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分类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

本章节主要是从教的领域来阐述。

教的领域主要有教师意向、课程分析、教学过程、评价和矫治。

以下是一些启发我的摘抄和思考

一、教师意向

“在小学,期待大多数孩子能够对内容的通用编码获得完全了解,而不是部分的(并且水平不高)接受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大多数中学水平的学生,在大部分内容方面,多点结构的回答就可以了。

我们要做的是选择一个适合于该年龄组学生学习成果的层次。但是这需要一个多元组合的队伍来完成,全面分析需要一系列专业知识。(这暂时缓解了我的焦虑)

二、课程分析

1. 任务分析

教师需要列出构成该任务的要素或维度,以便区分各种solo层次。原则就是确定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在过程性任务中,处理的不是内容,而是方法,即学生是如何学习,寻找答案的。

在一个封闭式任务需要学习者对它综合把握时,就需要使用solo分类理论来分析。如果任务是偏向内容的,则要分析组成文章的概念(是什么);如果任务是偏向过程的,则要分析需要什么技能(怎么做)。

本章举了创意写作的例子。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作者把要素分为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遣词造句,第二个层次是篇章布局和表达方式。这也是学习写作的两个层次。从词到句再到段落和文章。作者设计了表格,以及对应的评价。看起来好像挺简单,但是其实也挺难的。主观性很强,也存在一些偏差。需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细细品读和分析。

2. 明确什么是恰当的表现

笔者最后表明,没有什么可以正规的研究使教师能够在特定科目形成合理的期望值。作者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老师先通过自己班得知学生的水平,再通过收集几个班级的信息而得到的反馈,就能够了解大部分学生可能达到的层次,今儿决定哪个层次可以陈伟未来目标。这个路径是可行的。

三、教学过程

1.调整讲解以适应学生的水平

关联结构回答是多点结构回答加上最主要联结概念;抽象扩展结构回答是关联结构回答加上层次更高的逻辑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达到某一个层次就意味着包含了前一个层次。即“加一”策略。

如果加一策略不起作用时,教师要做的是加强练习,让学生在同一层次获得更多的经验,即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有能力往更高层次学习。但是常规的教学策略是“加一”策略,然后在有针对性的巩固和加强。

2. 从具体到抽象

要素以相同的顺序教,先教第一层次要素部分,再教第二层次部分,最后才是抽象原理。第一层次要素是具体的,就用具体的方式去教,即大量学生参与的积极活动,而第二层次要素就可能由学生积极参与而被掌握。也许就是做多了就自然内化了。也就是后面布鲁纳说的,熟练后能够用模型或者图表的方式勾勒出来。最终可以把轮廓转化为符号或更抽象的模式。

3. 学生的原有知识

每一个细心的教师都会根据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设计他的教学。

4. 能力倾向——处理方式的相互作用

学习风格、焦虑和其她个性特征、能力模式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数量。这可以和后面评价方面的阐述对应着阅读。

四、评价

这是给我启发最大的部分

1. 测试的形式

1)题目的措辞会对回答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老教师说的,有时候学生回答不出你的问题,可能是你提的问题错了。问题要是学生经验范围之内的事情。

2)熟悉任务细节和规格

如果学生遇到新的活着不熟悉的题目类型,将会做出较低层次的回答。

这在学习中真是太普遍了。因此,解释了测试练习的必要性,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再进行测评。作为老师,也需要和学生一样,去了解各种题型,或者熟悉各种题型,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训练学生。

3)任务性质

任务本身的性质也会影响到回答层次。比如难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层次就不高。同时,个人对某类型任务的偏爱也起到一定作用。一些学生一看到阅读理解,就本能地抗拒,这不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作答。

5)情绪干扰和动机影响

人的情感状态对于他的认知活动功效又直接的影响。

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两个孩子的样子。小豪只要遇到不熟悉的或没见过的难题,本能地就表示不会,然后把时间花在如同祥林嫂一样的碎碎念中,而不是集中精力去尝试着解决,熟悉的题型也可能因此做得乱七八糟。而小黑,本能地抗拒一切纸笔任务,每次做的时候,就愁眉苦脸,或抓耳挠腮,或彻底摆烂,敷衍了事。作答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他的课堂表现却完全不一样,他会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时不时有较高层次的回答。

如何让孩子适应考试的压力,并且情绪稳定的作答,这真是一门需要研究的功课。

2, 总结性评价

一个结构良好的要素表将solo任务进行分解,并且赋予要素一些数值,以便将要素进行量化,但是作者也说了,这是一种武断的决定,需要在熟悉各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一个理性的判断。

五、矫治

教学过程检核表的设计,哪怕没有分类理论,也很适合教师用来作为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表。

1. 教师意向是否现实

2. 课程分析是否令人满意(任务的选择和要素的分析)

3. 教学过程是否令人满意

用了什么方法?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吗?所有的知识点都覆盖了吗?不合格的学生是否在走神或睡觉?

4. 测试的情况是否正常

这些问题都很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帮助教师全面来思考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THE END
0.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及能力结构水平研究依据SOLO 分类标准,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分析,编制了一个包含SOLO 结构水平层次、题号、分值、比例的2020 年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SOLO 结构分析表,根据试题所考查的能力结构水平,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1)试题的SOLO 结构水平层次分析范例笔者以2020 年高考3 套全国卷理综的部分化学试题为例,按照jvzquC41yy}/onnrkct/ew45e7tvlqg
1.请问什么是历史solo题?如题SOLO题其实就是材料分析论证题.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44?:cl=c5chcej7g22k39@;9g4l3dmfe0jznn
2.阅读分享,启迪智慧——凤岗镇刘丽华名师工作室第7次网络研修活动其次,基于重要的评价工具——SOLO分类理论五种水平层次的划分确定学生能力框架。针对学生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的表现,通过描述分析学习结果在思维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反映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清晰、合理地解释了层次之间的递进。再者,何老师分享了对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结果的一些启发:(1)我们的学习评价方法jvzquC41yy}/onnrkct/ew45||oh6tx
3.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地理综合思维的教学探析一、明确要考查的思维结构水平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四个水平层次与solo 分类评价理论的思维结构分层间有对应关系。比如综合思维水平2的要求是:“可以对材料提供的简单地理事象,从两个及以上地理因素彼此影响、彼此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综合考虑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jvzquC41o0}fpmfpiygoi7hqo1jpe857dgib6@f49:g4cm78;4:36;8439:5d;
4.教—学—评一致性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层次三:运用这样的数量关系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笔者分层推进,采用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水平对学生的应答进行了思维层次的分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现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过程,真正从题型走向模型的建立,发展高阶思维。 一个平面: jvzq<84grcvft7xzl{hl0lto1lyc1;5462?348mvon5dqwygpve32;92;4812=5240nuo
5.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等级描述,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1)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或已有经验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2)单点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3)多点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83:/j}rn
6.模型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学习成果结构)solo模型模型SOLO 分类理论(可观察学习成果结构) 系列文章 分享模型,了解更多👉模型_思维模型目录。看答案层次,识思维深浅。 1SOLO分类理论的应用 1.1 SOLO 在短视频脚本审核中的“5 秒钩子”分层优化——专注“知识类账号”流量提升 某MCN 机构运营 20 个“泛知识”抖音号,平均完播率仅 32%,平台新规则强调“前 5 jvzquC41dnuh0lxfp0tfv8{xkeid1jwvkerf1mjvckrt1::3;2892:
7.技术创新能力范文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建立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D1为研发投入,D2为非研发投入,D3为技术改造投入,D4为研发团队投入,D5为其他技术人员比重,D6为研发成果转化能力,D7为自主创新产品率,D8为申请专利成功率,D9为生产设备水平,D10为生产工人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63:9:7mvon
8.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理概念教学——以人教版第十章“浮力”为例该阶段对应的是SOLO分类理论中的关联结构层次,能够将问题进行整合,在头脑中将知识点串联整合在一起,并形成一套解题方案,能够在相关情景中进行解答。这一阶段属于思维水平的高阶阶段。 4.5. 会应用 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在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浮力能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探究生活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0cyqzHucrgxJFF;::26
9.基于SOLO分类法的试题评价分析学生在关联结构水平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和扩展思维,把已知的结论、结果推广到更新、更广泛的领域。 Table 1. SOLO Level division criteria for non-experimental questions 表1. 非实验题的SOLO层次划分标准 2.2. SOLO理论应用于试题评价研究中的优势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46;?7a:5667<89950jvsm
10.围绕理解的学习评价——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视角.docx围绕理解的学习评价运用 SOLO( 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分类理论,主要从设计评价内容、预设学习目标、分析先前理解水平、分析学后理解水平及理解水平的变化情况等方面构建学习评价框架。其评价核心是分析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任务给出的理解和反应来判断学生可观察到的认知结构,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个性化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53@4:27:25<5662642@;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