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婚姻很美满你却很痛苦因为你遇到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渴望低自尊潜意识

“付出再多,都被ta当作理所当然”

“ta永远相信自己是对的,自己不会做错任何事,出了问题都会往我身上推”

“和ta在一起一开始也很幸福,但是相处久了之后,ta总是会贬低和打压我,让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经常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位,稍有不如意,就开始指责、抱怨”

“跟ta相处感觉很累,好像做什么都不能让ta满意,明明自己已经很累了,还要假装开心去安慰ta”

“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只要ta想做什么,一刻都不能耽误”

无论是伴侣之间,还是近亲或朋友之间,类似的相处模式既不对等,也不舒服。

如果你正在经历或曾遇到上述留言所描述的情况,先别急着将所有问题往自己身上揽,有可能你遇见“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被慢性PUA了。

如果你感觉在相处过程中,你的内在感受时常被忽略,你经常陷入自我怀疑,你需要无限度迎合对方,经常被贬损或打压,你很难快乐起来,甚至有点压抑……

毫无疑问,你的情绪能量,可能被动“供养”给了对方,而你自己则在能量匮乏的边缘徘徊。

ta需要正能量,而ta对正能量的渴求没有止境,本质上由于,ta内在的需求并无上限——内心充斥着的空虚与不安,会驱使ta无限度地进行索取。

就像一个永远无法被填满的“黑洞”,你把自己掏空了,对方还高举着双手期待你会魔法,再变幻一个可以无限度供ta“吸食”的对象出来。

所以,别再天真地以为,你只要提供正能量,就能满足自恋型人格障碍者。

这样看来,难道自恋型人格障碍就是“吸血鬼”,不可接近了吗?

也不至于如此可怕,每个人都有“盲点”,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自己或许都不是很清楚,ta过于自我的行为,对别人构成了怎样的伤害。

ta“吸食”别人能量以满足自我的行为,固然十分自私,却并非全都是有意为之。

这就好比一个人处于十分饥饿的状态时,ta很难去真正顾忌别人感受,只想尽快填饱肚子,缓解饥饿感,或让饥饿感消失。

因此,尽可能客观地认识自恋型人格障碍,便于我们在与这类人相处时,不去针锋相对,不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ta,基于一定共情和理解基础上的相处,于自我也是一种保护。

01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为什么很喜欢在感情中“吸食”他人能量?

两个原因:

1、未能形成健全的自体客体关系,需要从外界寻求心理补偿;

2、内在的匮乏,需要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后文简称“NPD”)是一种个体对自我评价过高,对自我价值感过分夸大的心理状态。

NPD复杂的人格特征表现为 :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

期待自己被认为是高人一等的,即使自己并没有什么成就来证明这一点;

对自己的成就和才华过分夸大;

关于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伴侣的幻想占据自己的头脑;

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只有跟自己一样特殊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持续地需要外界的赞美之词;

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赢得的;

期待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优待,并且别人自动地服从自己的这种期待;

利用别人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会也不愿意认同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嫉妒他人,也认为别人会嫉妒自己;

行为高傲、傲慢。

一般来说,上述特点只要具备五条以上,就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

NPD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其早期成长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很大关联。

01早年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的创伤,未能形成健全的自体客体关系,成年后不断从外界寻求心理补偿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主要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

通俗来讲,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究其原因,可追溯到早年经历中体验过的人际关系的创伤,如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关系不睦,或父母对其态度过于偏激(粗暴/冷落/溺爱)等。

基于这些经历,ta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可靠的、理所应当的(“自恋”萌芽)。

①早期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和积极反馈——成年后内在的这部分“缺憾”仍然存在

弗洛伊德最早的研究中,将自恋型人格障碍区分为本源性自恋(Primary Narcissism)和继发性自恋(Secondary Narcissism)。

他认为本源性自恋是每个婴儿都会经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由于弱小不能自理,需要外界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婴儿会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也是婴儿最初尝试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

简单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内在需求长期被忽视、依恋落空——受挫、自尊心受损——不依赖别人——尝试自我满足——依恋自己、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过分自恋

一方面,内在这种需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的缺失感,即便成年后也会伴随,ta会一直寻找内心缺失的那一角,把期望寄托在周围人身上。

另一方面,缺乏被“共情”和满足的体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ta难以真正去共情和理解别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②成长过程中被过分偏爱——缺乏边界感、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知、共情能力差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被过度溺爱、过多地赞美或极度重视,在ta所处的环境及所受的教育中,缺乏适当的界限和批评,这让ta误以为自己十分独特且重要。

一个被溺爱与赞美包围着长大的人,ta的潜意识中,就会觉得自己近乎完美,“自恋”这颗种子,从小被种在了心里,逐渐生根发芽,越来越“膨胀”。

ta对自己的认知,基本都建立在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和反馈基础之上。

“过去的经验是对的、可靠的”;

“别人夸赞我、认同我,是我应得的,本该如此”;

“是我的我要占有,不是我的我也要占有,满足我就是对,不满足我就是错”;

如同儿时父母对ta百般呵护和照顾那样,在感情中一旦得不到内心想要的,ta就性情大变,以无理方式要求对方继续满足自己。

从小被过分溺爱,导致ta既不能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也不能对自身以外的人感同身受,需要别人围着自己转,无条件满足自己,ta想要的东西没有边界,而ta却沉浸在自我世界里……

总之被保护得太好,偏执、自大等特点已经在内心根深蒂固。

③自幼身边存在自恋者——潜移默化受其影响,也有了自恋倾向

在最初自我的人格、价值观念等未被塑造起来时,ta会通过模仿近亲的行为,去感知和链接这个世界,不知不觉会受周围人的性格、习惯等影响。

比如,自恋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免不了会带一点父母的习性。

当然,自恋本身并不是缺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自恋,适当自恋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是自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个人会通过从外界得到的反馈,结合自己的感受,决定要不要改变,要不要放弃或是继续蔓延这种行为。

④曾遭受过精神创伤或虐待或被极端地否定——出于自卫而表现出自欺行为

早年遭受过虐待、冷暴力等,或者被长期质疑、否定、打压,留下一定的精神创伤,一开始ta会通过自我麻痹和蔑视一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逐渐适应了、习惯了这种模式。

低自尊、自我价值感缺失,通过不断夸大自我,来掩饰内在的自卑感、内心的空虚感和不安全感。

ta需要不断从外界汲取“精神养料”,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02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内在的匮乏,需要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

①NPD对自我认知模糊,不切实际的幻想,需要外界的持续认同得以延续

认识自我是一生要面临的课题,但对于NPD而言,ta认知真实自我的难度要更大。

一贯地将与自身不符的价值感“嫁接”到自己身上,如果剔除这部分优越感,一落千丈的感觉会让ta感到十分崩溃。

ta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潜意识将很多事情“理想化”,为无限度满足与现实相悖的愿望,ta往往需要通过他人的正反馈(如赞美、认同等 ),来证实自己确实无所不能;

ta对自己近乎“病态”的心理缺乏自知之明,除非你能够唤起ta内在的觉醒,否则你永远无法满足ta假想出来的完美自我。

《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对着魔镜反复发问:“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魔镜告诉她:“王后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但是在白雪公主出生以后,魔镜的答案就变成了:“白雪公主现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王后对此是否认的,所以抛开身份、家族矛盾等,王后一再追杀白雪公主,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她的过分自恋,导致她不敢面对现实,由妒生恨,最后自食恶果。

现实跟幻想本来就是不对等的,NPD看不清自我价值,就没有办法摆正自己的位置,也不可能在现实中,得到可以无限度满足ta内心期望的回应。

当幻想被无限度放大,外界无法无止境地满足ta的期待,ta则会被持续的不满足所包裹,有朝一日连ta自己也会招架不住,被过分膨胀的幻想所吞噬。

②NPD内心极度空虚、安全感匮乏和低自尊,需要外界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能量

马良在《坦白书》中说: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

NPD并不懂得“共情”,却可以伪装共情。

ta善于察言观色,在交往初期,可能展现出面面俱到的细致,一旦相处久了,却会发现在ta八面玲珑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另一种“内核”:

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其他人的存在,都是为了给NPD的自恋创造条件,为ta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与精神“养料”。

由于ta内在能量比较弱,极度匮乏,迫切渴望被认同、被鼓励、被赞美,于是ta不断向外寻求这些心理补偿,而一旦被满足,并不会止步于此,短暂地感受到快乐后,马上开始寻求新的能量补给。

ta外在呈现的自恋、自大,实则恰恰暴露出与内在自相矛盾的特点——低自尊,心理上对他人有强烈的依附感,需要得到他人充分的肯定与认可。

虚空的内核,任外界如何虚饰,都只是“皇帝的新装”,无中生有,经不起检验。

ta几乎完全活在“自我”当中,“共情”的缺乏,使ta无法真正理解身边的人,倾向于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敌视外界,又总想从外界得到认可。

这种“表里不一”,就如同一个人身上同时被赋予的两种自我,时不时就要打架,没有办法合而为一。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心智的成熟,其实源于对自我的觉察,就是真正开始将“本体”、“观察者”与“自我”融为一体。

显然,过度沉浸于追求外在价值感的NPD,不可能对内在自我产生真正的觉察。

NPD不改变对自我的认知,不试图从内在积蓄能量,只要这种自我冲突与“斗争”还存在,ta想要的正反馈就永远不能被满足,所以ta就持续陷入一种“虚空-外界补偿-虚空-外界继续补偿”这样的“负面循环”当中。

③以“救赎者”自居的人,一位地迎合与满足,助长了NPD内在需求的无限膨胀

内在极度匮乏且缺乏安全感的NPD,吸引到与ta人格方面互补的关系。

比如,ta渴望从能量充沛的人那里得到满足,极有可能吸引到一个总想去拯救ta的伴侣。

从一开始被动满足NPD的期待和要求,到最后彻底沦陷,想主动去改变和救赎对方,而这些并不能唤起NPD内在的觉醒,反而被视为理所当然,助长了其自恋人格的无限度膨胀。

以“救赎者”自居的伴侣并不能真正起到救赎作用,反而会成为被PUA的对象,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甚至有可能被NPD所抛弃。

试图去救赎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发现救赎之路没有尽头。

总之,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对自己能力和重要性过度夸大,并常常期望得到他人的无限赞美和关注,而ta并不合理的期待与要求,以及共情能力的缺乏,让身边的人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02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怎样避免被无限度地“吸食”能量?

纵然与NPD相处困难重重,但仍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并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01保持清醒的觉知,停止成为NPD所期待的理想化“傀儡”

一旦意识到NPD想要的正反馈,比如外界的持续赞美或关注是很难被满足的,在相处中对方只有索取,自己一味地给予,而不被理解,自身的需求得不到回应,关系并不对等——

那么就要停止成为NPD所期待的可以满足ta的理想吸食对象。

否则,无止境的内耗会将自己推向深不可测的谷底。

深渊可以凝视,但不能驻足。

当自己所能给予的,超过自己能力范畴,定然要学会悬崖勒马,及时止损。

02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坚定自我价值,对PUA勇敢说“NO”

拒绝被NPD“精神绑架”、“道德绑架”,不对等的关系中,一味地付出和牺牲,并不都能换来对方真情相待。

况且你的自我价值,不取决于NPD对你的判断,也不取决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ta。

不要被NPD的言语或行为所操纵;

不因NPD的傲慢自大而自卑、自我贬低;

如果被感觉在关系中被PUA,决不选择逆来顺受。

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价值,有勇气向不公正、不恰当的行为说“NO”。

03与NPD相处或沟通时,尽可能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正面冲突

虽然NPD可能常常夸大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自恋且自大、无法共情别人感受。

在其相处时,你仍然可以选择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过度反应或与其争论;

沟通过程中,坦诚相待,尽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但要避免攻击性或指责性的语言。

因为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本质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04与NPD相处时,明确并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边界

NPD没有边界感,并不意味着周围人都需要以ta为中心,不要被NPD的自我夸大和过分的要求所左右。

明确表明你的立场和态度,也是一种警示:

“不是你的任何要求,我都可以理所当然地满足。”

05可以尝试帮助NPD觉察ta自身的问题,但别妄图拯救ta改变ta

可以心平气和地、真诚地讲出ta的问题,帮助ta分析利害,让ta意识到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比如人际关系可能比较难处理、感情路上也比较坎坷等,让他自己尝试一点一点去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只是帮助ta去觉察问题,而不是去改变ta,如果ta内在没有觉醒、没有改变的动机,外界再多的帮助也无济于事。

总之,由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与其相处时学会灵活变通,如果实在不能同频,也没必要与NPD继续纠缠,及时抽身,把自己还给自己。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自恋型人格障碍该如何识别呢!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具有极端的自我价值感. 这个词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叫做纳西塞斯。他在水池里看到自己的倒影,就爱上了它。 自恋人格障碍有特点?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人格障碍到底都有什么表现? 1、自恋型人格障碍当别人批评时会感到异常的愤怒,或是感到羞愧和耻辱,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导致病症有加重的情况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358661369;@76487`39=;94:38:3ujvsm
1.远离NPD人格障碍的人15、人情世故方面很差,人际交往不良。没什么朋友来往。工作中不被大家所信任和接受,总是装作受害者和不被理解或遭妒忌的托辞,遇到关键事情总喜欢背后诋毁人,善于编造谎言,乱扣帽子,具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和逃避型、分裂性特点,特别是遇到与原生家庭和过往感情伤害后,性格特点更加明显。 jvzquC41yy}/onnrkct/ew46{whqgzl
2.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 「自恋」一词作为心理病理学的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使用自恋这个概念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和以自我为中心。 最终,自体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在自恋上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并向世人科普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术语。jvzquC41ygoykw3;33<10lto1j;0ynhqpvkov8iqevusc{ykenk0fnyckn4ivvqAkfC67=977
3.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中最最最可怕的一类,我们可以通过眼神识别他B站上有一个视频,讲述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一个很特别的特点。 一种可怕的NPD特点 当你跟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在眼神交流时,你会看到他睁大着眼睛在看你,仿佛在认真倾听你说的每个字。 而当你眼神移开,可能是稍微侧过头去思考或者回忆一些事时,也可能是转过头去看向别处,你通过你的眼神侧光可以去观察一下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8198691975;B657a722?;665=90|mvon
4.理解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内心,并与NPD保持距离健康自恋是自己爱自己,有内在资源去满足自恋。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内在满足自恋的资源严重不足,无法爱自己,对自己的爱不够而形成自恋黑洞,需要不断去吸食外界的赞扬、欣赏和尊重来获取优越感,这往往会导致NPD周围的人有被剥削、被利用、被贬低的感觉。 围绕这个核心特点,我们分析一下NPD。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8198691975;B657a722?;665=:0|mvon
5.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9大症状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症状表现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可能会不断幻想拥有无限的力量、智慧、漂亮、权利或被爱。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应该得到它。 三 特殊感和独特性 患有NPD的人可能需要强调与其他人相比,他们有多么特别和独特。 这也使他们相信他们只能被其他特殊和独特的人和群体理解或与之联系。 如果有人没有“留下他们”,那是因为不是伯乐,未能识别和留住人才jvzquC41yy}/jjtfh0ipo8sgktuoi8|gp|nbpp4;5;969=<430nuou
6.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简介NPD,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又叫“水仙花少年”,来自古希腊神话迷恋上自己水中倒影的美少年喀索斯。 顾名思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就像喀索斯一样,终日沉浸于自己“美丽”的倒影,自爱成疾,他们会扭曲正常的价值观、道德观来完成他心中的“完美形象”的匹配,会扭曲已经发生的事实,来掩盖他jvzquC41yy}/eqzp{wjuqjpi0ipo8ue1vuqkl44787:594
7.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些间歇性的正常甚至温情表现,会让NPD的伴侣生出虚假的希望-这是不是才是TA真正的样子?这次以后是不是TA就正常了?上次TA对我的伤害会不会就是最后一次了? 然而这些都是假的。在那所有的表皮之下,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温度,只有无尽的计算,苛刻和冷酷,以及我想给你就给你,我不想给你就随时可以撤回的上帝般的高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56:<`3:7449>65?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