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人!但是我不睡土炕!
南人住床,北人睡炕,大约是因地域气候不同而致生活习惯不同。在甘肃土炕是很多人逃不掉的记忆,小时候有多嫌弃,现在就有多思念,过去,在甘肃农村,到处都是地坑庄子和窑洞组成的村落。
只要是农村,就少不了盘上土炕。多少年里,炕一直是甘肃农村最简单却又最舒坦的卧具,也是一道最具特色、最有内涵的风景。一代又一代甘肃农村人,无不是在炕上诞生,在炕上长大,大袖飘飘去闯荡天下。
我是甘肃陇东平凉土著,熟悉土炕就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样。在我们甘肃平凉、庆阳、天水等地人把修土坑叫做盘炕,盘炕有一道非常繁复的工序,有着复杂的技巧。今天带大家涨涨见识,看下土炕是怎么盘成的!
盘炕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并不是人人都能盘好的,这是正宗技术活。而盘炕技术在现代文化与农村传统文明相碰撞下也快成为即将消失的民间技艺之一了。
土炕,是由土垫、土墼垒烟道、最后泥抹而成,在需要盘炕的房间,先用土垫到大约40厘米高,夯实、垫平,再用平墼铺上,用厚厚的泥抹平,就形成了小炕,作为土炕的平台。
等泥干了,就开始盘炕了,把土墼竖立起来盘,炕盘得好,过眼顺畅,坑头里的火就烧得旺,烧的炕就热。炕盘完之后还得拿柴禾先烧一通,一是为了烘干,二是验证抹的炕冒不冒烟。
而许多人就不会盘炕,盘的炕不过烟,炕洞里的烟往后倒,炕还不热不说,还光要挨老婆心烦,这样一来,不会盘炕的人就出去请人来家盘炕,好酒好饭伺候着,伺候的会盘炕的人心里美滋滋的。
盘炕需要的泥也有讲究在里面的,和泥也是一门学问。盘炕要用“酸泥”——即黏土跟麦秸秆加水混合而成的泥。盘炕必须要用酸泥,多加麦秸秆进去,因为和了麦秸秆粘性更强些。
有人说土炕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教材,在土炕上长大的孩子都被土炕思想教育成一个个不会忘本的人,说的很好。
在甘肃农村,有一种待客礼仪叫上炕。不论春夏秋冬,但凡来了客人,首先就招呼对方上炕坐。每一个地地道道的甘肃人对炕并不陌生,因为我们都是在炕上睡着长大的,无论是在以前的平房、瓦房还是现在的水泥房,在甘肃农村炕都是必不可少的。
每年冬天天气变冷的时候,不管外面寒风多么刺骨,躺在暖暖的炕上,想想都是一种幸福啊!炕睡起来是舒服,在甘肃烧炕叫“煨炕”这可是一个技术活!
烧炕的时候,首先要把干燥的麦草、菜草、等柴禾塞进炕洞点燃,记着一定要是干的,麦草这些东西千万不能潮湿,不然会烧不着的!
等这些东西着完之后就用长长的灰耙均匀地把灰烬捅到每个角落,然后轻轻堵上炕眼门,稀薄的空气基本可以保持未燃尽的柴禾继续燃烧下去。用不了一会土炕慢慢就烧热乎了,整个屋子里也就跟着暖和起来。
只要是在甘肃农村生活的人,我想大概没有不会烧炕的吧!烧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烧,要适当调节土炕的温度,这样才不会睡上过冷或者过热!
印象中记得以前家里来客人了,爸爸妈妈就是赶紧让炕上坐着,这不仅是因为屋里太冷了坐不住。在甘肃农村吃饭啊什么的都会让年长的坐在炕上,这也是对长者的一种尊重。
土炕成了乡人待客之道,使主客形如一家。和客人们拉着家常,吃着粗茶淡饭,咀嚼着炒的大豆,打发光阴,人们的心情无比愉悦。
现在因为工作的原因,睡床的时间比较多了,慢慢的都快忘记那些小时候在炕上的趣事了。只有每次回到家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提前把炕烧的热乎乎的,把被子也提前暖好!晚上睡在暖暖的土炕上,没有了城市的喧闹,心里的平静和舒畅是难以形容的!
土炕对于甘肃人真的很重要,小孩出生要“扫炕”,年轻的后生、姑娘结婚要“铺炕”,劳碌一生的老人去世要“叠炕”,无论你或伟大、或卑微,你都要睡在炕上,吃在炕上,生死悲欢都在炕上,炕就是甘肃陇东很多地方人的根,贯穿一生。
记忆里,北方过年,年幼的孩童,在炕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年长的老者,盘腿而坐,炉子里罐罐茶翻滚,一个个亲人们口述着故事,在温暖而的屋间笑声不断!
在外打拼的甘肃人,睡惯了高楼洋床,用惯了暖气空调,十几年不睡土炕,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直怀念着家乡那宽大舒坦的土炕。每逢过年,想着回家的因素中,定有一份是对土炕的思念。
在甘肃土炕主要以庆阳、平凉、天水、定西这些地方农村最为居多,最为盛行,但是在甘肃的其它地方农村也是有土炕的,现在技术发展了,很多地方的土炕也变了样子,但无论如何变,对土炕的记忆不会变,因为土炕是甘肃人的魂,一生离不开的踏实。
现在社会发展了,很多人再想土炕会不会消失,我想,在农村,土炕永远都不会消失,有了土炕才有了乡间家家户户平凡而又浪漫的日日夜夜。有了土炕,才有了家乡人祖祖辈辈平静而又热烈的岁岁年年。土炕和庄稼人一样,永远是那么温暖、亲近,永远是那么让人怀想和难忘。所以土炕,一定不会消失,只是会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