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冰山模型:行为应对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萨提亚冰山模型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她认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才是冰山的主体。

该理论与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两者均强调“表层现象—深层根源”的逻辑,所不同的是素质冰山模型侧重素质评估,聚焦职业场景的能力解构,强调组织如何识别与培养人才;而萨提亚的冰山模型则侧重于个人内在心理层次,用于心理干预,聚焦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助力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改善。

两个冰山理论虽应用场景不同,但两者皆是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上继承和发展而来。

1895年,弗洛伊德首次把人的心理比喻成冰山,他认为人的心理就像是海面上的冰山一样,人们能看到的、露出海平面的部分,只是整个冰山很小的一部分,而冰山的大部分都淹没在海平面之下,很难一窥真容。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将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

超我: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

本我:人的各种欲望的集合。

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确保行为不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太压抑。

与之相应的,他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海平面之上的冰山,就是意识;海平面之下的冰山,就是潜意识——支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处于海平面位置的就是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有时会将潜意识的内容暴露出来,有时又会将意识里的内容淹没,不让人知。

从整体而言,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从个体自身出发,主要用来区分意识和无意识;而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是从相对于个体的观察者(治疗师)出发,主要是用来区分个体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情感、观点、价值、期待等心理状态。

但无论是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还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又或者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它们都强调了人的行为如同一座冰山,可见的只是表面一小部分,而真正驱动行为的复杂心理机制则深藏水下。

(一个人越是缺乏自我认知,缺乏对冰山下内在属性的了解,越是可能受到这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而真正决定行为与结果的,往往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因素)

回归正题,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即行为,更大一部分不为人所见的内在世界包括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加上行为共七个层次。

行为:外在的表现行为。

应对:为了满足我的期待,我要怎么做。

感受:当下的情绪。

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期待:对自己、对别人的期待,以及来自他人的期待。

渴望:希望得到爱、接纳、归属、创意、联结、自由等等。

自我:灵性,灵魂,生命力,精髓,核心,存在。

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是自我,是更大的山体,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行为是冰山理论中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是我们直接能看到、听到、触摸到的内容,也是最直接引起我们情绪的内容。如言语、动作、表情等外在表现。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应对行为感到满意,那么我们会尝试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通过遗忘、否定来避免面对这些行为。

行为是客观发生的,因此它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应对方式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习惯性反应模式。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应对方式不同。而应对方式的形成,是从小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萨提亚将应对方式分为5种:

一致性的交流模型是最健康的应对方式,它能够缓解彼此间的敌对状态,打破僵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感受是一种情感体验,是行为背后的情绪反应,决定了应对方式是否被启动。包括感受和感受的感受。

感受是对我们对事物的即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悲伤、高兴等;感受的感受是我们对自己感受的评价——即情绪的二次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后续感受。如我不该生气,我真没用。

了解自己和他人时,重要的不是去研究他的行为和应对方式,而是要分析他基于问题产生的观点和感受,以及理解感受的感受,即“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如果说感受是一种判断结果,那么观点就是判断的依据。

观点是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和评价。它是基于各种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而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假设和解释的集合,是人们判断事物的内在依据。观点塑造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观点的冲突,双方各自有一套对人、事、物的看法,从而导致意见不合。

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背景及经验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得出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且合乎逻辑的结论。当他们发现别人跟自己的观点不同时,通常他们不会先审视自己的观点是否有错,而是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有错,因为他们通常不知对方的前提,于是将自己的前提用来推理别人的结论,然后就会发现逻辑根本不通,最后判断对方是脑残。

观点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因此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有效沟通的关键。

期待是我们对某件事情或对某个人的憧憬。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希望发生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想要别人为我们做什么。

当期待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愉悦;而当期待未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失望、沮丧或愤怒。一般而言,一个人的问题,往往是心里没有被满足的期待。

期待可分为三种:

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常常是建立在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上,去满足对方的期待。而别人对我们的期待发生在自我“认知层面”,即我们自己认为的“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人类有两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渴望:

第二类人大多拥有健全的心理机制,能释放强大的心理能量。

渴望是期待的雏形,是期待形成的地基,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驱动着我们追求满足和幸福。

自我是冰山理论的最底层,它是个体的本质和核心,是个体行为和思维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决定了”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一个能发现、接纳自我的人,往往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维持内心的和谐和稳定。而一个无法发现自己最真实面貌的人,常常会给自己做出负面评价,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当一个人能接纳本性的“脆弱”或“不完美”,并与前六层达成一致时,才能实现内外和谐,从而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但可以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所造成的冲击——萨提亚

THE END
0.冰山素质模型恋爱层次模型大一统架构冰山模型理论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理论或研究可能对心理分层模型有不同的理解和划分方式。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背景选择适合的模型或理论框架。 1.3 冰山模型讲的什么?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模型。这个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jvzquC41dnuh0lxfp0tfv8MkYcthYnsDkpm0c{ykenk0fnyckny03<<645787
1.安全生产管理之马斯洛需求层次、冰山理论以及海因里希法则|赛为安全安全管理控制基本原理对生产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进行的控制的过程。要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具备一定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基础。本文带你了解3个最新安全管理理论模型。 海因里希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或“海因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jvzquC41yy}/ujkgycdjrsc0eun1Jwvkerf1jsswcttjnsiejgoi~fp34>/j}rn
2.冰山模型启发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2022年第02期冰山模型在高校毕业生求职中的应用分析 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迷茫,根本原因主要有:第一,缺少要素信息;第二,缺少方法指引。 以下列出冰山模型各个要素与学生个体所对应的根本信息(图2),高校毕业生可以对照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从而通过冰山模型找出一套适合自己求职、工作的方法。 jvzq<84yyy4tzs~dm0ipo87244515981627657mvon
3.基于冰山理论的大学生安全素质三角形模型【摘要】:为研究大学生安全潜在素质与外显素质的关系,分析大学生暴露的安全问题,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基于大安全观和冰山模型(IM)建立大学生安全素质三角形模型(SQTM)。以SQTM为基础,构建以潜在素质为核心,以生存安全、生活安全和职业安全素质为重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BST7236712990jvs
4.萨提亚冰山理论|一个人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冰山理论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381886;148:2=>:a366;;5;797/uqyon
5.冰山理论:探索深层动机与应用解析,2 模型 冰山理论 2.1 什么是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是一个隐喻,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各自领域里提出的。1895年jvzquC41dnuh0lxfp0tfv8{xkeid1jwvkerf1mjvckrt1:8753<42@
6.能力素质模型——冰山模型.ppt能力素质模型——冰山模型.ppt,能力素质模型——冰山模型(完整版)【★精品★】三、招聘程序 招聘申请招聘计划 招募甄选 录用通知 试用考察 转正上岗 总结评估 业务发展 新企业或项目 内部调动或晋升 员工离职 入职手续 职前培训 职位空缺 职位分析 甄选流程 甄选流程 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6132621@6522873?62266257xjvo
7.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构建基于动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型,推动护理高质量护理的核心本质是“保障患者安全,实施优质护理”,为构建安全高效的护理管理系统,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以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为指导,实施差异化人才发展战略,基于冰山模型,运用职业援助计划发掘护理人员的动力和潜力,以洋葱模型实现岗位胜任力赋能,推动护理团队高速发展。 jvzq<84jgcruj7ugqrrf0lto0et0p:4424603;6;1e:46B:8/57:9;82;0nuou
8.冰山模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 <![CDATA[ <blockquote>编辑导读:冰山模型将一个人的素质表现分为可见的冰山以上的部分和隐藏的冰山以下的部分,很多人对自己的认知还停留在冰山之上,冰山之下的部分难以发现和挖掘。本文作者围绕产品经理的冰山能力模jvzquC41yy}/yxxjkrs/exr1vcm0'N:':8+C2.J7'D7&D:*G8'G9'J6'G7+:G.=D1hkff
9.详解冰山模型,如何挖掘人冰山下的隐性特征泰普洛领导力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把人的内在属性比拟为一座冰山。 我们观察一个人,一般只能看见冰山以上的部分,即外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下的部分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52=777mvon
10.[转]职场中必备的认知模型摘录9.冰山模型 适用场景:个人素质分析 理论来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麦克利兰 冰山模型就是根据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将其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的部分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外界影响难以jvzquC41dnuh0lxfp0tfv8j{nkks1jwvkerf1mjvckrt1:883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