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做好滩区迁建的“后半篇”文章显得尤为关键。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山东省东明县黄河滩区面积317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滩区总面积的近五分之一,且滩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去年以来,为推动滩区产业发展,当地充分发挥旧村复垦后的土地优势,吸引了一批专业化公司、种粮大户,发展中药材种植,有效提高了滩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突出旧村复垦后的耕地优势
滩区群众搬进新村台新村后,旧村要进行拆除复垦,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东明县共有135个自然村的2.2万亩土地,以及村边周围未利用土地约1.05万亩。旧村复垦后,将会进一步增加耕地面积,让滩区多种化农业生产再上一个台阶。
在长兴集乡高台社区经营农资店的种粮大户刘书鸣,早先从事农资销售行业,骑着三轮车,挨村挨户推销农资产品,一年下来累得不轻,能赚2万元就很不错了。靠攒下的辛苦钱,刘书鸣在2019年承包了100亩地。
为了把这100亩地照看好,刘书鸣没时间去推销农资产品,成本投入大,收益也不高。东明县供销社联合社在24个村台上建设了24个为农服务社,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托管服务,为滩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全过程服务。
“100亩地能节省5000元的成本,再加上收购时的差价,能多挣8000元。田间日常管理再也不用操心了……”刘书鸣盘算着一年的种地收入。能挣到钱,他又承包了400亩地,交给供销社托管,腾出时间在家门口开起了农资加盟店,干起了他的“老本行”。加上托管的500亩地,如今的刘书鸣一年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
吸引专业人才、发展特色产业
成方连片的滩区土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优势。水利灌溉、电力供应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了专业化公司和一些种粮大户纷纷投入其中。尽管化肥、柴油价格有所上涨,但小麦行情好。一些村民更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
看到这种趋势,长兴集乡原本从事工程车辆维修的张文增,开始流转土地。到去年秋季,他经营的土地达到500多亩。就在张文增流转土地的前一年,当地新建了一座提灌站,直接把黄河水通过水渠引到各家各户的地头。目前,这座提灌站覆盖周边10多个村庄的地块。2022年麦收前,提灌站已经打开,水渠灌满了水。玉米播种后,直接抽水灌溉就行。
虎杖是传统中药材,东明县引进虎杖产业,落户在黄河滩区。群众不仅每年可以获得固定的土地流转费用,更带动了附近的村民在产业园区就近就业。
2022年的初夏季节,东明黄河滩区的“金凤滩”虎杖基地,一米多高的虎杖地里人头攒动,260余名来自周边村庄的“采茶女”双手飞舞,采摘虎杖叶芽。负责人车发展一边指挥工人不时地改换地块,一边和浙江的炒茶师傅联系,尽快将虎杖叶芽快递过去,炒制成虎杖茶。
除草、浇地、施肥,一天干8小时,百十来块钱,最多的时候一天有400多人干活。长兴集乡八号村台村民郭彦平,每天带领20多个村民到虎杖基地干活,村民对劳动强度和收入很满意。
重视保护滩区古树资源
自古以来,东明县群众就有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的传统习惯。黄河滩区的古树更是见证了滩区历史的变迁,是不可再生的活文化和绿色古董。滩区群众喜迁村台新居后,老村进行复垦复耕,大树应该如何保护、安置?
村民叶永民看着家中经历过三次水淹、有一抱多粗的老榆树说:“要是伐掉当木材卖,太可惜啦,舍不得!”每年春天,叶永民一家都会从老榆树上捋榆钱,蒸榆钱饭,和老榆树有着深厚的感情,已经把它当成家里人。
可喜的是东明县林业局成立了黄河滩区古树资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摸底调查、登记造册、鼓励群众捐赠树木、移植保护等措施保护古树资源。叶永民家的老榆树将会被移栽到县里建设的黄河滩区迁建记忆林,得到专业的养护管理。得知老榆树会得到妥善保护,叶永民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实施,黄河滩涂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黄河滩优美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来到东明黄河滩越冬。黄河滩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成为网红打卡地。(代明 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