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父亲的故事,我的记忆少年部队

1955年初春,湘东南偏远乡村一个刚满16岁的少年,面临着人生重大的抉择。新年伊始,他的父母亲决定让他停学,说他已上了六年学,会识字算账,一年学费三十斗稻谷,这对一个劬劳之家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少年内心愤懑,继续求学无望,又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蹉跎一生,彷徨之际,少年听说朝鲜战场需要补充兵源。

响应国家号召,少年瞒着父母虚报年龄参了军。由南向北,十几个省份,4天4夜的火车,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少年随大部队来到鸭绿江边。3月天寒地冻,部队在寂静的黑夜掩护下过江。

不久后,少年的双亲收到一封来自朝鲜的家信。双亲久居乡隅,从未听说过朝鲜,于是询问读过书的邻居,才得知朝鲜是外国,儿子正在朝鲜那边打仗呢。长子远赴异国他乡,幼子尚在襁褓,这个家不仅少了一个即将成年的壮劳力,而且此生可能再难相见,母亲不禁悲从心来。

入朝之初,新兵们都是远离故土,少年是其中年纪最小的,因而时常被一群大哥哥照顾着。大家把好吃的让给他,哄着他,少年新兵在部队里平生第一次吃到了苹果。部队去修路修墓,大哥哥们让少年新兵在旁边学着看着,尽量少干。

新兵训练结束后,少年成为一名通信兵。朝鲜地形多山,道路崎岖难行,通信兵常常需要骑马送信。在朝鲜,来自南方的少年第一次见到了马,并学会了骑马,后来他常常独自一人骑行,跋山涉水,在黑夜里疾行。

由于写得一手好字,不久少年就进入连队做文书,帮助处理日常文件。他为人开朗活泼,在部队里不仅学会了唱歌跳舞,还学会了拉二胡、吹口琴、吹箫。

闲暇之际,少年会和战友们在海滩边上抓鱼。大冷天时,很多鱼被冻僵了不会跑,海水退潮后的洼地、人脚踩过后留下的小水坑、岸边的石块下都挤满了鱼,少年和战友们总是一大盆一大盆地往回装,让炊事班的战友烧成美味大家一道解馋。讲到部队伙食,多年后他仍然能回忆起那些味道——米饭、包子、馒头、大豆,还有每人每月定量供给的肉。吃米饭长大的少年在部队爱上了面食,即便后来回到南方也久吃不腻。他还时常想起一位来自穷苦农村的战友,因为在家时常不能饱腹,到了部队后就特别能吃,甚至一次能吃掉十几个大包子。

大部队换防行军的时候,一般要昼伏夜行,大队人马扛着背包和枪静悄悄地走。有命令传达时,要根据提前设定好的暗号与暗语,一个接着一个口耳相传。

南方来的士兵对朝鲜的冬天记忆特别深刻。冬夜轮岗放哨,他要时刻保持警惕,身体被冻僵了也不能发出任何声响。瞌睡更是不能打,因为打一个哈欠的工夫,就可能挨冷枪。夜里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一个班的战士晚上睡一张大通铺。通铺下是取暖的土炕,班里的战士每晚轮流负责烧炕,若遇上炕没烧旺或是半夜熄了火,靠近炕口睡的人就要挨冻,第二天起来大家的靴子会被冻得紧紧粘住地板,那时战友们只能一起用铁锹、镐头铲下靴子继续穿。

在朝鲜的三年,目之所及皆是被战火毁掉的荒凉,“山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树,山坳上的土都被轰炸得翻过来了”。他和战友到处去修桥修路,还要时常帮助当地农民恢复生产。那时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运送和竖立大理石碑,为志愿军烈士修缮墓园,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一边干活一边流泪。

1958年,少年跟着大部队离开了朝鲜。回国时,朝鲜百姓带着吃的来送行,志愿军战士们在火车上泣不成声,火车两旁扒满了依依不舍的百姓,火车启动后,人群还跟着慢慢移动……

20世纪50年代末,本文作者的父亲回国后留下的照片

这些,就是父亲以前给我们兄妹常讲的故事,他自己的少年故事,是我关于抗美援朝最初的记忆。八年前仲夏,父亲归山,我再没有这样的故事听了。

一位青年导演对抗美援朝的致敬

2023年夏天,在上海的一次研讨会上,我认识了青年电视导演秦远,听他讲起了抗美援朝老英雄的故事。他提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我立即来了兴趣,问秦远得到纪念章有什么要求?是要出国过打仗吗?还是以时间为限,比如1953年停战协议签订前入朝的人?他回答我,他听到的消息是“以过鸭绿江为准”。我继续追问,那1955年去的人有没有纪念章?他说应该有。我颇为遗憾,父亲如果在世的话应当也有纪念章了。谈话中,秦远感叹自己采访的对象张计发老英雄前不久去世了。他说他正在整理采访志愿军老战士们的文稿,这些英雄太了不起了,都是国家的功臣,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世的英雄越来越少,他很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记住他们。

青年导演秦远在采访抗美援朝战争英雄涂伯毅

我问秦远能否给我读读,次日即收到他传来写张计发的文稿。读完后我被震撼了,便向他发出了出版邀约。我知道,我一直想为纪念抗美援朝做些什么。

张计发,抗美援朝战争英雄,电影《上甘岭》中角色张忠发的原型

讨论书名时,秦远提到自己导演的抗美援朝纪录片,其中一部的片名即以“应战”开头,创作目的就是想向那些敢于应战的志愿军老战士致敬。我也感觉“应战”二字很契合书稿的内容,就建议作为主书名。书稿中写到的14位老英雄,有的虽然是一级战斗英雄,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为大众熟知,因此我们商榷用第一人称“我的抗美援朝”作为副书名,就这样关于书名我和秦远很快达成一致。尤为可贵的是,这本书由著名军事专家徐焰、姚有志、罗援、齐德学、彭光谦五位将军联袂推荐,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军事专家对作者秦远的大力支持和对这本书的高度认可。后记的结尾,秦远的文字道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致敬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们,致敬这段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致敬这段艰苦卓绝的伟大历史。”

秦远所著《应战:我的抗美援朝》

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最好纪念

人们常说新书的出版是作者与责编的一次圆梦,但于我而言,这本书的出版却是我的一次救赎,帮我理清思路记下父亲讲过的故事。父亲年迈后,我与他远隔千里,聚少离多,即便是短期回乡,我也多是忙自己的事,听他念叨起在朝鲜的往事,我已不再有儿时的新鲜劲儿和猎奇心,常常不置可否,这让父亲变得有些寂寥和寡言,渐渐地不再提他年少时的事。八年前父亲离世后,他的故事好像一并也随他走了。

我虽是学历史出身,亦仰赖做历史书来安身立命,却缺乏史家的眼光,从未有过把这些真实的事情写下来的自觉。编辑秦远的书,读秦远书中抗美援朝英雄的故事,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脑海中父亲的形象又鲜活起来,之前父亲讲的一桩桩一件件事像雪片般飞来,原来它们一直不曾远去,只是暂时封存。但仍有遗憾的事——父亲讲述过的朝鲜地名,他去过的是东西哪个海岸,我都记不得了。和秦远讨论书稿时,我讲起父亲的一些往事,秦远说:“往后书出来了,您烧了它,送老爷子一本。”我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老兵,到过朝鲜却没有打过仗,更没立过功,他心心念念了大半生在朝鲜的往事和在那儿挥洒过的青春和热血,直至去世数年后才有纪念章来证明。惜乎他已归道山,无缘亲见。若他泉下有知,知道我要送一本关于抗美援朝的书给他,我想他肯定会很高兴。

(本文作者系《应战:我的抗美援朝》一书的责任编辑欧阳红)

致敬英雄 |《应战:我的抗美援朝》新书出版

罗援|读《应战:我的抗美援朝》 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和洗礼

14位英雄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

《应战:我的抗美援朝》

秦远 著

978-7-101-16358-2

58.00元

本书记录了对14位老战士的真实采访,老战士入朝作战的回忆,老战士回国后的现实生活与人生感悟。有电影《上甘岭》的原型人物战斗英雄张计发、卫生员吴炯,有电影《长津湖》“冰雕连”艺术原型周全弟,有独自掩护大部队转移的独胆英雄杨树柏,有与敌人拼刺刀的战斗英雄梁万昌,等等。

本书人物真实,故事感人。他们中的每一位和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THE END
0.土炕夜读汪曾祺,读到“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很是亲切。汪老的这种表达,与家乡的一句俗话“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表达是一样的,都在传达一种冬日的温馨,只是有南雅北俗之别。 土炕,是北方jvzquC41yy}/lrfpuj{/exr1r182ek=977gdfA
1.中国文艺网住在农家,土炕地铺,生活简单。美院老师,自力更生。喂猪养兔,养鸡喂鸭。自给自足,亦苦亦乐。东陈村边,水坑甚多。牡蛎很多,还有鱼鳖。美院老师,不仅艺高,还通厨艺。捡来牡蛎,做成美食。村民见之,以为稀奇,还敢吃这!侯老发明,钓鳖之法,钓了王八,大家分食。改善生活,妙招很多。村内少医,慧文医生,为民诊疗,jvzq<84yyy4dhufe0qxh0ls1zy5cy‚h1427:2?4v427:2?69a6:89@<0jvsm
2.土炕洋歌我们窗口和那柴火垛算是隔着一条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深深地印着两条车辙。东边则是一个大水坑,平时什么水都往那里流,刮东风的时候会飘来阵阵腐臭。怎么出去呢?还是躺在炕上唱歌吧,歌里的情景比外面好些。 我开始攻坚了,那是几首特别节奏和多半音的歌,之前我对此是望而却步,不敢碰的。平时唱一般的节奏2jvzquC41yy}/onnrkct/ew4738ut8t<
3.知青之歌《那年插队在丰安》一排的排长叫杨永庆,与我插队时都是在丰安二队,我们曾经同吃一锅饭,同睡过一盘土炕。他体态匀称,独子,他既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也是班上的大班长。插队回城后他被分到青年门市部对面的相州宾馆上班,我去他单位看过他几次,他拿出当时我不知道是何方神圣的"速溶咖啡"招待我,使我眼界大开,终于知道了味苦的咖啡可以是饮料,喝时要加方糖牛奶以jvzquC41yy}/onnrkct/ew44enyp@:
4.实用的五年级故乡作文(通用68篇)隐忍雷雨闪电,头越走越低的洗心河啊,担水的葵花姐跟瘸腿哥走了么,霞光怎么还照着她的半根扁担,虚无的空间?瑟瑟发抖的牛羊啊,十里山岗怎么不见照顾了一辈子瞎子婆的鞭子伯?还在苦望的苦楝树啊,三寸金莲的奶奶,是否还盘腿土炕,剪着窗花;直不起腰的老娘,是否还就着灯花,苦苦缝补篱笆墙 风一jvzquC41yy}/{~|gpoo/exr1|wuxgw4ywpobpsn149:4:9<0jvsm
5.五年级语文上册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好词好句摘抄坑kēng(坑洼、水坑、泥坑) 洼wā(水洼、山洼、坑坑洼洼) 填tin(填写、填平、义愤填膺) 庄zhuāng(庄稼、庄、庄严) 稼ji(庄稼、稼穑、庄稼汉) 俗s(俗语、俗气、庸俗) 跃yu(跃进、飞跃、龙腾虎跃) 葡p(葡萄、葡糖、葡萄酒) 萄to(葡萄、葡萄干、葡萄架) jvzquC41yy}/srlwujo/exr1sk528A626:<9:<83;3;/j}rn
6.陈庄旧事散文鸡娃运回家,我发现,我睡觉的地方被小鸡侵占了。屋地上,一架大铁床代替了暖暖的土炕。屋里的湿潮,我只睡了一晚,便起了一身的湿疹。小胖上课时无故躲得我远远的,那怪异的眼神,让我通红的脸无处躲藏。 母亲对小鸡付出的精力让我惊叹。年少不懂生活的艰苦,看到小鸡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褪了那支娇黄的绒毛,长出jvzquC41yy}/{~|gpoo/exr1{wrv1|fpygt03=>;748/j}rn
7.家乡的土炕说起农村老家的土炕,那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怀。说起对农村土炕的那种特殊情怀,只有出门在外、远在他乡的游子才能体会。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这才是过去人们憧憬的理想生活。 南方取暖靠抖,北方取暖有炕。“鞋脱了,上炕去,炕上热乎。”这是陕北人招待客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炕在严格的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床。是窑洞内用砖石、jvzquC41c0sfkyncp0io1=9zxjy32
8.第7集一起走过的日子水清滢高音质在线试听睡热土炕 随身带个小本子 把听到看到有意思的人和事儿 小曲和笑话等等全记录下来 经过加工提炼 写进作品里 一九六五年 一九七一年 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红梅与珊瑚选队长就是在大水坑搞四清时创作的 群众看了说小伙子日能的很 写啥像啥 把这地方的人和事写神了 jvzquC41yy}/m~lqw0ipo8rkzuuoi8:qwmgv;>3jvor
9.今年195期福彩3d所有字谜汇总2025195期:北京千艺 四联手 震灾会 住土炕 三九中 2025195期:蓝色闪电字谜 萝卜拔 四方援 二必看 含远山 2025195期:日月通谜 两手抓 救灾难 独跨四 风入松 2025195期:灵狐说梦 左右牵 震山川 做游戏 没出走 2025195期:金彩和迷 客来游 玉树震 教室里 拄铁拐 jvzquC41yy}/:95:424og}4r1362;@69:0nuou
10.2020年有关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一铺土炕能睡5——6人原来冬天要来了,奶奶家要买煤取暖,需要我这样的“劳动力”来干活,爸爸和老叔、老姑父把煤炭从车上卸下来并送到小房里,我也尽了自己的能力跑前跑后,忙得不易乐乎,并因此得到了奶奶的夸奖。而如今的奶奶家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装上了地热。煤气,再也不用烧煤了,冬天屋里的温度jvzq<84yyy462?=0eqs0i~fpjq{hcw4e44>26<3jvor