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步入21世纪后,经历了多次“更名”,但不少桐乡人还是习惯称它为“炉头”。
大概是这段历史,格外厚重。
历史上炉头这一片,长满了柞树,故曾得地名“柞溪”。明代嘉靖年间(约1550年前后),有沈氏自吴兴迁此开设冶坊,后产业渐大,其时镇之西端,炉头熊熊,昼夜不绝。地名也因之渐称“炉头”。
如今的炉头集镇,包含皂林村、金牛村、杨园村。
01#
金牛塘
江南市集的繁华,总离不开水的滋养。
炉头也不例外。
一条横穿南北、从春秋时期走来的金牛塘,是它所有故事的蓝本。
炉头的繁华,在历史上早有迹可循。
“老底子,炉头的商业主要分布在金牛塘之东。”翻开厚重的历史资料,老乡长何良才指着书页的一行,如是说道。
明后期,皂林镇经战乱衰落后,炉头日渐兴起,至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炉头镇商业颇为繁华,南北长达2里,仅沿塘一条街,分上岸、下岸。上岸朝西,下岸朝东,有南北两家典当。
清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运动,太平桥浜之北悉被火焚,商业一落千丈。
经同治间至抗日战争前约70年经营,工商业恢复繁盛,但主要集中于竹浜桥至太平桥之间近一里路段,故有“筷长炉头镇”之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伪占据、烧杀甚烈,下岸基本被烧光,商业再次衰落。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逐步恢复。
商业在金牛塘之西甚少,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少量商肆店铺,如茶馆等。上世纪70年代,炉头供销社、炉头粮管所、乌镇食品公司先后设旅馆、粮站、肉店于塘西……
如今,塘东已换上“新颜”,曾经的青石板路铺上了厚厚的水泥,上岸也随着金牛塘的拓宽,淹没在一汪湖水之中,人声鼎沸的店铺翻新成了偏居一隅的江南小院。
这里再不见笙歌,只见烟火。
从岸边稀松的树丛中,我们望向金牛塘西岸,白墙红瓦、老式木窗,江南黄梅天留下的痕迹,在北风涤荡下分外清晰。
日头灿烂、寒风凛冽。树荫间洒下的细碎光芒,千百年来没什么变化。在这里,在炉头,岁月更迭,不过是透过一双眼。
02#
柞溪路
柞溪路,很安静。
早上10点光景,路上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
如果不是何良才告诉我们,这里曾经也是炉头的商业版块,我们几乎很难将它与热闹这个词联系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炉头这个江南小集镇,也迎着这股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就这样,柞溪路,走上了历史舞台。
“它一开始叫花石西路。”何良才一边走一边跟我们介绍道,这是一条极具特色的街道。
南面临街的房屋,依然留有上世纪的风采,同时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无论是色彩,还是外观,亦或是高度。时光对这片土地的“雨露均沾”,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因为这种统一,置身其中,总让人有一种“恍惚”的错觉。
今年72岁的居民王树珍搬来柞溪路已经有20多年了。“这幢房子原先是兽医站,我们买下来之后,开了小吃店,我儿子开的。”王树珍说,后来集镇再往东扩,她儿子将店也迁了出去,这里就用来居住了。
“安安静静的,边上又都是些同辈人,住着也很舒坦。”王树珍说。
有同感的还有在路口经营着一家副食品店的沈小英。“当时,那肯定是很热闹的!”
“有多热闹?”
“奥呦,这谁记得清啊,都几十年了。”似乎,有点难以回答。
我们走出了沈小英的小店,打算离开之时,她也跟着走了出来。望向街道的尽头,断断续续向我们讲述了她与这条街的故事。
“我老公是兽医站的站长,我是后来才来的这里……之前,这里还有丝厂、水泥厂、造船厂……”
尽管不再“年轻”,但这条街其实很期待能向大家介绍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像沈小英一样。
而对于年轻的炉头人来说,这条街是他们“艺术”的启蒙。
“我记得那里有个小小的影剧院,小时候看电影、学校文艺演出就在那。”在90后殷旭慧的心中,这小小的影剧院里的热闹场景,构筑了她对于炉头生活最初的记忆。
新与旧,从另一个层面看,柞溪路的变化,与炉头无关,是人的故事。
03#
面米为王
在炉头集镇的街头,你可能10秒内找不到一个停车位,但肯定能找到一家面馆,尤其是在秀溪路。这是一条集镇东扩后,被很多人定义为“新商业中心”的街道。
炉头面食,广为人知的标签,可能是那100块钱一碗的大青蟹面。
它原本也坐落在秀溪路,现在搬到了不远处的龙翔大道。据说,老板阿根已经开了十几年面店。桐乡不产海鲜,但他老婆喜欢吃海鲜,11年前,为了讨老婆喜欢,就试着拿海鲜烧了一回。老婆觉得好吃就晒到了网上。很多人看到后都想吃,就顺势做了起来。
图源小红书:bob咩
我们到的时候,老板阿根不在店里,所以新的故事,无从得知。
而相比网红青蟹面,老炉头人更喜欢在冬日的早晨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面。这时候,阿标羊肉面就登场了。
“桐乡过来开的。”何良才想了想说道,大概也有七八年了。
除了面店,炉头也有不少饭店。
比如,坐落在桐乌路与花石路交叉口的凤鸣快餐,它的前身是“饭店”。1988年,41岁的马永生和妻子在这里开了一家饭店,过起了早上卖面、中午晚上卖饭的营生。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饭店生意红火。
后来,马永生觉得炉头镇上饭店太多了,就另辟赛道,做起了快餐生意,红烧肉是招牌。如今,儿子已经接过他的棒,但闲不住的马永生还每天前往店里帮忙。打饭打菜,不亦乐乎。
不远处的跃跃饭店,前两年搬了新址,换了新颜;鱼米香依然是很多炉头人办酒席的不二之选;元丰土菜馆,即便价格要贵上一些,但客人多,周边的人都慕名而来;元丰土菜馆南面的包子铺,是本地人才知道的秘密小店……
在炉头,无论是面,还是米,总有一方天地,让你大展拳脚。
04#
尾声
与朴实的地名相比,从历史中走来的炉头,其实自带“风雅”气质。
这里走出过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杨园先生,富甲一方的沈氏家族……
这是炉头的底气所在。
如今,当一些老集镇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时,炉头从容不迫,寻着自己的步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