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早些年老家打井的时候挖到了古船帮,村里的老人说村子就在黄河古道上。但想着村子距离黄河还有60多公里,对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始终是个谜。近日再访故乡,这个萦绕在脑中多年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大约500~700年前古黄河新乡段在不断的大决口中逐步向南滚动了,离村子才愈发近了。
《原武县志·山川》明万历二十二年载:“盖黄河古经县北,后徙县南,溢决靡常,朝桑田而暮巨壑,诗云‘高岸为谷’是也。名之为山尚渐沦没,况民居物产乎……”
追溯其间,我们村就在“黄河古经县北”的那一带。严格地说,我是“河滩人”的后代。
再回乡实地探访百里黄河滩,已是满目秋色。昔日的连绵沙丘变成了万亩果园,笔直平摊的穿滩公路在晚霞中伸向远方,静静地守护着远处的滔滔黄河水。
打卡第一站:万亩桃园
漫步在桥北乡盐店庄村的万亩桃园观光栈道,万亩桃园一望无际。尽管在秋冬时节的晚桃不多,但是旺盛茂密的果树枝叶郁郁葱葱,不时有乌鸦和麻雀飞过。一组组忙碌的果农穿梭在林间抬出来一筐筐白里透红的诱人蜜桃。果农老周承包了100亩桃林,三年后开始挂果,如今每棵桃树结果50颗,每亩产桃3000~4000斤。按照每斤5元计,亩产可达2万元。难怪老周脸上一直难以掩饰笑意!
一排垂柳遮住了宽阔河面上折射来的刺眼霞光。岸边立着一个简易木牌子,上书八个大字赫然醒目:“黄河涛声,民族回音”,顿时让人肃然起敬。思绪瞬间穿越过晋陕甘宁的黄土高原,闪念过千年的远古战争和繁荣。踏上十余米高的桥头遗址,这里在解放初期曾经建造过一座桥坝,但因规划设计不周,未及通车就在第一次大洪水中炸掉了。现如今,只留下这个土堆默默地讲述着曾经的梦想和期盼。看后一阵唏嘘。
沿着穿滩公路往东30公里就是新乡黄河段著名的“黄河小瘦腰”了。这是人们对于黄河最危险堤段“豆腐腰”的戏称。地图上看,这里的河岸像锯齿连绵不断。难怪一路上会看到一垛垛石头整齐排列在岸边,这些防洪丁字坝上预备了多年的石头,如战士般守护着黄河大堤安然无恙。凭栏远眺,此时的黄河水静静地流过脚下,是那么温顺,全然没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以及壶口瀑布滔天声响的震撼。更难想象它曾经桀骜不羁肆虐千里,电影《1942》的景象注定成为历史。
华灯初上,村里四周已是一片漆黑,远处,张双井村头闪烁着“农家驴肉馆”的店招分外醒目。来自市林业局如今在当地挂职副乡长驻村扶贫的年轻人介绍。驴肉馆是团队在对口帮扶中,经过多次调研和周祥谋划,发动村民盘活资源,引进了当地著名的餐馆老板前来开设分店。据说馆子每天可以收入一万元。餐厅聘用了10名村民,每个月工资2500元到3000元不等。香喷喷的美食引得郑州和新乡两地市民在周末节假日驱车赶来尝个新鲜。村支书老郑也说,村里准备再办几家民宿配套,好好发展乡村旅游业。
百里黄河滩,沿岸村落星星点点,其中不能不提杨厂村。夜幕下的村子被一排排路灯勾勒出整齐的轮廓。微微的秋风吹得槐树叶沙沙作响。跟随村支书在夜色中参观了整治一新的街面、门楼和沟渠。推开一扇虚掩着的大门,我们来到一家农户院落中间。主人热情地打着招呼,乐呵呵地介绍说,家里的承包地已经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用于规模化经营,三间配房打算改造成民宿出租给郑州来的游客。老两口一年的家庭收入至少也有三万多元了。
村支书补充道,杨厂村作为全省脱贫示范村,已经实现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十多个废弃农宅改建成了特色民宿和餐馆,几处集体用房和小公园计划引进省级文化单位前来开发文创旅游产业。昔日的滩涂穷村庄已经走上了小康路。
后来我听说,这位村支书因为扎根滩涂乡村真扶贫,带领老乡奔小康成就斐然,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回沪数日,竟时时闻到黄河岸边的泥土味儿,常常听到黄河水的潺潺流动,一幕幕河滩人的新生活难以忘怀,尤其是那香喷喷的诱人美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