等角度出一材料解析题,与本专题相关的选择题更多。这表明本专题内容尚处于高考热点状态。

本专题应重点掌握晚清政局的变化、社会性质的变化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

本专题的复习要注意抓住两条主要线索:一是晚清政治的演变,即鸦片战争到清朝灭亡这一时期内清朝的统治政策发生过哪些重大变化;二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化包括的内容很广,经济上的机器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是其基本内容,还包括军事上的近代化、教育上的近代化、外交上的近代化等。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方的工业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复习时要注意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释疑解惑

3.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1)军事装备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枪炮、火药、子弹、炮弹、水雷等武器。

(2)近代海军的建立:从19世纪?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并成立了海军衙门。

(3)改革军事制度:①戊戌变法时: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②清末“新政”时: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2.晚清的政治民主化运动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政治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主张,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君主立宪成为泡影。

(2)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民国”的尝试(民权主义):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创立民国”的纲领,并将其概括为“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即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发展。但辛亥革命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只是保留了一个“民主共和”的躯壳。

关键提示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运动而玩弄的一场骗局,不属于民主政治运动。

1.经济上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洋务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从60年代至7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重心在于建立军事工业,也就是所谓的“求强”活动;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举办民用工业,也就是所谓“求富”活动。军事工业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新的工业形式。它的出现表明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19世纪70年代,在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同时,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直接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手工作坊或旧式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缫丝、火柴等轻工业及小型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很少;企业一般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企业大部分集中于通商口岸,尤其是上海、广州两地,形成畸形的工业布局。中国工业化举步维艰。

关键提示

经济上的近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业出现。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发动了以镇压中国革命为直接目的的侵华战争,清政府彻底屈服,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巨额赔款以及除田赋之外的所有税收,均被列强控制,使中国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各国在中国驻军,北京城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武装监视之下。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至此,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跟踪思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被东方的小国日本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影响至深的卖国条约,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首先,列强通过大量的政治性贷款控制清政府,操纵中国财政。其次,列强纷纷在华投资设厂、筑路开矿,加紧经济渗透与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这样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半封建化的反映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工人阶级在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的工厂里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随之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发展壮大。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在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在半封建化上迈进了一步。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等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后西方侵略者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空前掠夺。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内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西方侵略者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勾结。1862年1月,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借师助剿”的反动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以洋人为靠山,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和利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THE END
0.杰出历史人物选介/康有为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这一转变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游历香港,购买并阅读了大量西方书籍,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挽救正在危亡中的国家。 二、维新变法的倡导与实践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可惜受阻未 jvzquC41yy}/onnrkct/ew479h
1.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问题1选项 A.倡导“三世说”,托古改制 B.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 E.实行三权分立 参考答案:查看答案查看解析jvzquC41yy}/gmzekv/ew4vkm{039;58:7:0qyon
2.丘为君:《始于为士,终于为圣——康有为经世思想的形成》《长兴学记》所见康有为的授课内容,主要是立基于孔子,尤其是《论语》。这位青年教育家说:“天下道术至众,以孔子为折衷;孔子言论至多,以《论语》为可尊。”[46]康有为对《论语》的推重,不全然是因为其内容高度的问题,还因为其关乎孔子思想形成的学统问题。依据东汉末期公羊学大家何休(129-182)费时数十年而成的代jvzq<84encpd0xze0gjv0ls1ev}i{sz14632864495d3?<35c9239541rghgv3jvo
3.最新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笔记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2)著书立说:康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到文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nkyik8h376874@3jvor
4.康有为主张开制度局类似一种策略,其《大同书》是其思想最高峰|有的论者认为今文经学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理论。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运用的是今文经学的躯壳,而进化论才是使其改革思想大放异彩的灵魂。还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早期思想体系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将西学融入中学,将今文经学对抗古文经学,将明末遗民思想充实儒学,将陆王心学排斥程朱理学,将佛学扩充儒学。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57963;>a38h45o<;;2622:8wte4ivvq
5.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概览这篇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诸多哲学家和思想流派的重要观点,包括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变法思想等。此外,还探讨了诸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近代思潮,以及古代法律与名辩思潮中的逻辑问题。 jvzquC41dnuh0lxfp0tfv8x|dppzgmz1ctzjeuj1fgzbkux13478::>:7
6.乌托邦1884年,康有为还乡居澹如楼,经过几年探索,初步形成维新变法思想体系。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维新人才,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19]。1895年5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组织成立强学会,创办《强学报》。从1888年第一次上书到1898年“百日维新”前,康有为一共七次上书皇帝,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678:46Bd334;32B7250nuou
7.万木草堂:维新变法策源地24小时滚动新闻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塑像 文/羊城晚报记者 毛亚美 夏杨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在广州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一座祠堂式老建筑隐匿在嘈杂喧哗的闹市中,匆匆路过的行人往往忽略了,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万木草堂。 时光回转100多年,从1891年至1898年,康有为在这里收徒讲学,宣传变法救国思想,扛起了维新变法的大旗。之后他和jvzquC41yy}/rntrng4dqv3ep185jxzt1p532:8132921l7762>.4<8:::6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