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泽慧等|打开创新人才培养的“黑箱”:创新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型与技术赋能

[1][澳]约翰·B.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2010).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M].高凌飚,张洪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4-25.

[2][德]马克斯·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北京:商务印书馆:56.

[3][法]皮埃尔·布迪厄(2012).实践感[M].蒋梓骅.南京:译林出版社:75-76,122-124.

[4]安国勇,赵翔(202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2(1):117-125,155.

[5]白倩,冯友梅,沈书生等(2020).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8(3):106-116.

[6]曹继东(2013).伊德技术哲学解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3.

[7]陈明选,邓喆(2016).围绕理解的学习评价——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1):71-78.

[8]陈琦,刘儒德(1997).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52-153.

[9]褚宏启(2017).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整体设计与策略组合[J].教育研究,38(10):21-28,58

[10]董艳,孙巍,徐唱(2019).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跨学科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40(11):70-77.

[11]冯友梅,李艺(2019).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7(2):63-72.

[12]何爱霞,乐传永(2018).从“边缘性参与者”到“充分参与者”的工匠工作场所学习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55-63.

[13]胡航,米雪,李雅馨等(2021).深度学习品质刻画:评测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基于四城市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9(11):73-85.

[14]胡艺龄,顾小清(2019).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5(2):105-113.

[15]黄荣怀,王运武,焦艳丽(2021).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J].中国电化教育,(7):22-29.

[16]黄英杰(2017).论实践教育哲学的教育信条[J].教育理论与实践,37(31):7-10.

[17]李佳,高凌飚,曹琦明(2011).SOLO水平层次与PISA的评估等级水平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31(4):91-96,45.

[18]李芒,张晓庆(2023).新时代教师真实的教育技术需要[J].现代远距离教育,(1):3-9.

[19]林崇德,胡卫平(2010).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9-36.

[20]林琳,沈书生(2016).设计思维的概念内涵与培养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18-25.

[21]刘徽(2022).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18,35.

[22]满其峰,胡金艳,张义兵等(2023).从“两个范畴”到“态射—范畴”:皮亚杰知识建构理论体系再梳理及其教育意义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44(6):22-28.

[23]彭红超,祝智庭(2019).人机协同决策支持的个性化适性学习策略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40(2):12-20.

[24]秦丹(2016).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74-81.

[26]许涛,禹昱(2016).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2016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J].现代教育技术,26(4):20-26.

[27]阎孟伟(2005).“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J].哲学研究,(4):15-21.

[28]杨现民,张瑶(2022).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何以破解?——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8):42-52,79.

[29]叶浩生(2022).身体的意义:生成论与学习观的重建[J].教育研究,43(3):58-66.

[30]袁维新(2010).国外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37(7):6-11.

[31]詹泽慧,梅虎,麦子号等(2019).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内涵辨析、联动与展望[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40-49,66.

[32]詹泽慧,季瑜,赖雨彤(2023a).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5(1):49-58.

[33]詹泽慧,季瑜,牛世婧等(2023b).ChatGPT嵌入教育生态的内在机理、表征形态及风险化解[J].现代远距离教育,1-17.

[34]詹泽慧,杨钦晨,周俞君等(2023c).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国际文献综述——近十年研究图景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41(1):24-36.

[35]张小乔,张绪扬(1990).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3):46-50.

[36]张沿沿,冯友梅,顾建军等(2020).从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看思维评价——基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知识观的演绎[J].电化教育研究,41(6):33-38.

[3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38]朱彩兰,陈彤,李艺等(2023).关联思维的内涵与形成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44(5):29-35,43.

[39]Aarikka-Stenroos, L., & Jaakkola, E. (2012). Value Co-Creation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 Dyadic Perspective on the Joint Problem Solving Proces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41(1):15-26.

[40]Bardach, E. (2011). A Practical Guide for Policy Analysis: The Eightfold Path to More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4th Ed.)[M]. Sage: CQ Press:1-70.

[41]Bransford, J. D., & Stein, B. S. (1993). The Ideal Problem Solve[M].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19-20.

[43]Dewey, J. (1910). The Influence of Darwin on Philosophy[M]// Dewey, J. (Ed.). The Influence of Darwin on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1-19.

[44]Harlim, J., & Belski, I. (2013). Long-Term Innova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 Redefining Problem Solv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9(2):280-290.

[45]Lugmayr, A., Stockleben. B., & Zou, Y. et al. (2014). Applying“Design Thinking”in the Context of Media Management Education[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71(1):119-157.

[46]Madsen, K. L., & Aggerholm, K. (2020). Embodying Education-A Bildung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Movement Integration[J]. Nordic Journal of Studies in Educational Policy, 6(4):157-164.

[47]Mei, H., Ma, Z., & Zhan, Z. et al. (2022). University Students’Successive Development from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o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mmitment and Moderating Role of Family Support[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859210.

[48]Neck, H. M., Neck, C. P., & Murray, E. L. (2018). Entrepreneurship: The Practice & Mindset[M]. Los Angeles: Sage Publishing:51-53.

[49]Timmons, J. A., & Spinelli, S. (2016).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10th Ed.)[M].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43-45.

[50]Xu, Z., Tang, N., & Xu, C. et al. (2021). Data Science: Connotation, Methods,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J]. Data Science and Management, 1(1):32-37.

[51]Zhan, Z., Fong, P. S. W., & Lin, K-Y. et al. (2022). Editorial: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Learning Science Toward Higher Order Abilitie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1063370.

THE END
0.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及能力结构水平研究依据SOLO 分类标准,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分析,编制了一个包含SOLO 结构水平层次、题号、分值、比例的2020 年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SOLO 结构分析表,根据试题所考查的能力结构水平,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1)试题的SOLO 结构水平层次分析范例笔者以2020 年高考3 套全国卷理综的部分化学试题为例,按照jvzquC41yy}/onnrkct/ew45e7tvlqg
1.请问什么是历史solo题?如题SOLO题其实就是材料分析论证题.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44?:cl=c5chcej7g22k39@;9g4l3dmfe0jznn
2.阅读分享,启迪智慧——凤岗镇刘丽华名师工作室第7次网络研修活动其次,基于重要的评价工具——SOLO分类理论五种水平层次的划分确定学生能力框架。针对学生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的表现,通过描述分析学习结果在思维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反映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清晰、合理地解释了层次之间的递进。再者,何老师分享了对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结果的一些启发:(1)我们的学习评价方法jvzquC41yy}/onnrkct/ew45||oh6tx
3.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地理综合思维的教学探析一、明确要考查的思维结构水平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四个水平层次与solo 分类评价理论的思维结构分层间有对应关系。比如综合思维水平2的要求是:“可以对材料提供的简单地理事象,从两个及以上地理因素彼此影响、彼此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综合考虑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jvzquC41o0}fpmfpiygoi7hqo1jpe857dgib6@f49:g4cm78;4:36;8439:5d;
4.教—学—评一致性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层次三:运用这样的数量关系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笔者分层推进,采用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水平对学生的应答进行了思维层次的分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现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过程,真正从题型走向模型的建立,发展高阶思维。 一个平面: jvzq<84grcvft7xzl{hl0lto1lyc1;5462?348mvon5dqwygpve32;92;4812=5240nuo
5.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范文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等级描述,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1)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或已有经验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2)单点结构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3)多点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83:/j}rn
6.模型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学习成果结构)solo模型模型SOLO 分类理论(可观察学习成果结构) 系列文章 分享模型,了解更多👉模型_思维模型目录。看答案层次,识思维深浅。 1SOLO分类理论的应用 1.1 SOLO 在短视频脚本审核中的“5 秒钩子”分层优化——专注“知识类账号”流量提升 某MCN 机构运营 20 个“泛知识”抖音号,平均完播率仅 32%,平台新规则强调“前 5 jvzquC41dnuh0lxfp0tfv8{xkeid1jwvkerf1mjvckrt1::3;2892:
7.技术创新能力范文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建立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D1为研发投入,D2为非研发投入,D3为技术改造投入,D4为研发团队投入,D5为其他技术人员比重,D6为研发成果转化能力,D7为自主创新产品率,D8为申请专利成功率,D9为生产设备水平,D10为生产工人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63:9:7mvon
8.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理概念教学——以人教版第十章“浮力”为例该阶段对应的是SOLO分类理论中的关联结构层次,能够将问题进行整合,在头脑中将知识点串联整合在一起,并形成一套解题方案,能够在相关情景中进行解答。这一阶段属于思维水平的高阶阶段。 4.5. 会应用 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在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浮力能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探究生活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0cyqzHucrgxJFF;::26
9.基于SOLO分类法的试题评价分析学生在关联结构水平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和扩展思维,把已知的结论、结果推广到更新、更广泛的领域。 Table 1. SOLO Level division criteria for non-experimental questions 表1. 非实验题的SOLO层次划分标准 2.2. SOLO理论应用于试题评价研究中的优势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46;?7a:5667<89950jvsm
10.围绕理解的学习评价——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视角.docx围绕理解的学习评价运用 SOLO( 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分类理论,主要从设计评价内容、预设学习目标、分析先前理解水平、分析学后理解水平及理解水平的变化情况等方面构建学习评价框架。其评价核心是分析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任务给出的理解和反应来判断学生可观察到的认知结构,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个性化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53@4:27:25<5662642@;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